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隋文帝楊堅?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我記得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中傻到被女人騙的楊堅,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物?》

人是有兩面的,所以楊堅從正面看完全值得一個“文”的諡號,但是看題主的解釋似乎有說楊堅挽救漢族滅族的功績,這一點不認同。從負面看,楊堅也有其為了權利狠辣的一面。

楊堅制止了北周時期的部分領域的鮮卑化反彈,但是高度到不了漢族被滅族,楊堅力挽狂瀾的程度。要說胡化,北齊比北周厲害多了。

不知道題主說的

他在漢族面臨滅族的最危險時刻成功取得當時中國大地上最強大的胡人政權,建立隋朝。

這個觀點是從何而來。

宇文泰執政後的確在一些領域出現了鮮卑化的反彈,比如對一些大將賜鮮卑姓,楊堅父親楊忠就被魏恭帝賜普六茹姓。軍制上府兵鮮卑化。

但是宇文泰本人就是漢化的鮮卑族,其推行許多鮮卑化政策,但是也未完全放棄漢化。

宇文泰推行的關中本位主義,利用的就是關隴地區的豪族,比如韋孝寬的京兆韋氏、崔氏等,蘇氏等這些都是漢族。

仿《周禮》設置六官,推行均田制等,都是漢化的行為。

實際上從宇文泰的行為看,其更像是尋找將鮮卑與漢族能夠完美融合,取得中原王朝正統的行為。

漢族最危險的時期是五胡亂華,但是漢族自己救了自己

五胡亂華時,北方漢族死傷無數,除了部分根深蒂固的士族,大部分士族都南遷。建立東晉,此後東晉與北方對立,並且數次北伐。祖狄、桓溫、劉裕等。

楊堅殘暴的一面

楊堅正面的一面不用多說,歷史書上已經寫得很清楚,這裡挖掘一下楊堅殘暴的一面。

楊堅篡位將北周皇室成員殺戮一空,男子幾乎殺光

1、用陰謀手段誅殺宇文諸王。

楊堅用計將宇文五王召到京城,一併殺掉。趙王甚至被誅九族,其餘諸王也逐一被殺。

2、誅殺所有反對者。

宇文泰外甥尉遲迥及其他北周擁護者起兵反對,楊堅任用韋孝寬出兵平定“三總管之亂”。

嫁給突厥的和親公主宇文招的女兒,因為自己家族被誅九族,慫恿可汗對隋開戰,被楊堅利用突厥內部矛盾,施展離間計,退敵。後來該公主又寫詩罵楊堅,被楊堅施展反間計,死於突厥可汗手中。

清人趙翼評價:

(楊堅)大權在手,宇文氏子孫以次誅殺,殆無遺種……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慘毒,豈復稍有人心。

李淵妻子竇氏,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隋文帝受北周禪,竇氏大哭道:“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竇毅與襄陽長公主忙掩其說:“汝勿妄言,滅吾族矣!”

可見當時楊堅之名之兇。


妖鬼雜談錄

楊堅是改變歷史的人,對中華民族居功甚偉。

前幾年,美國學者麥克·哈特編寫了一部書——《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這幾千年來的100位世界名人中,中國上榜的有八人,其中有孔子、老子、孟子三位思想家,有蔡倫一位發明家,政治家只有四人,分別是秦始皇、毛澤東、成吉思汗,最後一位就是楊堅。外國人把楊堅排進這樣一個名人榜,和那些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排在一起,是有充足理由的。細數起來,楊堅共有五大歷史功勳。

第一,變胡化為漢化。楊堅生於南北朝時期,在北周時承襲父爵,做了高官。當時,北周宇文氏稱帝,他們屬北方鮮卑族,極力推行鮮卑文化。比如,漢族高官一律要改鮮卑姓。楊堅在北周時,雖然貴為宰相,但也不能姓楊,而要姓胡姓普六茹。因此,在北周時期,是沒有楊堅這個人的,只有普六茹堅。他還有個小字,叫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楊堅建立隋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漢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漢族文明才又在北方興盛起來。

第二,統一天下。隋朝建立後,南方還有陳霸先建立的陳國偏安一隅,中華仍處於南北分裂狀態。楊堅一心要統一天下。他於開皇八年發動滅陳戰爭,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三路大軍伐陳。到開皇九年正月,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開皇十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歸於一統,結束了兩百多年來南北分裂的局面,為中華民族的再次興盛奠定了基礎。

第三,改革政治。楊堅魏晉以來一直沿用的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這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前身。此後的唐、宋、元、明、清,各朝雖有調整,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制度的基本設計。後期這些朝代除元以外,都能穩定支撐兩三百年,與這一政治體制是分不開的。在對中央政體進行改革的同時,楊堅也在地方行政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據統計,通過楊堅改革,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行政經費只有南北朝時期開支的三分一。

第四,實行科舉。魏晉以來實行的是門閥政治,只有名門望族家的子弟才有資格做高官,不要說普通人家的子弟,就連庶族地主也沒有資格。這樣既不利於朝廷延攬人才,也不利於社會穩定。楊堅對此進行了大力改革,實行科舉制度,選官唯才是舉,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也就是從此以後,中國才有狀元這一稱謂,陳士美等人才有機會出名。這一改革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也為平民百姓打開了向上的通道,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於選拔人才,對朝廷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五,改革法律制度。隨朝以前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人不小心犯了法,就有可能被砍手剁腳,甚至更倒黴的還會被割掉小雞雞,所以“內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朝建立後,楊堅立即下令制訂《開皇律》,刪除苛酷條文,將原來的宮刑、車裂、梟首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前後共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楊堅對死刑特別慎重,明確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楊堅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復治。”這一套改革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此外,楊堅還積極整頓整治,打擊貪腐,推行均田制,改革貨幣,輕徭薄賦,恢復民力,並北擊突厥,維護邊境安定,創造了前後二十餘年的開皇盛世,據隋書記載:“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

雖然楊堅創下這許多功績,但他晚年也變得糊塗起來,濫殺大臣,頒佈苛刻刑法,特別是貶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更是直接導致了隋朝的二世而亡,這不能不說是他最大的敗筆,也是歷史的遺憾。

但人無完人,誰又能苛責別人呢?


夢與白雲一起飛

千古一帝隋文帝!

作為結束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開創科舉取士的皇帝,怎麼評價他都不過分。

結束300年內亂

西晉本來是一個不該存在的王朝,三國內亂,讓司馬家族趁機奪取了天下,這個家族像開玩笑一樣治理著龐大的帝國。早在秦朝就開始的中央集權統治,經過漢朝400年的磨合早已經成熟。竟然被司馬炎逐漸廢除,代之而起的是罷郡兵,恢復諸王割據。再加上司馬炎傳位給了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導致了著名的八王之亂。

在西晉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參與到進來,於是北方成了各民族角逐的戰場,南方也在不斷更替政權。從那時候起,中原大亂,人們流離失所。

從公元311年的西晉八王之亂開始,一直到公元590年隋文帝統一中國,持續了279年的內亂。

當隋文帝結束這一切的時候,其意義不亞於秦始皇統一中國!

開創科舉

從三皇五帝開始,權利的擁有者大多數都是靠血統傳承的。而那些生活在民間的寒門子弟,只有靠依附於這些貴族才能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一切在漢朝時期有所改觀,比如舉孝廉制度,但在當時來看,仍然式微。到東漢末期開始,直到隋朝之前,一切又變得嚴峻,世家大族壟斷了上層,即便有寒門子弟登上高位,仍然會被鄙視。階級固化,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失去活力,而士族階層越來越腐朽。侯景之亂的時候,南朝士族像小雞仔一樣被殺掉就是證明。

(腐朽的士族階層)

隋文帝選官不問門第,通過考試的方式選取人才,讓各階層精英一起來維護隋朝的統治。

隋文帝的這一政策不亞於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及度量衡!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隋文帝生於公元541年,兩人正好相差了800歲。


歷史風暴

“千古一帝”其實最早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隋文帝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但是我們中國人很多的時候卻把這個尊稱賜予了秦始皇、唐太宗等一些有比較有突出作為和盛世開創者的封建帝王。
(隋文帝)

由於隋朝屬於一個短命王朝,從建國到滅亡僅僅存在了短短的37年,人們大都忽略了大隋王朝所閃耀的歷史光環和創造的豐功偉績。當提到隋朝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起一個“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暴君隋煬帝楊廣。而隋文帝所創造的歷史功績,以及對後世影響確實是無人能夠超越的,毫不誇張的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千古一帝的稱謂實至名歸!



歡迎大家發表不同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