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爾最終能夠脫離印度實現獨立嗎?

a回眸一笑百媚生e

曼尼普爾為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被不少網友戲稱為“印度小中國”,既然有這麼響亮的雅號,那肯定與中國多少有些關係。銘蘇先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這個地方究竟和中國有什麼淵源。

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的東北部,東部與緬甸接壤,西邊與阿薩拇邦相連,南與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過去曾經是阿薩拇邦的一部分。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85萬人(2011年)。

據當地人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地區動亂,齊人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此地,並在此長期繁衍生息。曼尼普爾地區歷史上曾長期以獨立城邦存在,1826年英國入侵緬甸,緬甸戰敗,曼尼普爾跟緬甸一起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曼尼普爾脫離英國宣佈獨立,建立曼尼普爾王國。其後在印度的主導下併入印度版圖,成為印度的中央直轄區,1972年單獨建邦成為曼尼普爾邦。

曼尼普爾人由於跟中國人長得比較像,跟印度人區分比較明顯,往往被區別對待。1950年曼尼普爾被劃歸為C類邦,由中央政府派首席專員或代理邦長進行管理。雖然曼尼普爾現在是印度的一個邦,但是當地人一直為獨立跟印度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並且當地人有自己的武裝組織——人民解放軍。

當然,印度東北部有獨立傾向的不止曼尼普爾一個邦,印度整個東北地區在歷史上是獨立存在的邦國,並不屬於印度,英國殖民南亞的時候被劃入英屬印度範圍,英國走後被印度接管。因此,這一地區是印度獨立傾向比較嚴重的地區。

曼尼普爾之所以被稱為“印度小中國”,主要是因為當地有很多地方與中國很相似。

首先,當地人跟中國人長得很像,明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印度人。當地官員去印度開會,往往會被當成中國人,但實際上他們是曼尼普爾人,屬於蒙古人種。

其次,文化習俗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當地人崇拜龍、喜愛竹笛、武術,過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這些傳統文化活動頗具中國風。

再次,飲食方面與中國許多方面相似。當地人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那麼重口味,吃的鹹菜、醃魚等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像餃子、包子等麵食在夜市比較常見。

第四,當地中國商品遍地,多是從緬甸進入。

今天的曼尼普爾人跟中國文化交流密切,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文,喜歡看中國電視劇,來中國留學的人也逐漸增多。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曾率團訪華,對中國發展讚不絕口,希望跟中國加強合作。

2015年時任中國駐印大使樂玉成,應邀參加曼尼普爾年度旅遊推介盛會“桑加伊節”,也見證了曼尼普爾的“中國化”特色,由於長的跟當地人相似,沒有被當做外國人加以區別對待,後來樂玉成大使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記錄當地的中國特色。

雖然曼尼普爾在鬧獨立,如果印度不解體,沒有外力介入,想獨立很難。除非印度發生大的變故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那麼這時就可以獨立了。


銘蘇先生


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東北部,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1972年從阿薩姆邦分離出來,成為受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邦,面積2.2萬平方公里,東與緬甸交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與米佐拉姆邦緊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其前身為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曼尼普爾王國,1826年淪為英吉利殖民地,1947年8月11日擺脫英國統治佔領成功獨立,為了趕時髦曾經制訂懸掛過六星紅旗 ,



和六星龍國徽,其宣稱祖先為五代十國齊人遷移至此,繁衍生息,





獨立後確立君主立憲制性質的憲法,並簽署目自願加入印度的《合併協議》和《中止協議》,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爾國王巴格亞昌德拉受邀至西隆訪問,在非正常情況下籤署協議同意併入印度,10月印度解散曼尼普爾議會,改為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劃為印度C類型邦,由印度中央政府委派首席專員或代理邦長進行管理,1956年成為印度中央直轄區,1972年2月21日單獨建邦,隨後舉行會議大選下轄9個縣,38個發展區,51個鎮,3582個村,人口不到300萬,



90%為丘陵山地,中央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貫穿其中,年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尤以竹林最為常見,



洛塔克湖,



主體民族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爾平原,梅泰人又分為兩支,信奉伊斯蘭教的稱為潘高人,信奉基督教的為梅泰人,其餘是信奉印度教的少數民族,該邦種植的農作物60%為水稻,其餘為小麥,芥子,豆類,工業有手工棉紡織廠,工藝品廠和磚瓦廠,肥皂、針織等小型工廠,交通不便,依靠與阿薩姆邦相連的公路運輸,該邦民族矛盾突出,無法形成合力,












民族傳統:信仰尊老愛幼,重視家庭,崇拜龍並尊其為圖騰,十八世紀當地的國王為個人的愛好曾命令國民皈依印度教,遇到很大阻力,收效甚微,他們的官方語言曼尼普爾語屬於漢藏語系不同於印度其他地方語言,有29種方言,至今保持著吃棕子、賽龍舟等傳統活動,





該邦毒品走私等現象氾濫成災,







多年來一直謀求脫離印度實現獨立建國,印度政府不斷的圍剿鎮壓更加深了當地民眾的仇恨程度,使其離心力不斷加強,印度東北部擁有2200萬人口的阿薩姆邦和200多萬人口的曼尼普爾邦成為令印度政府最為頭痛的所在,未來除非東方大國推翻偽阿魯納恰爾邦的非法統治,







摧毀印度的核心軍事實力,使其無法顧及東北部兩邦的獨立行動,讓其被迫承認兩邦獨立,否則以曼尼普爾的零星抵抗力量獨立建國,不過是一紙笑談。


a回眸一笑百媚生e

基本不可能。曼尼普爾邦實力太弱根本不具備獨立的條件,如果沒有外力的強勢干涉或者印度本身的瓦解,那麼曼尼普爾絕無可能獨立。此外,曼尼普爾與隋朝等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因為曼尼普爾王國有兩千多年曆史,在印度史詩《摩羅衍那》中有明確記載。



曼尼普爾原本是印度的一個土邦王國,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的時候,曼尼普爾被迫併入印度,之後分出成為一個獨立的邦。總面積僅僅2.2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全邦資源匱乏,90%都是山區,經濟至今都以農業與手工業為主,經濟非常落後。而且當地也是印度毒品與艾滋病氾濫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曼尼普爾雖然是印度的領土,但是各種文化風俗卻與中國西南地區更加相似。曼尼普爾靠近西里古裡走廊的戰略要塞,被印度視作重鎮,從沒放鬆過。

印度建立以來,內部問題十分嚴重,但是印度缺並沒有像蘇聯那樣四分五裂,印度正是利用了其內部的矛盾。小小的曼尼普爾邦,有29個民族部落,而梅泰人、那加人、庫基人、潘高人等都是矛盾重重,對於印度來說,這些追求獨立的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一盤散沙,根本就沒有影響力。所以曼尼普爾想獨立,除非印度不再是印度。


澹奕

難以脫離印度。曼尼普爾邦東與緬甸接壤,西接與阿薩姆邦,南跟米佐拉姆邦接壤,北和加蘭邦接壤。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285萬。1826年,英國打敗緬甸,割去。1946年要求獨立,英國同意與印度一起獨立。1949年9月加入印度。1972年要求獨立。膚色與中國同,蒙古後裔。他們說是齊人,以龍作圖騰。六顆黃五角星紅底旗仿效中國,徽六顆黃五角星龍紅底。他們說藏漢語言,用從緬甸去的中國貨,看中國電視,賽龍舟,吃粽子,麵食,出產水稻,有解放軍。如果印度解體,或發生大動亂,有大國介入才可能獨立,印度政府不會允許其獨立,否則印度政府派兵鎮壓。


喇叭與利劍

不可能的,印北部幾個邦的卻有少數武裝謀求自由獨立,但這都不太現實,印度是地區大國,擁有龐大的軍隊和先進武器,稍微形成點勢力威脅印度政府安全就會被印正規軍消滅,搞搞暴動,恐怖襲擊還是有可能的,這對怪印度政府歷屆領導不重視均衡發展導致的北方各邦人民不滿。


EM-迷失

遊兵散勇,不成氣候。只能通過暗中支持他們折騰印度了,也屬於一種戰略價值。想獨立,沒有外部強力干預沒門。但印度好歹是個核大國,沒人願意真正跟他撕破臉。


印度熊貓

布拉馬普特拉河(梵天之河)原名至那河(Cina),這條河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在漢朝、三國、兩晉時期都直接納入版圖,並設立行政區政府進行管轄。三國時期的蜀國(蜀漢)實際上也是一個沿海國家,和吳、魏一樣。東漢以來設立的“南中都護府”,其原址就在現在的緬甸若開邦附近。南中都護府管轄恆河三角洲和緬甸中部等地,南中都護府和交址都護府是漢朝政府對印度支那半島和南亞地區東部行之有效的管轄機構。


Bengxit西孟脫印

不一定。除非印聯邦解體了,否則應該沒有機會獨立。曼尼普爾一直在進行著獨立運動,但都被印度政府鎮壓了。曼尼普爾的人口僅僅有兩百多萬,很難與印度政府軍抗衡。印號稱世界軍力第三,是不可能讓曼尼普爾獨立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