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的“恐龍”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小的“恐龙”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韓志信繪

本報北京3月12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佈,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新物種,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博士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等學者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標本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根據描述,琥珀中的頭骨長度約14毫米,有著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既像恐龍又像高級鳥類,很難確定其具體門類。“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鳥類不同,為此我們建立了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屬名‘眼齒’指出該標本的特性,即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種名‘寬婭’則是向發現並收集此標本的緬甸琥珀收藏家寬婭女士致敬。”邢立達介紹。

最小的現生鳥類是蜂鳥,其中最小的吸蜜蜂鳥重約1.95克、長5.5釐米。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在研究者看來,眼齒鳥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小型化。“儘管該標本尺寸小,但牙齒卻比其他古鳥類多,齒列也長,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頜每側有18至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至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這表明,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可能以小型節肢動物或無脊椎動物為食。”邢立達解釋。

眼齒鳥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眼部,直徑約4毫米。鳥類的鞏膜小骨呈方形,而眼齒鳥呈匙形,這種形態只在一些現生蜥蜴中發現過,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眼齒鳥雙眼的朝向也不同於貓頭鷹等鞏膜環發達的鳥類——貓頭鷹雙眼向前,眼齒鳥則朝向兩側。“這種視覺系統在現生動物中從未發現,很難理解其工作機理。此外,眼骨的開孔窄,只有少量光可進入,說明眼齒鳥適應白天活動。”邢立達強調。

眼齒鳥與其他鳥類的系統發育關係也很特別。僅從頭骨來看,眼齒鳥非常原始,介於德國晚侏羅世的始祖鳥和中國早白堊世的長尾熱河鳥之間。研究者認為,與上述兩個類群一樣,眼齒鳥可能有一條類似於非鳥類恐龍的長尾巴。

“眼齒鳥的標本只有頭部,分類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我們將繼續在緬珀中搜索,希望可以找到更完整的個體,揭開眼齒鳥的全部秘密。”邢立達表示。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2日 0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