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要徵調吳三桂入關勤王,“始棄寧遠,徵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而此時李自成已經率領大順軍進入了京畿附近。在此之前,崇禎皇帝和滿朝大臣對是否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關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直到火燒眉毛了,才決定放棄關外土地,讓吳三桂入關勤王。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關寧鐵騎進關勤王

根據記載,吳三桂接到崇禎手諭後確實馬上整軍趕赴山海關。可是當他趕到山海關之後,吳三桂變了,變的遲緩無比,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何此時他又不願全速入京以救助崇禎皇帝呢?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並不是沒有和李自成大軍扳手腕的實力。那為什麼吳三桂沒有選擇這麼做呢?因為他想到了十幾年前一個人的命運——袁崇煥。

當年袁崇煥可謂“紅極一時“,官至薊遼總督,手握尚方寶劍。遼東數十萬大軍盡歸調遣,兵餉糧草供應無一不及時。就連他殺了遼東大將毛文龍,崇禎皇帝都沒有過問。可是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大軍繞道蒙古,橫掃大明京畿要地,更是兵峰直指北京。袁崇煥得知消息,立即率軍從寧遠回防。他先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4000鐵騎直奔遵化,不幸中途被伏擊全軍覆滅。袁崇煥自己率9000鐵騎立即改道薊州佈防,誰知狡猾的皇太極仍舊繞過薊州,直奔通州。此役,袁崇煥率遠途疲勞之師,血戰京城之下。然而後金軍隊尚未退出關外,袁崇煥已被崇禎皇帝關進了錦衣衛的大獄,更是在一年後凌遲處死了袁崇煥。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面對紛雜的局勢,吳三桂思慮再三……如果自己率軍回京有人誣陷,會不會陷入袁崇煥當年的局面呢?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即將沉沒的巨舟,亦或是病入膏肓的病人,激進的崇禎皇帝殺了太多有功的大臣,也寒了無數遼東軍的心。四川的張獻忠、圍困北京城的李自成、關外還有強敵後金。自己手握的數萬精兵,也可能是大明最精銳的軍隊,還能挽救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嗎?

三月二十日吳三桂率軍終於抵達河北豐潤,此時距離京師只有兩百多里。派出去的哨探帶回了“京城陷落,皇上自縊”的消息。歷史的魅力有時候就在這些短暫的瞬間,誰也不知道吳三桂究竟經過了怎樣的內心煎熬。十數年遼東征戰,後金可謂是不共戴天之仇;殺進京城的大順又有著滅國之恨。數萬生死與共的兄弟,夾在勢力龐大的後金和大順之間,或許他也曾有過短暫的迷茫。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後金、大順,吳三桂的選擇

經過再三思考之後,吳三桂與眾將商議決定投降李自成。就在他去京城的路上,接到了一封密信,信中詳述了大順軍進京城之後燒殺搶掠,自己的父親吳襄也被拷打拘禁。他開始懷疑李自成的誠意,很快李自成派出降將唐通帶著厚禮和父親吳襄的勸降書信前來勸降。兩封信的內容卻截然相反,這不能不使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是想誘己進京再行消滅。因此他立即停止西進,率部重返山海關,並誓與李自成不共戴天。

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又回到了山海關,此時他們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局面:前有李自成的大順軍即將揮師而至,後有宿敵後金虎視眈眈。但這時候他不得不向後金求援,吳三桂向後金的攝政王多爾袞寫信言明:“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今賊首僭稱尊號,虜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三桂受恩深厚,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以慰人心

。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一片石戰役

李自成見吳三桂久勸不降,於四月十三日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

山海關外一片石,吳三桂率全軍披白袍出戰,一時間“慟哭六軍俱縞素”,他們廝殺一天未分勝負。次日,十四萬清軍突然襲擊已經疲憊不堪的大順軍。吳三桂立即配合突擊清軍,李自成大敗,清軍趁勢入關。然而,讓吳三桂意想不到的是,清軍竟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打敗大順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勢入主北京城,並隨後逐步消滅了南方各方割據勢力。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此戰成為吳三桂最大的“汙點”,人們都認為他的引狼入室是覆滅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你我都未處在那個歷史時代,我們只能從歷史遺留的隻言片語來推斷當時的具體情形。既然吳三桂的想法是割讓土地,怎麼後來就變了呢?那是因為多爾袞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吳三桂、清軍大戰山海關一片石,李自成戰敗;五月初二,清軍入北京,吳三桂繼續追擊李自成未入城。吳三桂這時打的旗幟是“為君父復仇”並與明朝南方部隊多有聯繫;六月,也就是多爾袞剛剛進入北京一個月,就派人去盛京迎駕,十月,順治帝就進了紫禁城。吳三桂還在全力追剿李自成殘部,順治帝已經入京登基,生米煮成熟飯了。更尷尬的是順治帝封賞吳三桂為平西王……

吳三桂:究竟是借清軍為君父復仇,還是引狼入室的漢奸

同時代人對吳三桂的評價

明末夏允彝在其所著的《倖存錄》中,這樣評價吳三桂:“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歷史的美麗,有時候就是在這些被迷霧所遮蓋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對吳三桂的故事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喜歡本文,別忘了關注“小何聊歷史”。讀史明知,小何帶你穿越歷史的光與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