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鹿原》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金餘家


《白鹿原》:華夏民族的“招魂”之作,給現代國人灌注陽剛“血性”!



在傳承華夏文脈道統上,其價值可比肩《紅樓夢》!

《白鹿原》這部小說的精髓是:從中國當下的文化轉型上,克服“歐化”殖民文化木馬病毒,招回“民族靈魂”,重鑄民族精神血性!

因此是一部中華民族“本土化敘述”的“心靈史”!

接受史:

1995年,我在寶雞教育學院中文班進修,適逢當時文學“陝軍東征”的高潮,之前已聽人講過《廢都》,就向老同學借閱,先後大體讀了《熱愛命運》、《最後一個匈奴》、《平凡的世界》、《廢都》還有一部《八里情仇》,除了《平凡的世界》,因為覺得好似寫的是“自家的人和事”深受感動外,大都泛泛而讀,沒留下多大印象。

而閱讀《白鹿原》比較曲折,是在我們教院宿舍裡幾人讀完後,輪到我手裡之後讀的。

幾個男人每晚燈一息,話題就是“孝文小娥”之類,關注的是“口味重”的部分,所以幾乎沒有過腦。不可能談到文學意義與價值,雖然我們可是貨真價實的“中文班”,文藝理論裝了一肚子。現在看來文論中提到的“審美距離”,很重要,隔離“慾望與功利”,等有了“積澱”後的時空距離才能發現“藝術之美”!

真正意義上的“重讀”,是在以後相對寬鬆的假期。03年、15年秋假,我因為十多年已沒有地裡的農活,聽著遠處拖拉機隆隆的耕田聲,腿搭在沙發沿上,十分愜意的又讀了兩遍《白鹿原》,才可以說讀進去了。(可惜書是盜版)

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1.作者做到了自詡的解密、袒露民族秘史的目的

白、鹿兩家好似影射華夏民族,在文化上又類似儒道(道家包含法家)兩大家,在歷史上的相生相剋的複雜衍變,高度濃縮了中華文明史,儒家道家各自的功用價值。而朱先生明顯代表了中華文明主流文化儒家精神,甚至很類似程朱宋明理學,這就註定了小說的“架構”,是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寓言”,特別是在近現代的命運“流變史”!


在這個立意上,不管陳忠實先生有意或無意,因為偉大的小說都有超出作家構思的“延伸”能量,所以我甚至敢認為這是比肩《紅樓夢》的偉大經典!隱含民族秘史。別人(其他作家)有的迷失了文化“自主性”或享受現代物質生活的便利,根本沒有此種深刻憂患的文化自覺,甚至沒有陳老師這樣一種得天時地利的“幸運”,地處文化厚重的渭北周原大地。

所以,作者陳忠實是幸運的,一切彷彿是“天命”所歸!雖然他創作生活條件也很辛苦。

這種文化人類學般的、對華夏民族的解密影射,不僅集中在族長白嘉軒,史詩般的、“亞當夏娃”式的造人,先知一般“建立秩序”,興起“禮樂詩教”,其最為“震撼”“顛覆”的是,演示了我們華夏民族的近代化悲劇,歷經“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近代嬗變。作為一部文學著作的大膽預見和重新解讀,似乎“太過超前”或不可思議,即便思想、歷史類作品還未有敢言者。

因此,其思想性很超前,比如對儒教理學、五四運動等近代大事件的本土化敘述,可以說刷新“三觀”!小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表時,就令當時許多人包括文學教授都瞠目結舌,個別人視之為封建禮教“回潮”。小說在許多領域都有重大突破,即便現在其理念仍是最新的,各人自去領悟最妙!

2.在文學上的“里程碑”意義是克服“歐化”影響,忠實於本土化敘事,迴歸華夏文脈道統,承接明清小說而不僅是新時期誕生的新文化。

在這方面,與《廢都》對傳統文化的迴歸有相同的功用價值。是與傳統文化的一次溝通交流,可以說打通了文脈。其他的如《平凡的世界》受俄羅斯文學烙印太深,“概念化先行”的硬傷,影響了人性的開掘,文化意義上還是不如《白鹿原》厚重。而其他新生代作家們都“很酷”很“潮”,甚至“玩”文學,更欣賞西方現代派,沒有感受到傳統的魅力。

我們新時期的文學為什麼難出經典?80年代為什麼出現“尋根熱”?

而《白鹿原》就是從質量、深度、實績上彰顯了“尋根”文學的成就,在學習西方小說手法的同時,克服過度“西化”語言表達、語法結構,帶有關中方言的“鄉土味”,這深深規約著整部小說的脈絡,平實厚重。

3.在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大膽超前”!

《白鹿原》的大膽革命性,不是其對“人性”的開掘,接地氣的“性”描寫,而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預見和“暗示”。



比如田小娥與黑娃的故事,如果是沈從文可能就寫成是一個傷感的鄉間愛情悲劇,不乏田園牧歌風。左聯作家柔石寫就是“革命加戀愛”,窮人翻身得解放,反封建禮教的大戲。而作者的處理恰恰與之形成“反差”甚至“反諷”解構,卻讓我們無法反駁,默認接受。

這足以“顛覆”既定的“價值觀”,至少對我很震撼。類似的還有很多,自己找去。


作者是要寫一部“能給自己當枕頭的書”,就是“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對得起良知”的文學大書。

這注定了作者的氣度,審視百代,立足千年。能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的書,他做到了,而且許多評論家都說是超常發揮。

如果對當下歷史和未來想有個把握,就重讀此書,你一定能有新發現和啟示!因為歷史是死的,而文學是“活的”,可以自動生成的“歷史”!

樂活一家之言!分享心得!共勉!


關注樂活,分享優質良心好文,一起學習!


樂活光陰


白鹿原是我看到的當代最震撼的小說,每隔幾年都會再看上一次,之前還專門寫過讀後感。這裡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白鹿原是陳忠實壓箱底的一部著作,自從寫了這本書之後,他就此生無憾了。所以寫之前他做了很多準備,看了不少縣誌古書這方面的記載,而且做了很多實地考察。

書的第一頁,引用了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這是關西原上農村:白鹿原的百年變遷史。從清朝末年,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後,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的事情,都描述了一部分。

寫白鹿原上幾十號經典人物,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之下,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一生耿直善良的族長白嘉軒,嫉妒心極強、總是不安分的鄉約鹿子霖,忠心到迂腐的長工鹿三,睿智近乎神明的傳統文化化身的朱先生。

每個人物形象都個性鮮明,特別經典,讀完書之後,我都覺得這些人物就在身邊。那些人物的性格特徵,處事方式,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歷史從未走遠,而是一直就在你身邊。



這就是這本書的精髓:刻畫人性入木三分。讀這本書就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的感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會進行更刻的反思。

陳忠實,賈平凹,路遙,陝西作家的三駕馬車。當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出來,拿給陳忠實看了之後,陳半個月茶飯不思,一句話不說,他被深深的打擊了。看著當初和自己一起搞創作的同學兄弟,天天混一起的老鄉,接二連三地創作出高水平的力作,而自己還是在寫那些不痛不癢的短篇小說,半紅不紫,高不成低不就的,不知道心裡有多憋屈。 他很多年沒有再寫文章了,一直在思考,憋大招,他發誓要創作一部壓箱底、墊棺材頭的絕世作品,超越自己,超越所有的同行!

就這樣,《白鹿原》橫空出世,孤篇橫絕!

關注我,探索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作家楊文華


《白鹿原》是陳忠實歷時六年,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所寫的枕棺之作。講述了關中平原,白鹿兩家3代人之間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的長辮子到二十世紀剪短頭髮,長達百年的歷史變化。



《白鹿原》是現實主義力作,為了寫好這部鉅著,作者陳忠實親自去農村體驗,和農民同吃同住,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才有了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既有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又有對新生活的嚮往。



比如,白嘉軒一生娶了7個老婆,前面6個都離奇死亡,是白嘉軒命硬還是住宅風水出了問題;田小娥死後,鹿三的坐臥不安,白鹿原上的飛娥和瘟疫,是不是對鹿三的因果報應,都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

《白鹿原》的精髓是白鹿兩家鬥了幾輩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兒女情長,恩恩怨怨,最終都成為過往雲煙,只有活在當下,積極往前看,不要以時代為敵才是正確的選擇。

族長白嘉軒代表的舊的宗族封建制度死去了,田福賢代表的地方自治也失敗了,鹿兆海代表的國民革命也半路難產,白靈代表的新婦女形象,為了爭取女權解放的吶喊也偃旗息鼓了……只有背信棄義,懂得變通的白孝文反而笑到了最後,成為滋水縣的新任縣長。




所有舊的制度和封建主義殘留,都被歷史的滾滾車輪壓碎,與時俱進才是趨勢。作者對封建主義思想無情的批判,和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渴望才是引起大家思考的東西。



的確,鹿三,鹿子霖,白嘉軒,白靈,黑娃……這些曾經喧囂在白鹿原上的人們,終會像白鹿原上的黃土一樣塵埃落定!不管是忌恨,同情,或者是無奈都會煙消雲散。歷史是向前跑的,,好的東西會被傳承,壞的東西會被淹沒!


筆墨有理


該劇是一部20世紀初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這是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濃厚的關中風情,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劇中朱先生對傳統道德的堅守,白嘉軒勤勞與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龍,白孝文情感波折,白靈投奔革命,黑娃被迫為匪,鹿兆鵬追求理想,鹿兆海捨生無義,演繹了兩個家庭不同子孫,曲折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歸宿。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白嘉軒和鹿子霖,也分別是白氏一族和鹿氏一族的靈魂人物。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白嘉軒忠義正直,鹿子霖圓滑世故。而精髓正在於白鹿不可分,正是因為有了白家和鹿家才有了白鹿原,有這麼一句話,貫穿了全劇,“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白鹿原,有了“白”和“鹿”才是白鹿原。這也是白嘉軒的父親臨終前對他最後的囑託,“要容得下鹿家”。所以,白嘉軒和鹿子霖雖然彼此看不上,各懷怨恨,但關鍵時刻,白嘉軒從來沒有拋棄過鹿子霖。哪怕鹿子霖再如何犯渾,白嘉軒敲打他、提點他,讓他吃苦、長記性,卻從來不肯真的放棄他。《白鹿原》最後,鹿子霖被捕入獄三年,鹿妻為了救他,變賣家產,甚至不惜賣掉鹿家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為營救鹿子霖,鹿妻寧願失去棲身之所也在所不惜,而買下鹿家大院的恰是一心報復的白嘉軒長子白孝文,白嘉軒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刻選擇將房子還給鹿家,並親自接了鹿子霖回家。鹿家感恩戴德,至此,白鹿兩家的關係也就達到了頂峰。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機四伏,三年內戰社會動盪,白鹿原風雲變幻,古老的土地在陣痛中顫慄,但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承傳,變革要對舊體制和生產方式重新改寫,新中國將迎來明媚的陽光。





小二侃生活


《白鹿原》是近幾年來非常有代表意義的一部年代大戲,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是白嘉軒和鹿子霖,也分別是白氏一族和鹿氏一族的靈魂人物。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白嘉軒忠義正直,鹿子霖卻圓滑世故。這樣兩個看起來不能和諧相處的人物卻共同演繹了白鹿原的精彩故事。

劇中有這麼一句話,貫穿了全劇,“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白鹿原,有了“白”和“鹿”才是白鹿原。這也是白嘉軒的父親臨終前對他最後的囑託,“要容得下鹿家”。所以,白嘉軒和鹿子霖雖然彼此看不上,各懷怨恨,但關鍵時刻,白嘉軒從來沒有拋棄過鹿子霖。哪怕鹿子霖再如何犯渾,白嘉軒敲打他、提點他,讓他吃苦、長記性,卻從來不肯真的放棄他。

《白鹿原》最後,鹿子霖被捕入獄三年,鹿妻為了救他,變賣家產,甚至不惜賣掉鹿家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為營救鹿子霖,鹿妻寧願失去棲身之所也在所不惜,而買下鹿家大院的恰是一心報復的白嘉軒長子白孝文,白嘉軒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刻選擇將房子還給鹿家,並親自接了鹿子霖回家。鹿家感恩戴德,至此,白鹿兩家的關係也就達到了頂峰。

其實,利益之爭都是浮雲,面對共同的外敵,團結對外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哪怕性格不同、立場不同,哪怕出現了紛爭,但正是本著“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的原則,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三聯中讀


反思才是《白鹿原》最主要的精髓吧



《白鹿原》滿眼都是反思,這裡有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對於自身成長的反思,有對人性血淋林的剖析,有對文化和民族的反思,有對人在社會變遷中生存狀態的提煉和展示。



①從《白鹿原》中,我們看到了先輩們是如何一步步從荒蠻和固有的思想枷鎖中成長和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的成長史,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史,總是帶著蛻變和陣痛,一步步從稚嫩走向成熟。



②故事從白家和鹿家的爺爺輩開始,到白嘉軒和鹿子霖,又到白孝文和鹿兆鵬,以及他們的下一代,他們每個人身上帶著時代和文化的烙印。



③這裡有堅守的一輩,有傳承的一輩,有破局的一輩,有繼往開來的一輩,彙總起來卻是不折不扣的、對於人類成長的反思。



④文化的反思表現在白嘉軒身上,就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有積極的部分,也有消極的部分。



⑤白嘉軒一生都在固守著白鹿原這片土地,一部《鄉約》是他制理白鹿原和維護宗法制的準繩。但隨著社會的變遷,他所固定的《鄉約》不但不能解決白鹿原的問題,反而成為一種束縛。




⑥人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生存狀態,在白鹿原中得到了漓淋盡致的展現,留辮子、剪辮子,衝出白鹿原、回到白鹿原,交農起事,當土匪,鬧革命,歷史在反覆中前進著。



⑦人性的反思,也是《白鹿原》的一個核心吧。田小娥在被田福賢當眾吊起來的時候,白鹿原上的人人皆是看客,冷漠的看客。



總的來說,《白鹿原》的精髓所在,或許是基於苦難之上,對於文化,對於成長,對於黃土地上人的反思吧。

影視成長筆記小刨手


讀了《白鹿原》之後我才深深領悟出"讀懂一本小說,就是多活一次人生"這句話的絕妙之處。

一、命運的軌跡

《白鹿原》受到了《百年孤獨》的寫作影響,開篇便是典型的馬爾克斯式,《白鹿原》也與《百年孤獨》一樣,從家族的命運看到時代變遷與命運慣性的對撞。《白鹿原》較之《百年孤獨》故事結構更顯明朗、簡單,關中地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故事。始於清末,伴隨著王朝覆滅、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三年內戰的歷史更替,上演了白、鹿兩家興盛衰絕的命運軌跡。

有一評論家曾說:"短篇寫故事、中篇說結構、長篇寫命運"。然而命運往往是一個龐大的命題,三言兩語道不盡是非曲折,說不清世事浮沉。大多數人都是在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灰色地帶彷徨,在追尋未至的生命意義中,走完了這一生。

二、人物的浮沉

我覺得小說的精彩就在於描寫了很多鮮活的人物,有些篇幅很長有些篇幅很短,有的人歷盡沉浮、坎坷不平,有的堅守信念、始終如一,有的人人鬼不分、亦人亦鬼。有很多人提起《白鹿原》就津津樂道田小娥的豔事,其實我倒覺得田小娥那段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更打動我的是在那種動盪的政權交替的大環境下,每個普通人的命運浮沉。這本書對於大時代背景下家族和個人命運的沉浮刻畫的極好,也是讓我們讀者回味無窮的地方。

小說結尾一群人掘開了的墳墓,發現一塊磚頭,上面刻有"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的字樣,掘墓者,把磚頭摔在地上,磚頭破開,發現裡面又有一行小字:"折騰到何日為止。"猶如命運的結束,但留下的遐想與回味卻是無窮的,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也是《白鹿原》的魅力。

陳忠實先生描寫細膩,人物刻畫飽滿,文筆流暢深刻。兩個家族史,跨越四代人,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

白壁無暇般的"白鹿"一直以其神秘色彩貫穿於小說之中,暗示了千百年來白鹿原上人們的精神寄託。這還給了我一種感覺,如果生活在這樣的白鹿原上,你只能按照他們的方式來生活,被束縛住,緊緊地被束縛住。跳出來後,你以為擺脫了他們,卻一輩子都沒擺脫。

三、文化的厚重

此外,《白鹿原》讓我感受秦晉大地上文化的厚重感,我想作者創作的初衷,個人以為絕不僅僅是這些,作為陝西的小米渭河的水養大的鄉土小說作家,陳忠實在完成這本小說後自己也說可以帶進棺材裡。這意味著白鹿原不僅僅是向讀者交代的書,更是向祖輩先人交代的書。那麼,其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傳統文化元素,必然是陳忠實花了大氣力刻畫的滿意成果。其中典型的如,小娥死了報復社會染瘟疫,鬼上身鹿三,白嘉軒神秘的求雨儀式等等,關鍵還沒有成功求到。這些東西,與其說作者給讀者看的,不如說作者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試圖讓它被傳承被瞭解,以向祖先交代的。

我看到的是,什麼是真實的人生,什麼又才是真實的活法。每個人都只是時間長河,歷史潮流中的一瞬,如何把這一瞬間過得精彩充實?

其實人也可以另外一個樣子活著—追求信念。這樣的人,無論這個信念是好是壞,最後都會讓人佩服。他們是主動掌握命運的,而不是跟隨自己的命運漂泊的。所以才有了惺惺相惜的對手,才有了戰場上對敵人的尊重,才有了至死不渝的愛情……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沒有非黑即白,那些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最後把這樣的東西傳給了更多的人。

要做個好人,做個腰桿挺直的好人,無論滄海變換,無論寵辱哀傷,都不棄做個好人的精氣神兒,就是晶瑩白鹿。就是應對這個世事命運無常、充滿黑色幽默世界的根本方法!

生生不息的土地,住著白鹿精魂。白鹿兩家幾輩子的糾葛在命運齒輪下裹挾著家愁國恨上演,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


一往文學


《白鹿原》的精髓是人性。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勤勞的中國人一代代耕作勞動在這塊古老大地上。他們的生存繁衍,歷經無數朝代更迭,受盡權貴欺凌,過著痛苦且自得其樂的生活。而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不屈的性格在生長,在挺立,在支撐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最底層人民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的?《白鹿原》告訴你。並向你展開一張宏偉的歷史畫卷。

歷朝歷代人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雖然你是王五,我是趙六,但是,我們也是活在《白鹿原》劇中的人物,不信,你去找找,肯定會有你的影子。這就是陳忠實對人物的刻畫,把人性描畫的淋漓盡致。雖然這部小說,講得是清末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的故事,但是,它並不拘泥於那個時代。看看現代的農村,農民的性格,哪些又在其中找不到原型呢?

這就是人性,時間會流逝,人會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地更迭,但是,不論你是哪一輩,你的生活就在這塊土地上,你的性格承繼了上輩人,相同的場景和劇目,一直在上演著。不過,現實中的黑娃可能叫白娃,現實中的白孝文,可能叫黑孝文,現實中的鹿子霖,可能叫某主任,現實中的白嘉軒,可能是某董事長之類的,但仍然活在當下的農村。這就是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

陳忠實用小說記錄了一個時代,記錄了農民在土地上生活的幾百年的歷史。這就是其魅力所在。因為有土地,就有爭奪;因為有家族,就有生存;因為有農民,就有壓抑和痛苦。雖然時代變了,社會制度也變了,科技也發展了,但是人性並沒有變。這正是核心所在。

當然那個什麼小娥,像白骨精一樣,也具有了若干變化,隨心所欲地變幻著形象,頑強地生存的社會當中。小說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的刻畫入木三分,力透紙背,讓每個人在閱讀時,都像在照鏡子,感受到人生的痛苦,並能自覺對號入座。

以上純屬主觀臆想,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其實書前備註這句話更好。


跟我學公文


《白鹿原》可以說是一部說不盡道不完的作品,這就是好作品,有無限的可能性,也就是那句庸俗的話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白鹿原》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要說精髓,那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

首先這是中國近百年曆史的描述,不得不佩服陳忠實先生的偉大,通過白鹿兩家幾代人的發展,就說盡了中國近百年的激盪歷史,陳先生巧妙,裡面設計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皆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或多或少,朱先生似神仙,能預知前後事情,這是多麼神妙的,不可不說,其中也有著中國式的魔幻色彩,朱先生其實就是道家的人物,逍遙自如,隨萬物生生死死,最後朱先生頭髮鬍鬚全部白了,真像那隻一閃而過從原上跑過的白鹿。

再者就是白嘉軒,這完全是儒家思想,遵守著家族的族規,想著如何帶領族人興盛,管理好族裡的事情,這就是孔子的入世思想,代表著儒家,包括後來的白孝文,純粹的儒家又反儒家,完全的不顧仁義道德但又利用披著儒家的外衣,這就是中國一度時期的偽善偽仁義偽道德。黑娃是完全原始,沒有思想,像原始人一樣,但經過各種事情後,和小娥經歷了愛情後,得到了朱先生指點有了領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

白靈是什麼,這是一種絕對純潔的象徵,實則也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就說過,你是最乾淨的,是這個世界太骯髒,這樣的話語看似平常,可真是振聾發聵啊,驚天動地,說出了萬古不便的世俗人情慾望。就這樣的情節人物名稱及蘊含的深意,比比皆是,難以說盡說完,可以有無數的解讀,所以要說精髓真是無法用簡單的幾句概括。

自《白鹿原》出版以來,光評論都不知有多少,難以數計,陳忠實先生用一部書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樣的作家不是沒有,但很稀少,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也是,這是隔了上千年才再次出現,真是不容易。

可以說陳忠實先生就是那隻白鹿,也是朱先生,擁有著大智慧大學問大思想,平時不言傳,全部放在一部《白鹿原》裡,讓後人去說吧。


書房記


《白鹿原》我看的次數不多,細節記住的也不多,有意無意間看了不少有關此小說的評論,我心裡總是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我不想扯什麼"文學名詞"來形容心中的不快,我就說說我的觀點:

種植和繁殖

小說一開始就講了種植和繁殖的事情,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

種植的主要是小麥。小麥大約在漢朝時期引入我國,每畝好點的收成大約200斤左右,到了《白鹿原》時期,還是200斤左右。也就是說,傳統農耕技術經過千年的發展並沒有將小麥畝產量提高多少。按人均每日消耗0.5斤小麥(不是麵粉)來計算,一年需要183斤小麥。也就是說,一畝小麥一年的收成也就剛能養活一個人。種植的還有玉米,玉米是明朝時期舶來品,它的產量是小麥的2至3倍。當然,土地不可能閒著,在小麥和玉米種植期之外,還可以種點其他的農作物。大概評估一下,年景好些的話,一畝地的收成可以養活3、4個人還是有可能的。

種植需要土地。拿現代"營銷理念"來分析——那時候各家各戶的種子是"同質"的,而且耕作技術在一個村落裡各家各戶也不會有太大區別,能影響收成差異的就是"土地品質"——水澆地或旱地。這也是《白鹿原》開篇兩位主人公每日都在琢磨的事情,也是整篇小說圍繞的話題,更是中國2000年朝代更替的原因。

水澆地和旱地的收成是有差異的,我查了很多資料,沒有明確數據。我就枉估一下:這個差異不會大於60斤/畝,勤勞的白家/鹿家絕不會讓旱地的莊稼靠天自然生長,肯定會費些人力畜力拉水澆地,水澆地倒省些事罷了。而且白家也並非全是旱地,鹿家也並非全是水澆地,大家各擁有不同數量的水澆地和旱地,總體不分伯仲。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中國傳統地主只能依靠土地上的斤斤計較和萬般算計才能有機會略微勝於競爭對手。

收成決定了社會地位,最起碼在村子裡是有地位的。這地位需要傳承,需要子嗣傳遞香火,續香火需要女人來繁殖——這又是白家/鹿家日夜考慮的事情。只不過白家當前的主人在生育方面遇到過幾個坎,作者多花費了些筆墨罷了,不代表鹿家當代或先輩們沒遇到過。

種植需要土地,土地決定收成,收成決定地位,地位需要傳承,傳承需要繁衍……白鹿原上各家各戶世代輪迴演繹了上千年,每一代都在算計,都在斤斤計較,甚至將這念頭神話成了白鹿,寫入族譜,融入骨子裡,而且每家都只希望這隻白鹿僅蔭庇本家人,他人死活不用在意。

女人只剩下輪廓

《白鹿原》中有幾個女性人物,但幾次閱讀後,我腦海裡只留下她們的輪廓,看不清她們的臉龐,甚至看了電影版的《白鹿原》——田小娥、白靈仍是輪廓,只不過這些輪廓好看罷了。作者幾乎沒有寫這些女性"想"了什麼,只寫了她們"做"了什麼——因為在小說中的這些男人眼裡,女人只是某種工具,是用來主動或被動“做”什麼的工具,無需有什麼思想。

這裡我跟風說下田小娥。田小娥這個輪廓不僅僅只是生育的工具,還是“勾魂”的工具。她先是勾起了涇陽武舉人的性慾(小妾),接著勾走了黑娃的愛意(媳婦),勾起了鹿家長輩的不倫歹意(侄媳),還勾起白家少爺肉慾的癲狂……都只怪她有個好看的輪廓,被各種男人的思想左右著生命軌跡。

結語

《白鹿原》的確是少有的好的小說,我個人認為小說的好處是真實刻畫了關中農村2000年來真實的生活。他們世代都是在算計,算計著水澆地和旱地的多寡,暗地裡找個秀才給自己做參謀,仔細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永不停歇地與對手斤斤計較,輸也輸不到多慘,贏也贏不了多少,還時不時靠鄉約和地契平衡著對手,靠族規約束著下一代,除此之外,便是與各種好看或不好看的輪廓進行繁衍,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至於小說中其他的話題,由於較為敏感,存在風險,我就不多說了。其實,這些敏感的話題,才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這部小說有深度,但絕無高度;有內涵,但絕無可歌可泣的文化;有韌勁,但絕無彪悍之風;有很高的價值,但不會與某某小說去比肩的……的確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