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調神”理論的形成

“調神”理論是“賀氏針灸三通法”中重要的一個部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是首屆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從多年的臨床工作與古籍文獻中總結、歸納、萃取出的至高綱領。“氣”的順暢有賴於“神”的通調,故而針灸重視“治神”、“調神”是極為重要的。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調患者之"神"

首先,調患者之神。患者治療過程,患者的精神狀態對臨床療效有很大的影響。在針刺前,提前告知患者針刺部位、針刺後出現的感覺以及針刺後的反應不僅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感和畏懼,更重要的是還能達到使患者的注意力與醫者保持一致。初入臨床時,沒有注意到提前緩解患者的情緒,導致不少患者在未被針刺前,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針尖碰到皮膚後,更會有應激反應,從而對接下來的治療產生恐懼甚至排斥。一旦患者出現這樣的緊張狀態,在之後的針刺時,更容易刺痛患者,並且針感的出現會有所降低。針刺後:保證患者處於合適的體位,以放鬆的姿態保持留針狀態,同時切記要讓患者平靜而又專心地感受針感。在留針時最佳狀態因該是閉目養神,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如果在留針時接打電話、與人聊天、看視頻、玩手機、聽節奏強的音樂的話,針感往往較靜躺、閉目養神要差很多,當然療效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對於患者的“調神”,不僅僅限於治療之時,而是一進入診室時就已經開始了。診室大環境的光線、氣氛、床位的排布是否能夠使患者就診時能夠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這也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心理醫生的診室,往往較其他科更重視室內的佈置,其關鍵就是為心理醫生大多是靠話語來調暢患者的“神氣”,所以診室的環境顯得更為重要了。我認為做為針灸醫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考。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醫者自身的“調神”

再者,就是醫者自身的調神。我覺得醫者自身調神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日的整體神氣充沛,一者是診療時的神氣順調。平日裡的神氣就是賀普仁教授所提到的“練針先練身,練氣後運針”,這一點的體會是在醫者對間隔時期很長的患者施術時發現,因為“氣”的積累是個緩慢的過程,每天都在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往往沒有太大感受。這裡有一個例子,一位患者是常年生活在美國,每年回國一次探親,這期間來進行針灸調理,患者反映扎針的感覺較之前在國內頻繁接受這就治療時有明顯得變化,痛感不適感減少了,氣感增強了。賀普仁教授的著作中也有提到,體健身強,神氣飽滿是針灸醫師能夠擁有最佳治療效果的基礎,故而提倡醫武同修。醫者施針,即:以己之神氣,調患者之氣,施術時氣沛充盈,不僅能夠提高療效,更能夠增加醫者體力。另外診療過程中醫者的神氣順調也至關重要,在診療過程中,每施針之前,凝神,定氣也能夠使針刺的精確度,得氣的力度有所提高。通過平時患者的反饋,發現醫者在自身過勞、睡眠不充足、過飢過飽時,針刺效果不及神氣順調之時。

結束語

注重工作之餘,醫者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如早睡不熬夜、不醉酒等,以此保證精神狀態,就像賀普仁教授所言“以無病之身,方能治有病之人”,這是對所有臨床醫生的要求,大家共勉!

針灸“調神”理論臨床運用的探索

寫作不易,請支持原創,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關注、評論、點贊,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