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在獨鰲山之戰的序曲中,佟攀梅閃亮登場。當時,太平軍兵分七路,攻打佟攀梅所在的大營。清軍當即開炮轟擊,把敵人轟成了血路。這一幕被老帥周天爵記錄下來,上報給了遠在北京的咸豐。其中,周天爵特地提到:“佟攀梅奮勇當先,左手已中火彈,猶追奔親刃二賊。”

當然,看過佟攀梅在獨鰲山的表現,大家肯定能推斷出周天爵是在描述平行世界中的佟攀梅。試想,七個太平軍就能在光天化日下驚走千人,要是七人變成七路,這不是要嚇死佟寶寶和佟寶寶的部下嗎?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七勇士大戰獨鰲山

所以,周天爵的“坐戰”理論出臺了。在這之前,很多清軍在事實上已經失去了主動向太平軍進攻的能力,而周天爵的“坐戰”,則是在理論層面上把這一套合法化了。總之,不要和太平軍交戰,清軍要做的,是扎穩營盤守衛,敵人要來襲,就開炮。

如此一來,這仗還怎麼打?一支只知道防禦,而失去了進攻性和機動性的部隊,是沒有戰鬥力可言的。

從這裡,便能看出烏蘭泰的可貴之處了。他是太平軍駐紮中坪後,第一個敢於主動深入虎穴的將領。

其實,在烏蘭泰入廣西前,向榮部也敢於向太平軍主動進攻。

那麼,向榮是如何讓部下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有關向榮的年畫

他把自己化身為一枚肉彈,每次進攻,都衝在最前面,用這種方式激勵士氣。在冷兵器時代,將領的身先士卒往往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當然,這種行為的副作用也很大,太平天國的蕭朝貴就是個經典的反面典型。向榮本人到了江南大營時期,也因為年老體衰,不能再作肉彈,而培養了張國樑。

在獨鰲山之戰中,烏蘭泰站立在仁義河邊,雖然不如向榮悍勇,卻也同樣起到了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可以說,向榮的長處他學到了一半。而且,烏蘭泰有一點還勝過了向榮。那就是火器,烏蘭泰自廣東攜帶的大量火器,不但擁有巨大的殺傷力,還能夠提高士兵的膽氣。

然後,我們看一看獨鰲山一戰太平天國的傷亡情況。

據烏蘭泰給出的數字,是一千。對於這個數字,咱們就“呵呵”兩聲好了。然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太平軍雖然沒有確切的傷亡數字,卻也應該在這一戰中死傷慘重。

五月十一日,是清軍打掃戰場的日子,也是太平軍埋葬同袍的日子。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第二天,即五月十二日,天兄下凡了。據《天兄聖旨》記載,蕭朝貴“因兄弟有些怯敵,宜增以膽量。”

蕭耶穌選擇這個日子下凡,自然是因為之前的血戰。兄弟們為何怯敵,自然還是因為之前的血戰。烏蘭泰的處女戰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之處,更因為“千人不敵七賊”的笑柄而流芳千古,但由於火器的精良,烏主帥的身先士卒,還是給予了太平軍沉重的打擊。

最後,我們看到,大戰結束後,烏蘭泰並未立即撤軍,而是在獨鰲山逗留了四天,他是在五月十六日率領人馬返回羅秀的。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1、五月十一、十二日的寺村之戰,即發生在上述清軍倒三角包圍的下方頂點附近。太平軍進攻寺村,清軍主帥周天爵大敗,逃到象州。原三路包圍只剩兩路。

2、五月十三日,向榮派人攻打百丈,失利而歸。此戰同樣發生在清軍倒三角包圍的下方頂點。

友軍退的退,縮的縮,烏蘭泰自然難以長久的孤軍深入。

我們可以從獨鰲山大戰結束後太烏兩方面的行蹤發現:第一,清軍不能算失敗,因為戰後他們並未即刻撤軍;第二、太平天國能夠在緊緊銜接獨鰲山之戰的十一、十二日在寺村與周天爵部開戰,並使其敗回象州,致使三路包圍的一路空虛,可見並未喪失戰鬥力。然而,他們卻再未向仁義河對岸的獨鰲山烏軍發動進攻,很明顯是在避實就虛。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獨鰲山一戰之後,烏蘭泰名聲鵲起,很快就與向榮並稱,成為軍興時廣西清廷剿匪的帝國雙壁。不過,鑑於二人都已經年過五旬,我們還是稱呼他們為兩塊帝國老坑翡翠更恰當。

姚瑩和江忠源都曾經與向烏共事,他們評價二人,均盛讚烏蘭泰,而貶低向榮。大概向榮久經軍旅,比烏蘭泰多些兵油子氣質,而滿人出身的烏蘭泰則比較單純吧?

獨鰲山一戰,對清軍來說,不是一次勝利,卻的的確確成為了烏蘭泰入桂後的成名戰。

說到這裡,我就談一談為何獨鰲山之戰不是石達開的成名戰好了?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很多歷史書籍提到太平軍在象州,都會把石達開定義為獨鰲山之戰的指揮官,讀者也就順理成章的接收了這個概念。但有人問過一個問題沒有?

憑什麼?

總之,在有關筆記和縣誌中搜了一大圈毫無所獲之後,我終於在一則口碑中發現了石達開的蛛絲馬跡。獨鰲山之戰發生在1851年,而這則口碑被記錄下來則在1959-1960年之間,大約一百多年後。

據象州縣羅秀公社社員的覃灌山說,在獨鰲山之戰前,洪秀全派石達開在梁山村紮營,與清軍隔河相對。梁山村,不就是在獨鰲山腳下嗎?

然而,查看烏蘭泰留下的一手資料,梁山村在仁義河西面,那是清軍的控制區域,可不是太平軍的地盤啊!要在梁山村與敵人隔河相對,除非清軍跑到中坪與太平軍來個乾坤大挪移。

一千個清軍被七個太平軍追著跑,卻是清將烏蘭泰的成名戰――下

如今的象州

要我說,這種相隔一百多年的口碑,就當民間故事聽聽算了。不過好吧,就算石達開是駐紮在仁義河東岸的太平軍主帥吧!以烏蘭泰的記錄,仁義河的守軍只在第一天,即五月九日下午與初來乍到的烏蘭泰軍隊隔河放炮而已,真正的血戰是從第二天凌晨三點左右開始的,當時太平軍的作戰部隊是來自中坪大本營的大股,早已不是仁義河邊的守軍了。

最後,我打算闡述一下成名戰的定義,算是對獨鰲山一戰的總結,也算是對以後石達開系列文章的預告吧!

《太平天國文獻史料集》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1》

《向忠武公行略》

《天兄聖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