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宋史》贊仁君仁政, 一生勤政愛民,關心民間疾苦,發展發揚醫學,農耕生產,勤儉律己,廣納諫言。同時他在位期間也注重人文發展,文學作品收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

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但是到了他寵愛的張貴妃那裡就破例了,寵妃張氏(即溫成皇后)請求仁宗給自己的伯父張堯佐升官,先是任命張氏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遭到包拯的極力反對,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生氣地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禎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他回到後宮後,對張氏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仁宗是出了名的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但是若無包拯的極力反對,仁宗就任命他的寵妃張氏的親族升遷重要官職,也不管對方的能使是否勝任,只因為是寵妃的親戚!無才無能的張堯佐先升為長官國家財政的三司使,不成就改為總管統兵的節度使,這個兩個崗位有多重要也就不言而喻,瞭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宋朝的建立就是時任節度使的趙匡胤有統兵之權,後面傭兵起義推翻唐朝建立宋朝。

還有一件事就是寵妃張氏依仗著仁宗的恩寵,放肆到不把曹皇后放在眼裡。有一次,張氏想過當皇后的癮,就讓仁宗去借曹皇后的“華蓋”。這可是皇后地位的標誌,自己不好答應就讓張氏自己去跟曹皇后借,可沒想到的是皇后竟然答應了。仁宗當然知道,貴妃要真敢用這套皇后的行頭,自己怕是再被噴一臉唾沫也解決不了了,就讓張貴妃打消了念頭。他本應該直接阻止張氏對正宮皇后的僭越行為,是再次怕被言官噴一臉唾沫才打消了張氏想要用皇后“華蓋”的事情。

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張氏任性、驕縱、充滿慾望,甚至犯了後宮與朝臣勾結的大忌仁宗都能原諒。張氏無理的要求仁宗不加規勸,張氏一次又一次的肆意妄為,都是經過皇帝的默許,所以張氏任性,仁宗陪著任性,不計後果,直到被言官懟的沒辦法才放棄。還好有言官直言不諱,不然估計張氏可能會上天。當張氏去世後,仁宗悲痛不已,輟朝七日。他不顧祖宗家法和群臣反對,不在乎髮妻曹皇后的尷尬,堅持追封張氏為後,造成了史無前例的一生一死兩皇后的荒誕現象。

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仁宗也是一位好色的皇帝,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第一次選皇后的人選是長相妖豔的王美人,因為太過妖媚擔心惑主所以被劉太后給否決了,後來又想立貌美的陳氏為後,最後經過群臣反對和推薦選擇了德才兼備卻又相貌平平的曹皇后,一位滿口仁義,仁愛百姓的好皇帝,卻在選當朝的正宮皇后娘娘時只注重容貌,不看其德行。即使選了曹皇后,卻對曹皇后很冷漠,只因曹皇后不是他喜歡的美女。當文武雙全的曹皇后以迅雷之勢平息宮變後,竟然小肚雞腸的懷疑是曹皇后所為竟然要廢后,曹皇后一代聖後,入宮多年,謹言慎行,跟著仁宗的仁政步伐寬宥宮人,勤儉節約,這樣的好德行仁宗都看不見,只喜歡心機貌美的張氏。仁宗在位43年,納了16位妃嬪,也是後宮充盈,所以他也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俗人。

近乎完美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任性好色的皇帝

他本是一位廣施仁政的仁愛君主,愛天下萬民,重視萬民的疾苦,對後宮一干人員也是愛護有加,不忍責罰,維度對人人都敬重的皇后,他的結髮妻子,一直追隨他的步伐,支持他的事業,可是他卻總是對曹皇后無視冷漠,能寬宥所有人,卻嫌棄自己的妻子,仁者也不為仁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