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什麼會造宣德爐?

lu331707405

宣德爐在中國文物史上擁有極高的價值和地位,甚至有人將其與商、周青銅器並列,足見其價值之高,宣德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該爐是在明朝宣德年間鑄造,所以叫宣德爐,而宣德爐之所以名貴一方面是因為做工極其複雜、精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宣德爐製造的數量非常少,現在史學界和文物學界的共識是宣德爐大約一共製造了5000件左右。

而宣德皇帝為什麼選擇鑄造宣德爐呢?

首先與宣德皇帝的個人喜好有很大關係,宣德皇帝在位的時候,喜好把玩香爐,所以下令從暹羅國進口了一批紅銅(還有一種說法是暹羅國進貢的),隨後,宣德帝責成工部侍郎吳邦佐和宮廷御用工匠呂震負責鑄造宣德爐,製作的過程主要是參照藏在皇宮裡面的各大名窯的瓷器,包括鈞窯、定窯、哥窯等等。也正是因為喜歡,所以宣德皇帝在造爐的過程中也親自參與了。

其次,宣德皇帝之所以要鑄造宣德爐這樣的禮器,實際上與當時明朝的國力也有關係。經歷明朝初年的幾位皇帝的統治之後,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高度,而宣宗年間是明朝初年幾乎最安定的年代,因而宣宗想到了鑄造禮器來紀念先祖,而又適逢明朝政府當時擁有一批暹羅國的紅銅,所以宣宗就想到了鑄造香爐。

再者,宣德皇帝之所以選擇鑄造香爐,還與他想要重鑄禮器有很大關係,自元朝以後,一直沒有國家法定的禮器,因而明朝政府迫切希望有自己的法定禮器,所以到了明宣宗時期,有了這樣的材料後,而且國家形勢也趨於穩定了,因而宣宗正式決定鑄造禮器。

現在,現存的正宗的宣德爐已經幾乎沒有了,當年日本人佔領華北的時候就曾經從華北擄走了大量的宣德爐。


青年史學家

宣德爐的精美絕倫,為世人熟知,那麼明宣宗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從而製造它們的呢?
1.重鑄禮器
明朝建立之初,庶事草創,宮廷中所用的禮器或者鑄造不精,或者闕如。嗣後又發生了“靖難之役”,燕王朱埭奪取政權後定都北京。朱埭的長孫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明朝已經經歷了60年的歷史,天下太平,海內富足,此時的宮內為郊壇、太廟、內廷所用的鼎彝之器都粗略簡陋,於是明宣宗打算鑄新器以替舊物。恰好此時暹羅國(今泰國)進貢了大量的洋銅,宣宗聽說銅經過四次冶煉會呈現珠光寶色,於是就下令以這批洋銅為主要原料,另摻以金、銀等其他貴重金屬,鑄造了這批仿古青銅器。這個說法比較流行。
2.宣廟殿火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就說,宣德爐的鑄造是因為宮內的某次失火,金銀雜銅錫化作一團,所以明宣宗就把這些化作一團的金屬廢物利用,拿來造爐了。這種說法為很多文獻所支持,如冒襄的《宣爐歌注》、王應奎《柳南隨筆》都如此記載。不過這種說法是值得疑問的,其一在於,金銀銅剛柔不同,遇火不會一熔即合,即便熔合了,分爐時也會分解開,所以,以金銀銅等混合物做宣德爐材料,技術上很難解釋;其二就是,翻檢史書後發現,宣宗年間,內廷並無失火的記錄,這與以上文獻中的記載是有牴牾的。
綜合以上,明宣宗造宣德爐或出於重鑄禮器的內在需求,或因為宣廟殿火後的廢物利用,或兩者都有之。宣德爐的精美珍貴,致使世人都矚目於它的本身,而對它的誕生之謎,卻疏少探求之心,想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歷史研習社

明宣宗當時在皇位時,我國正興旺宗教發揚,普天蓋地盛行掀起全國重大事物,為按民心寺廟一般當時也少成就不了大眾,由大臣報皇批准,家庭實施小寺(即神位)所小香爐開始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