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隨著地球上人口的增加,糧食供給量、能源消耗量、居住地面積都越來越大,不少森林、海域被改造成耕地、民居、工廠等。因此,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越來越少,其捕食繁衍都變得十分艱難。簡而言之,就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進而造成物種滅絕。

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歷史上相關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國亞洲象曾分佈廣、數量龐大,但隨著人口擴張、氣候變化、人類獵殺等因素影響,如今亞洲象數量極少,我國不得不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水中大熊貓”白鰭豚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因水質汙染、漁業捕撈、航運活動等原因,於2007年宣佈功能性滅絕,現已瀕臨滅絕;17世紀時數量多達約50億隻的旅鴿,因肉質鮮美被人類在幾十年間吃光。

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上述眾多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無一不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瀕危生物,維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但是人類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日臻完善的克隆技術或是拯救瀕危生物、復活滅絕生物的最後一線希望。有科學家提出“通過在動物標本上提取DNA的方式,來克隆復活已滅絕的渡渡鳥”的想法。

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1598年,原產自毛里求斯的渡渡鳥被人類所發現,它是一種體型巨大、不能飛翔的鳥類,身高達1m, 體重達18㎏。受人類活動和其他物種影響,在17世紀滅絕。

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據研究人員介紹,因為世界上現存的一些物種與渡渡鳥的親緣關係非常近,而鳥類祖先又被視作與恐龍親緣關係最近的物種,加之,渡渡鳥只有數百年的歷史。因此,藉助與渡渡鳥親緣關係緊密的物種的蛋或能復活它,而藉助鳥類祖先的基因或能研究恢復恐龍的基因構造。綜上所述,人類或可克隆復活渡渡鳥,再借此研究基礎,復活滅絕已久的恐龍。

科學家欲藉助克隆技術復活渡渡鳥,進而實現復活其“表親”恐龍

若上述克隆技術得以研究成功,可以拯救瀕危生物,復活滅絕生物,保障地球生物多樣性。而生物之間擁有複雜的共生關係,該技術或許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恢復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