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作者:匣子(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今早,女兒打了我一巴掌。

三歲叛逆期的孩子打人,本在我的預期中。雖然女兒在此之前從未犯過,但今天的這一巴掌,意義非凡。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爸爸自復工後,由於堆積的項目太多,回家後經常是3分鐘一個電話,今天好不容易週末,早上爸爸答應女兒吃過早餐後一起玩“醫生體驗組”,可就在早餐中,一個電話過來,接了半個小時,還沒停······

女兒可憐巴巴的在旁邊守了半個小時,好不容易爸爸完事了,兩人玩著,可爸爸明顯不專心,玩一下,看下手機,玩一下,回下信息。情緒已至冰點的女兒,翹著嘴巴走出了房間。

我走過去想安撫下,不料孩子根本不買賬。”不要,不要,就不要,爸爸老是邊陪我,邊打電話·····,哼“話音剛落,一巴掌打到我的臉上。

說實話,很生氣,爸媽也有不得已啊。一貫的冷靜讓我把怒火壓了下來。孩子是在向我們抗議嗎?

我突然想起前幾天聽樊登講《忙碌的爸爸也能成為好爸爸》時講的自己的一個例子,他一邊看書,一邊盯孩子聽寫,突然兒子哭了起來,說“爸爸,你根本就不想陪我聽寫”,他突然意識到,孩子用哭來抗議他的不專心。

他在講這本書時,特別強調了親子陪伴的黃金時間,父母不需要一天陪十個小時,工作忙,人之常情。但當真正陪孩子的那五分鐘,半小時裡,一定要專注,這樣不僅自己樂在其中,孩子也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恍然大悟,孩子對於陪伴的態度,赤誠而簡單。

維達2014年的《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調查發現,各年齡段的父母,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4.16小時。在陪伴的過程中,有17.8%的父母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拋開那些邊陪孩子,邊看手機娛樂的父母不講。很多大人的理由是“忙”,甚至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拿出“抱起磚頭就陪不了你,放下磚頭就養不起你”的悲言壯志。

我看,未必!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02

我猶記2019年6月份參加某所北方大學的提前批MBA面試,一位女考官問我的問題:作為一個女性管理者,請問你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他的潛臺詞是:忙工作就顧不了孩子,陪孩子時怎麼忙工作?畢竟我是“雙重”身份。

“沒有平衡,只有取捨,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早點幹完,回家了好好陪娃,忘掉工作。” 我想她這麼問,一定自己也曾這麼困惑過吧。

是的,很多人,把陪孩子這件事想的太複雜了,以至於還沒專心陪,就憂心忡忡。其實孩子,每天只需要你那幾分鐘,一個小時的專注而已。很難嗎?

網友“渡渡鳥”的這份自述,可以說是很多大人陪孩子時的特寫: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而網友的評論,也道出了他們陪娃時的真實狀態:陪孩子時,不由自主的想看手機上有沒有要回的信息。

全心全意陪孩子實際上是最難的。

說的就是我!

陪娃時,想著老闆的信息要回,客戶的信息要回,朋友的信息要回;工作時,想著好久沒陪孩子玩了,最後就陷入自我糾結中。

這是很多爸爸媽媽常犯的錯誤,一邊是工作不敢怠慢,一邊是陪娃的愧疚。

孩子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也沒我們想的索取的那麼多,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在直播時說,由於她工作的原因,手機基本就是當電腦用,跟孩子在一起時可能經常要看手機,但是,她依然每天抽出20分鐘全心全意的陪女兒,而女兒給她的回饋是每天都說:”媽媽,我好愛你”。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日理萬機的大人物,依然不會錯過下班後陪孩子游樂的每一次約定。

他曾說過:”我不可能一輩子當總庭,但會一輩子當父親”。

何況我們呢?不是我們做不到那麼專注,是因為我們沒想明白,還在患得患失,還在糾結。

可是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相對的取捨。

專心陪孩子玩一會,信息沒回,老闆不會炒了你,朋友不會拉黑你。你對自己的信心,就是對孩子的信心。

當然也有些父母,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並竭力做到最好,可也事與願違。

在北京衛視最新一期的《老師請回答》裡,有一個媽媽我至今印象深刻,她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有個9歲的女兒叫兜兜,因為陪寫作業,讓母女兩的關係異常緊張。

可以看的出來,她整個人的狀態都是悲觀怨恨加委屈的。這樣的媽媽或許有很多,因為家庭,放棄夢想,因為孩子,拋棄工作。

美其名曰陪孩子,實際卻拿孩子洩憤。他們糟糕的狀態,惡毒的語言,都是對孩子無形的傷害。

如果父母們沒辦法做到全身心陪伴,那就不要勉強,去工作。下班回來,週末時專心帶帶他們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今天真的很累了,就彆強顏歡笑,告訴孩子,你自己去玩會吧。等你覺得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時,再陪孩子玩。

最怕的就是“努力想做個好父母,但是狀態常常欺騙我”的大人。不要勉強,絕對不要敷衍。只要你足夠真誠,孩子會懂你。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03

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的父母已醒悟,有的還在原地踏步。

視頻裡的這個爸爸,自己在旁邊可樂瓜子辣條,丟給女兒一部手機玩遊戲,自己是不玩了,可這種沒交流,沒互動,各玩各的,叫陪伴嗎?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更諷刺的是這個視頻發佈者的名字叫“兒童智能陪伴機器人”。

2018年,從北京來青島旅遊的雙胞胎姐妹裴元謹,裴元桐在沙灘遊玩時走失,警方經過20多小時搜救後,找到時已是兩具沒有生命體徵的屍體。

而照看他們的母親,事發時在幾米外的地方玩手機,看一會手機,看一眼孩子。發個朋友圈的功夫,孩子就不見了。

他們用陪同代替陪伴,明明近在咫尺,卻不願與孩子共樂一秒。他們被那些真正懂得專心陪伴的父母,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猶記2015年,吉林的一位80後爸爸朱春燮,變賣公司股份和房產帶女兒小恩環球旅行的事蹟一度上了熱搜。 帶女兒體驗農耕生活,親近大自然,釣魚,抓蟲子,給朋友們寫明信片。走過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而促使他下定這個決心的初衷,僅僅是覺得自己工作太忙,陪孩子太少了。在這位父親的眼裡,陪伴比賺錢更重要,而專心的陪伴,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自己在專心陪女兒周遊的過程中,也收穫了許多的商機。與孩子共同得到了成長。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臺灣媽媽陳美玲,秉承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在她諸多分享的育兒經歷,我看到了一條:孩子找你玩,問你問題的時候,永遠不要說等一等······

她說到有一次,自己正在做飯,孩子跑過來問她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其實當時她並不知道答案,但她當即關掉了火,陪孩子去探索尋找這個問題。

這就是專心。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04

我突然想起“人生九百格”

如果把人生按月分成格子,大概會分成900格,刨去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時間,孩子和父母即使天天相見,大概也只佔到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一個月見一次,這一生當中,大概也只佔到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如果一年見一次面,一生在一起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個月。

有些淚奔。我們為人父母,常常在忽視中,糾結中。錯過了那個只有你和孩子的“專注時光”。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他們的真誠,讓我們羞愧!

這一生或許很長,但孩子需要你的日子其實很短。

孩子遠比我們真誠:不專心的陪伴我不要

作者簡介:匣子,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7期學員,80後愛折騰的少女寶媽。相信明天總比今天美好的樂天派;善於思考,樂於總結,每天都督促自己進步的職場管理人士,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