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如何做到不懼輿論?

對輿論的畏懼如同它種畏懼一樣,是折磨人和阻礙發展的。如果這種畏懼始終強烈、那便很難取得任何偉大的成就,並且也無法獲得真正快樂所依賴的精神自由。因為對於快樂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應當源於我們的內心的衝動,而不是源於我們的鄰居或親屬的偶然的興趣慾望。

只要你置身於這個世俗的社會當中,你就無法迴避別人對你的議論。

日本有一家雜誌在談起“現代人際交往中五大樂趣”時,曾把議論別人,列為其中的“第一大樂趣”。確實,議論別人可以滿足人的多種心理需求,如交換信息、表現自我、獲得親近感、滿足好奇心、平衡自己的心理、加強群體對個體的控制等等。

既然“議論別人”具有某種必然性,那麼“被人議論”,就有相應的不可避免性。人們感慨:活著真累!許多人對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推崇之至,其實就絕大多數人而言,不可能超凡脫俗地一點兒都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其生理、安全、歸屬、自尊與他尊、愛與被愛、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只有在被人接納、被人承認的前提下以及在群體生活中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如果總是被非議、拒絕和排斥,那麼他將難以有正常、健康的心理。

現代社會,如何做到不懼輿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是為別人的看法而活著的,許多成功來自於這一點,而許多沒有成功的也來自於這一點。但人們在議論他人時,通常愛用一種短時期的、流行的、趨同的價值觀和思路來點評。你若老被這些缺乏系統化、隨意性大、常與個人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的議論牽著鼻子走,那麼你必將成為一個無所作為、平平庸庸之輩。只有認識到並敢於超越議論這種表面價值的人,才擁有人生真正的大智大慧,才能把“別人議論”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而不被他人所設置的陷阱引誘。

筆者當年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家人一直反對,並把本人“痴心不改”定義為“頑固不化”。可幾年後的一天卻聽到父親這樣教育我弟:“你看你哥哥當年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就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我一下子從“被批判的典型”變成了“受表彰的模範”。

一位在語文教法改革做出突出成就的中年教師這樣說:“多年來,我一直沉迷教改,執意筆耕,埋首事業,因而常常深居獨處,來去匆匆,少言寡語,難得跟周圍的人們你來我往,談天說地。於是,同情者說我做得太苦了,而我自己倒一直樂在其中,還每每反躬自問:“何苦之有?”不解者說我似乎有些怪,有些清高和孤傲。對此,我無意也無暇為自己辯白,而只想說,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啊!我需要求索,需要探究;而求索和探究者最需要的,一是高度的專心,二是高度的自信。沒有專心和自信就將一事難成。而專心和“怪”之間,自信和“怪”之間,自信和“清高”“孤傲”之間的界限有時是很難分得清楚的。應該說,實際上我也跟多數人一樣,很希望自己為一個容易討得大家喜歡的謙謙君子,成為一個經常跟大家一起家長裡短無所不談的隨和之人。但是我苦於不能,我實在做不到啊!

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是一種信任的期待,會成為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它有時會成為束縛我們的桎梏,我們要以超然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期待,不能讓它成為實現自己目標的沉重的精神包袱。當我們決定不成為他人期望的一類人時,這是解放自己的精神的一個重要步驟。

現代社會,如何做到不懼輿論?

人是千差萬別的,即使同卵孿生兒也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不是體能、心力、人的價值在量上的區別,而是它們的屬性。從數量上看,大自然賦予每個人的體能、心力——人賴以在社會進行人生創造的價值都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天性。

有人適於從文,有人宜於攻理,即使在同一領域,各個人也有各不相同的天性,有人善於粗線條的宏觀謀劃,有人善於細線條的細節的表述等等。因此,每個人的成功決不會相同,但人人都能在只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上取得成功。

所以.不要看到別人成功而對自己妄自菲薄,不要錯把人家的期待作為自己的桎梏,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憑你的知識,憑你的經驗,憑你的直覺去尋找你的位置,你有著屬於你的成功,它在等待著你

以別人對你的看法來確立你的自我形象,就好像把房子蓋在流沙上,可是何其不幸,從出生落地到離開人世,我們都被教育以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是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在受到別人讚揚時,我們都會更加快樂.然而過度地誇大其重要性,反使許多人捆住了手腳。

不論何時,有人對你拒絕、責罵或藐視,切記羅斯福夫人的話:“沒有你的同意,無人能令你覺得卑賤,切勿讓別人的評價擾亂了你的思緒,讓你無法實現你的要求。”

聲明:本文為錦虹網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