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敬庭:遇見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在常州,與世界“共跑”

1996年6月,一院與中科院合作,在省內率先成立了腫瘤生物診療中心。憑著一腔熱愛,蔣敬庭與吳昌平教授一起,一頭扎進了實驗室的創建。沒有地方,他因陋就簡,在院內一間電梯過道搭起了最初的實驗室。沒有人員,他一人幹好幾份活,淨化室紫外線強、噪音又大,他加班加點,毫無怨言;臨床實驗研究需要健康人血樣作對照,他總是第一時間伸出自己的手臂……

蒋敬庭:遇见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論語有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蔣敬庭對實驗室投入了最多的感情,醫學之外的事,他都不在乎。

這裡承擔著一院全院的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工作。因為起步早、發展快、設備全,團隊承擔的工作量常年高負荷。不僅世界範圍內主流的腫瘤標誌物都能查,而且率先在常州開展用於肝癌診療的AFP-IgM、PIVKA等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和當前先進的CTC(循環腫瘤細胞)液體活檢。CTC雖然只需7.5ml血,卻能比傳統CT檢查提早2-6個月觀察到腫瘤變化,能夠及時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用藥,有效控制腫瘤轉移。

2015年8月20日,91歲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宣佈其黑色素瘤腦轉移通過免疫療法治癒。

……

蒋敬庭:遇见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蒋敬庭:遇见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導師,紮根科技創新的土壤

翻開蔣敬庭辦公桌案頭的黑色的大開軟面抄,裡面是他按拼音字母的順序建立的學生檔案,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進站時間、重要的研究時間節點、每一項工作的Deadline(最後期限)。

腫瘤生物診療中心的學生足有40-50人,但蔣敬庭記得每個學生的名字、主攻的專業方向、目前的工作進展,甚至興趣愛好。這也讓學生們樂於和他並肩戰鬥、熱烈討論,“這種交流碰撞,讓我們自由地探索闖蕩,新發現的興奮隨時可能湧來。”一院腫瘤科的胡文蔚副主任感嘆,他的博士論文課題就是有一次和老師在車上聊天時得來的靈感。

作為國務院津貼獲得者、學術型博導和終身教授,蔣敬庭對學術方向的正確把握和對新增長點的敏銳洞察,保證著整個團隊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不僅他自己在學術研究上獨領風騷,團隊也齊刷刷地站在世界前沿,僅以SCI論文為例,2014年,團隊發表19篇;2015年,27篇;2016年,20篇;2017年,20篇……

如今,他的團隊成員100%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博士佔了一半以上,大多數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面上項目7項,青年基金8項。

最讓蔣敬庭欣慰的是,團隊成員中60%有國外研修經歷。在他看來,“醫學研究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一個人可以走得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他坦言,科技創新需要有奉獻精神,也需要家國情懷,“科研人應該是一位‘立體人’,那就是‘長×寬×高’。長是醫務人員應該具備擁有核心醫療技術的一技之長;寬是仁慈寬闊的胸懷;高是指高尚的品德。時刻做到事業與興趣保持一致,才能夠為醫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今身兼數職的蔣敬庭,白天經常出席各種會議,但繁忙的公務並未成為他治學的阻礙,常常晚上去實驗室加班加點地工作。用他的話說:“導師應當給學生樹立一個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形象。”

蔣敬庭

作為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學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參與承擔國家衛計委、省衛計委、市社會發展計劃等項目29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3項、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8項。共發表省級以上論文23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CR、JTO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5篇,國家發明專利9項,註冊商標一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