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章法分佈實例

“虛”與“實”是章法分類的總綱,綱舉才能目張。鄧散木在《篆刻學》中將章法分為14種,後又有人將章法分為25種,但在“虛實”這個準則下,14種乃至25種方法都只是謀求虛實效果的手段而已。這裡所談章法分佈50例,每—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構思布白中,可以由多種佈局方法綜合而成。

1.滿實法

滿實法亦叫勻稱法。如下圖中“安北將軍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標印”四印,入印文字分佈勻稱,印面較滿、較實,布白渾厚平正,字畫之間距離較繁密,印之四角充實,黑白虛實雖有變化但沒有大起大落。筆畫少的印文,通過穿插、加疊或面積對比法,使少畫字滿而不虛。大多數字畫是橫平豎直,曲在直中求,圓在方中見。無論用衝刀、切刀,均以粗壯為宜。用滿實佈局刻就的印章,其特點莊重、樸實、大度,且穩如泰山,給人以端重渾穆的印象與美感。這類印作是漢印中的典範,富有傳統性,初學篆刻可從這裡臨摹起步。

為了使印章“滿”而且“實”,必要時可採取一些附加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邊,將印文作隔邊、頂邊處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豐滿充實。

滿實法印章另有三點須加說明。(1)印文字畫粗壯—致的前提下,要注意變化。字體結構簡單、筆畫少的字,線條可粗—些,字體結構煩瑣、筆畫多的字線條可稍細一些。這種變化以不影響諧調為宜。(2)印文平正端莊之中要有斜曲靈動的變化。滿實法印章要避免平板和過於規矩,可用一些短斜、帶曲的線條增加動感。(3)入印文字勻稱、整齊之中,可輔以大小不同的變化。滿實法印章大多是勻稱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規,不知其變。入印文字面積對比法最適合文字繁簡、疏密懸殊的印章設計。

2.滿虛法

滿虛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虛為主,視覺效果空靈、簡明、疏朗,如下圖中“長金之璽”、“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人印文字一般筆畫較少,線條較細,布白空虛,字畫之間距離相對較遠、較大。對白文印而言,留紅較多;對朱文印而言,留白較多。這類印章線條一般都以橫平豎直的直線為主,圓線、曲線為輔,用刀可衝可切,以輕、淺為主,突出端莊、清秀、瘦勁的格調,多留一些遐想、回味的餘地。這類印作先秦、戰國已很多見,歷代印人都有拓展。由於它簡明扼要,線條變化含蓄,印面上沒有過多的煩瑣與過多的屈曲,因而最受初學者青睞。

滿虛法刻就的印章,其邊欄一般較粗壯厚實,主要是為了突出印面的“虛”,與印面形成虛實反差與對比。如果說滿實印章是紅霞滿天或是白雲萬朵,一派環宇充實、天滿意足,令人歎為觀止的話,那麼滿虛印章則是萬里藍天、絮雲幾絲、天高氣朗,一派海闊天空、清明淨潔,令人七礦神怡、充滿幻想的意境。

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3.上實下虛法

印章在虛實布白上,重心向上移,印文分佈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緊密、滿實,下部稀疏、空虛的效果,如圖中“錢超白事”、“曹氏印信”、“節堂”、“種竹道人”、“芳華”五印。上實下虛式的印章能給人以舒適、莊嚴、飄逸之感。在設計這類印章時,主要有六種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無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字畫向下伸展、延續與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畫粗壯,而下部字畫較細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畫緊密,可採用增繁、增曲疊等方法,使上部繁密;印章下部字畫稀少,可採用減筆、少屈等方法,使下部印文空靈。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內容豐富,結體繁複,呈“實”;印章下部布字少,內容簡少,呈“虛”。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斷續。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可大一些,就顯“實”;下部文字可小一些,就顯“虛”。

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總而言之,為了使印章上實下虛,可以在印章上部採用增畫、加疊、加密、加重等方法改變字形、字畫的盤曲、挪讓、寬窄來體現“實”;而在下部則採用減筆、減曲、刪繁等方法來體現“虛”。這類印章在秦漢古璽中頗為多見,而明清眾多的篆刻名家亦有許多上實下虛的藝術佳構。

4.上虛下實法

上虛下實之印章,從古到今不勝枚舉,如下圖中“大醫司馬”、“文帝行璽”、“五屬嗇”、“十年一覺”、“剛毅”五印。這類印章印文重心下移,下部印文緊密,字畫繁多,結體密實;上部印文字畫簡少,結體疏朗,自然留空。上方字畫較少,下方字畫較多,.......(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社區

www.cshnu.com觀看全文)則利用印文字畫多來表現“實”,利用印文字少來表現“虛”。上方印文小,字畫線條細,採用縮短、減筆、無曲疊等方法來表現“虛”;下方印文比上方印文大,字畫線條粗,則採用加曲、加疊、增筆等方法來表現“實”。此外,上虛下實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關係。在刻制印章上部線條時,吃刀淺、用力輕,字畫之間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線條時,吃刀深。

5.左實右虛法

這類印章在古璽、漢印乃至近代印人的作品中十分多見。尤其是近代印人根據前人的經驗,強化了左實右虛的反差和力度,使實處更實、虛處更虛。論理,左實右虛是藝術上的一種不平衡現象,重心偏左,視覺上會有一種傾斜感。然而篆刻藝術家通過刀法使點線質量提高、內涵豐富,實處顯得不實,虛處顯得不虛。兩者在方寸之上和平共處,相輔相成。實際上實處無非是空隙少、字畫多,虛處無非是空隙多、字畫少,而印章的空隙恰好是給筆畫的多少一個相反的補充。仔細觀察這類印作可以發現,左方的實由於右方的空、虛鮮明的對照和映襯,顯得更有韻律,充滿雅緻與魅力。下圖中“王尊”、“呂黑”、“千人督印”等印作,均是利用字畫多少來佈局,多畫字置於左方,少畫字安在右方,營造出左實右虛的氣勢。有些印作右邊只置一個字,把其餘的字均置在左方。此外還利用減筆、線條細、字形縮小等方法來增添右邊的“虛”感,利用增筆、加曲、加粗、擴大字形等方法來增添左方的“實”感。例如下圖中“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疊加曲,那麼就難以做到“右虛”了,若“之”字不曲屈加疊,那麼就呈現不出“左實”。

6.左虛右實法

這類印章在古璽、秦漢印中十分多見,近代印人亦十分喜歡用這種格局治印。如下圖中“魏乙”一印,把字畫少或點畫比較簡單的印文置於左邊,這樣左邊佈局顯得疏而虛;把字畫多或點畫比較繁密的印文置於右邊,這樣右邊佈局就顯得滿實。再如“文竹門掌戶”一印,屬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後一行安置一個字或者安置簡少的印文,來達到“虛”的效果。大凡先秦、兩漢印章,章法都參差有致,詭異奇險。左虛右實形式的印章,左邊雖然空地多,印文點畫簡單,極少曲疊,但刀法到位,線條渾樸,更富有特色;右邊雖然空地少,印文點畫緊密,但一點兒也沒有做作的痕跡,十分自然妥帖。如下圖中鄧散木的“蘆中人”印,印右只一個字,點畫粗壯,“蘆”字上半部增添了盤曲、穿插,顯得非常密實;左面有兩個字,但點畫不多,且文字上移,“人”下大塊留紅,最大限度地強化了“虛”,強化了左右的對比與反差;而“人”字的一斜撇,又起到了飛動的效果,使全印皆活,惹人生愛。此外,使左邊印文用刀輕、線條細、文字小一點兒,右邊印文用刀重、線條粗、文字大一點兒等方法,也能改變印章的虛實關係。

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7.虛角法

在以方形為主的印章藝術中,虛角法形式的印章非常多見。虛角可以在左上角、右上角,也可以在左下角或右下角。如右圖中“漢匈奴呼盧訾屍逐”印系左上角虛,“殿中都尉”系右下角虛,“方除長印”系右上角虛,吳昌碩的“溪南老人”系左下角虛。

求得虛角效果的辦法一般有:第一,欲虛的角落放置筆畫少的文字;第二,欲虛的一角將文字點畫刻得細一點兒,其他三角則刻粗一些,形成虛實反差;第三,虛角上的文字小一點兒,佔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點兒,佔地多、留空少;第四,虛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線條延伸下來;第五,虛角上的文字通過減筆、減曲、細柔、縮小等手段變虛,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筆、增曲、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實”。一方印章上,讓一角空虛些,如同一幅畫留一個通氣處,章法上可起到一種調節作用,增強造型上的空間意識。這類印章絢麗多姿,趣味無窮。

8.對角虛實法

在印章中,四方形的印章屬多數,但也有不少是長形、圓形、異形印章。無論何種形狀,相對而言,總有四個角,而它們的對角分別用虛實法來處理布白,則叫對角虛實法。從角度、部位看,它可以左上、右下呈“虛”,右上與左下呈“實”,如右圖中“皇后之璽”;也可以左上、右下呈“實”,右上與左下呈“虛”,如“薛守”印。從文字來看,它不一定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的或五個字以上的多字印。為取得對角虛實效果,一般可將印文點畫少的文字置於對角。漢印“宜土祭尊”中,“祭”字點畫並不少,則採用減曲、少盤錯、縮小文字、線條變細變短等辦法,與“土”相對呈“虛”;而“宜”字通過增筆、增疊、加粗線條、增大文字等方法與“尊”字相對呈“實”。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幹尺”印,儘管文字很多,但對角虛實鮮明強烈,充滿波浪式的律動與節奏,一疏一密,對角呼應,說不盡的魅力令人目光不想離開。

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9.虛實相間法

虛實相間法一般專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如下圖中“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樂”字“實”,“浪”字“虛”,“太”字亦顯“虛”,“掾”字呈“實”,“王”字呈“虛”,“光”字呈“實”,“之”字顯“虛”,“印”字呈“實”。再如“元祜黨人之後”一印,“元”、“人”、“之”三字點畫少,呈“虛”;“祜”、“黨”、“後”三字點畫多而密,呈“實”。該印按“虛—實—實—虛—虛—實”的規律排列,“虛”構成了一個倒三角形,而“實”構成了一個正三角形。

下圖中趙之謙的“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一印,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顯“實”;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作懸針、長腳形狀處理,疏而空靈,形成“虛”。這類印章文字雖多,但多而不滿,疏密相間,氣象萬千。

篆刻入門詳解:章法分佈實例演示

10周實中虛法

周實中虛的印章,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印文分佈在四周,中間形成空虛狀。如下圖中“魏鳥丸率善佰長”一印,中間一字筆畫少,無盤曲摺疊,四周的印文筆畫繁多,線條粗,且增疊加曲,周實中虛,對比強烈,最具典型性。而近代印家在營構周實中虛時更是匠心別具,做足了文章。如下圖中鄧散木的“見素抱樸”一印,中間不僅留有空地,且中間部位的點畫線條都有意刻輕、刻細,而周邊印文的點畫線條厚重、粗壯,著意營造了周實中虛的效果。清朱岷的“煙雲供養”一印,與鄧散木的“見素抱樸”印異曲同工,朱氏此印比鄧氏印更逼邊,中間留出的空地更多,因而“周”更“實”,“中”更“虛”。

周實中虛式的印章,彷彿高山叢林,環抱著一泓清泉碧池,新鮮、豐富而又有詩意。這類印章大部分是多字印,但也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的,關鍵在於互相揖讓,巧妙布白,最大限度地又恰到好處地演繹“周實中虛”的韻味與藝術特點,讓讀者有更多的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