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最近大型古裝電視劇《清平樂》突然火爆網絡,流量明星王凱飾演宋仁宗趙禎,劇中王凱不管是對待生母李氏、養母劉氏,還是對待其他王公大臣,都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仁義寬容之心。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宋仁宗也是這般仁義寬容嗎?看看對待下面六種人的態度就知道了。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王凱飾演宋仁宗劇照

對待主管大臣

根據宋朝《澠水燕談錄·卷一》記載,曾經兩度擔任樞密使的夏竦去世後,宋仁宗有意賜諡號“文正”(古代文臣死後的最高榮譽),結果負責考核的官員直接就表示反對,認為為去世大臣選諡號為他們這個部門的事情,宋仁宗此舉侵犯了他們的權力。最終,宋仁宗打消了賜“文正”的想法,同意了主管部門提出賜諡號“文獻”的建議。

宋仁宗作為一國之君,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剛愎自用。當自己意見與大臣意見相沖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動用權力去鎮壓,而是在理性思考後,放下面子去接受大臣的意見,如此胸襟,確實少有。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對待諫臣

根據記載,包拯以三司使能力平庸為由,屢次建議宋仁宗更換人選,但現任三司使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宋仁宗感覺抹不開情面,於是準備採取一個相對緩和的方式,先調張堯佐去任節度使。包拯聽說後,直接帶領了7名言官去找宋仁宗理論,宋仁宗被包拯搞的也有點生氣,就反問了一句,“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結果包拯一聽,也來了脾氣,毫不客氣的答覆說,“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最終,宋仁宗還是採納了包拯的意見,將張堯佐一擼到底。

事實上,這只是包拯與宋仁宗之間故事的一個縮影,兩人經常為了朝局之事爭吵,而包拯作為一個言官,經常口若懸河,噴的宋仁宗一臉唾沫星,後者則毫不生氣,只是掩面擦拭,而且對包拯的正直之言,基本都能接受。歷史上能夠接受大臣諫言皇帝不在少數,但是能夠像宋仁宗這樣包容大臣以下犯上的卻是少數。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王凱飾演宋仁宗劇照

對待隨從下人

有一次,宋仁宗在外散步,途中經常回頭觀望,眾人不解。後來回到宮中,宋仁宗立刻對妃子說,快倒水點水,朕是在渴壞了。妃子就問宋仁宗為何在散步的時候不喝呢,非要忍到現在。宋仁宗解釋說,我看了幾次發現並沒有帶水,肯定是下人忘記帶了,我要是當場指出來,肯定有人要受到懲罰,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事情雖然很小,但我國也有一句老話叫細微之處見真章,宮中隨從服侍人員乃是最底層人員,即便是普通妃子都擁有隨意處罰甚至生殺大權,然而宋仁宗為了讓這些下人免受處罰,竟一路強忍口渴,這對於養尊處優的皇帝來說非常難能可貴。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王凱飾演宋仁宗劇照

對待讀書人

蘇轍道聽途說宋仁宗終日沉醉歌舞,紙醉金迷,對百姓疾苦置之不理,對治國安邦大計專政獨裁,未加證實便在科舉試卷中橫加指責。考官認為蘇轍乃是無中生有、惡意誹謗,隨即稟告宋仁宗,請求嚴懲蘇轍。結果宋仁宗看了後表示,設立科舉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敢言之士,蘇轍有如此勇氣,不僅不應該處罰,還應該給予功名。

封建王朝制度下,厲害視皇家顏面高於一切,別說是無中生有的誹謗,就算是確有其事,大臣在給皇帝提意見時都要慎之又慎,防止因冒犯天威而被處罰。宋仁宗面對蘇轍的無端指責,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看到蘇轍敢於直言的優點,這份胸襟氣度,難怪他當政期間,能夠湧現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歷史名臣。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王凱飾演宋仁宗劇照

對待普通百姓

有一天晚上,宋仁宗肚子餓得很,特別想吃烤羊肉,但一直忍著不說,直到第二天才對近侍說出此事。近侍就問宋仁宗為何不讓御膳房準備,他回答道,如果我說出來,下面的人就會依此命令去大肆擾民,要是形成定例,不僅會為百姓增加負擔,每年還會因此殺掉數百隻羊,還是不說為好。

在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年代,有多少人擠破腦袋想要往宮中送一點土特產,藉機飛黃騰達;又有多少皇帝,視全天下珍貴之物為己有,肆意揮霍。至於會不會擾民、會不浪費甚至會不造成殺戮,高高在上的帝王又能考慮多少。宋仁宗從一份烤肉,立刻能夠想到會不造成擾民,會不會造成數百隻養的無辜喪命,確實配得上“仁”這個字。

五則小故事,告訴你趙禎為何被稱為“仁宗”,顛覆對皇帝的認知

▲王凱飾演宋仁宗劇照

結束語

宋仁宗作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期間或許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甚至遭到後世的極大非議,但就寬厚仁義來說,他配得上“為人君,止於仁”這句話。正如《宋史》所說,“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