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具體是怎樣的形象?

似冬天


北宋慶曆年間,陝西關中大學者張載(1020年——1077年)以儒家學說為根基,創作了一個新學派,強調“通經致用”的思想,給宋明理學的“氣本論”注入了許多生機,是我國樸素唯物論哲學發展起來的重要標誌。研究此學說的學問家都集中在陝西關中平原一帶,所以,就以“關學”給它命名。

(朱先生和白嘉軒)

自張載創立“關學”後,此學說便一直以薪火相傳的方式,在陝西關中傳承和發展下來,對本地區的文化的普及,教育的普及,民風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近現代時,那個發揚“關學”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清末民初的舉人牛兆濂(1867年——1937年)先生。

(牛兆濂)

牛兆濂在陝西素有“牛才子”之稱,又被譽為自北宋張載以來的關學第一人,他實際上就是陳忠實先生名著《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他不僅僅是關學大儒和優秀理學家,還被譽為傑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德藝雙馨,以高尚人格和高深學問贏得了許多人的膜拜,其中就有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

朱先生是以智者形象出現在《白鹿原》中的,他飽學詩書,獨具慧眼,對世事洞悉得非常透徹,又具有親民愛民的崇高情懷,影響了周邊很多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傳統道德的衛道士,做事很有原則性,身體力行地維護著白鹿原的公俗良序,對鄉約民規和傳統道德規範嚴格遵守,尤其在對族長白嘉軒的精神影響上至關重要,常常對他指點迷津。

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時,陳忠實是以嚴謹的歷史態度來刻畫的,基本上按照牛兆濂的故事來襯托他。像20歲出頭就考取令旁人羨慕的舉人,這是牛兆濂身上的真實事件。關中鬧饑荒時,為避免生靈塗炭,他一馬當先,想方設法募集財物,進行賑災。日寇在山海關流露出狼子野心時,他自掏腰包招募義勇軍,準備誓死抵抗,等等,這些故事都是才子牛兆濂當年的義舉,為眾人展現了一個可敬可愛的形象。

朱先生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對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格理想的傳承和發揚,把小我的命運緊緊跟大我和集體聯繫在一起,既是在向身邊人傳授修身養性之道,又是在幫助每個人尋找到心靈家園和精神歸屬感,體現了儒家思想裡“聖”的理念。


鴻鵠迎罡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讓人欽佩,全書有六個關於他的細節、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首先,朱先生慎獨律己。朱先生年輕時曾到江南遊歷,卻發現江南儒生享樂成風,失望而歸……

其次,朱先生會找老婆。朱先生之所以選中了白嘉軒的姐姐是因為看到她之後就知道這是自己想要的女人,一旦自己不幸亡故,她是那種可以繼續撐起家庭的堅毅之人。朱夫人給朱先生一輩子的踏實感、安全感,正如臨終時在她懷裡的那句“媽”……

再次,朱先生與時俱進。朱先生主修縣誌開始時稱共軍為“匪”,後來進行了更正,展現了他的進步性。

複次,朱先生滿懷愛國熱情。鹿兆海犧牲後,朱先生以為他因抗日打鬼子而死,毅然決然要投筆從戎,最後因被鹿兆鵬告知兆海是死於攻打紅軍而作罷……

第五,朱先生教人淡泊。朱先生對白嘉軒說:“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房要小,地要少,養頭黃牛慢慢搞。”尤其當下浮躁社會,是否很有啟發意義呢?

最後,朱先生一生坦蕩。朱先生去世後,他的學生黑娃鹿兆謙寫下的輓聯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

自信生平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





三看達人


朱先生是長篇小說《白鹿原》中塑造的一個傳奇人物形象,具有濃厚的儒家正統思想,屬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朱先生的原型就是民國年間關中大儒牛兆濂。

牛兆濂是關中藍田人,光緒十四年舉人,當地民間傳說他中舉後不屑功名富貴,未參加會試,其實他一生並未考中進士,一直在家鄉讀書、教書、編寫縣誌,是一位被民間神話的讀書人,人稱牛才子。

電視劇《白鹿原》中的朱先生

1917年春,牛兆濂應朋友之邀,前往山東、江浙和兩湖等地。牛兆濂此行本意是到南方講學,但卻吃了個窩囊氣,原來牛兆濂語言不通,服飾違時,兼之道學上的分歧,所以被江南士人譏笑。牛兆濂憤而北返,在山西登上華山,作《登華山詩》一首以發洩胸中不快。這段史實陳忠實在小說中有所涉及。

牛兆濂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奉為圭臬,闡揚“崇正學,斥異端,獨尊儒術”的所謂正統思想,這與時代的發展格格不入。當時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在美國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而牛兆濂卻在關中一隅尊儒崇孔,研習理學,與時代相違背,與現實相沖突。實事求是地說,牛兆濂只是一鄉村老儒而已,並非像傳說中那樣神奇。

關中平原

牛兆濂晚年主持編纂了《續修藍田縣誌》,期間政權更迭,經費困難,修志工作舉步維艱,但牛兆濂與諸位同仁一道,徜徉於藍田山川,陶醉於歷史典籍,記錄了藍田的歷史演變及人文風俗,這是牛兆濂的一大功績。1937年7月21日,牛兆濂在藍田去世,享年70歲,死後葬於其讀書教書的芸閣學舍後岡。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從牛才子到朱先生——關中大儒牛兆濂

  長篇小說《白鹿原》以其農民形象的嬗變意義、家國同構的敘事結構、人類學的詩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此前中國新文學的敘事類型,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而對於主人公白嘉軒的精神導師、白鹿原農民群體的“精神之父”、頗具傳奇和神秘色彩、對小說主線影響至深的朱先生的成功塑造,無疑是作品可圈可點的一大亮點。

  而小說中朱先生的原型,即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被關中地區廣大群眾口口相傳的“牛才子”—— 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坦言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幾乎全面採用了清末民初關中一帶飽學名儒牛兆濂的傳聞故事和史料,他說:“我與‘牛才子’說來有緣——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剛能聽懂話時就知道的大名人,從大人那裡,我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勸退八旗軍、賑災濟民、通電抗日、主持禁菸、規勸軍閥的事蹟。”因此,“牛才子”作為傳統知識分子之典型,成為白鹿原農民群體“精神之父”——朱先生的不二人選。



  求學弘道

  1867年,牛兆濂出生於陝西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一清寒的耕讀之家。父親牛文博早年因家貧輟學,內心充滿遺憾,遂將讀書的厚望寄託在子嗣身上。相傳牛兆濂出生之前,牛文博夢見北宋名儒周敦頤(號濂溪)來到家中,因此為他取名兆濂,字夢周。

  牛兆濂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入塾便一覽成誦。1882年參加縣考,名列榜首;1889年應鄉試中舉人。即將赴京趕考之際,父親去世,母親染疾,他毅然選擇為父守靈盡孝而放棄京試。按大清科舉例制,當削奪他已經取得的舉人功名,但牛兆濂的事蹟在社會上引起較大轟動,光緒皇帝親自批覆:“孝行可風,著賞加內閣中書銜。”這種常人連做夢都不敢想的美事,卻被牛兆濂力辭。他潛心程朱之學,拜理學家賀瑞麟 為師,講學弘道,影響遍及全國。

  1901年,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選拔專門人才。陝西巡撫升允舉薦牛兆濂,並贈以路費促其赴京召對,卻被牛兆濂以“專攻經史不懂經濟”為由辭而不往。兩年後,升允以關中書院改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為由,聘牛兆濂為總教習,一年之內書函敦請六七次,但牛兆濂認為自己是立志做學問的人,不能與做官者為伍,又兼與新學不通而婉言相謝。最後巡撫派人持聘書、聘金驅車登門相接,他才勉強隨去,但3個月後因學派門戶之見不同,決然辭歸,仍治程朱理學。

  80多年後的1991年,陝西省委醞釀省文聯和省作協換屆工作,擬選當時的省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陳忠實為省文聯黨組書記。當時陳忠實正在鄉下老家創作《白鹿原》,對此事完全不管不問。後來被催促急了,先後兩次寫信給主管領導,申明自己“早已確定後半生以寫作為主業了”,“我不願意調離作協,組織部門如果下任務書調我,我不遵從,不僅我被動,於領導也不大好。我已把話說透,我是不會調離作家協會的……如果作家協會人事不好安排,我心甘情願放棄現任的副主席職位,只要能保留專業創作這個職業就心滿意足了。”為了心目中的主業而拒絕高官委任,足見牛兆濂治學弘道精神對陳忠實影響之深。

  德行鄉里

  儒家的關中學派注重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奉行“學為好人”之道,有求必應,德行鄉里。

  19世紀末,時逢陝西大災,收成銳減,牛兆濂呼籲社會急起相救,並不辭辛勞,自告奮勇主持藍田全縣的賑恤救濟事務,保全了眾多百姓的生命。此後,關中鴉片煙害氾濫,禍國殃民。牛兆濂再次出山,就任陝西省諮議局常駐委員,負責全省查禁鴉片煙苗事務。值得一提的是,他深入菸害最為嚴重的西府地區密查,歷時20天,有力地推進了該地區的禁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原清廷陝甘總督升允由隴東率大軍攻陝,企圖復辟。兵至西府激戰3月,西安危急。西安辛亥革命起義領袖張鳳翽派部下請牛兆濂前往勸說升允罷兵,牛兆濂不顧個人安危,慨然前往乾陵與升允會面,以民生之計和時局大勢曉以利害,使升允即日罷兵息戰,從而生靈免遭塗炭。

  楊虎城就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因對牛兆濂慕名已久、敬佩有加,特委派藍田縣縣長曹漢英帶紳士十數人持聘書和聘禮邀牛兆濂當顧問,遭到堅辭。

  弘揚儒學和重修藍田縣誌是晚年牛兆濂的追求,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著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藍川文鈔》12卷、《藍川文鈔續》6卷、《音學辨微》、《芸閣禮節緣要》、《秦觀拾遺錄》、《藍田新志》、《藍川詩稿》等各若干卷。同時,他親率諸生演習周禮,為百姓誦講宋代關學大家呂大臨等人編寫的《呂氏鄉約》,以通俗的語言闡釋了修身、齊家、交遊、迎送、婚喪、嫁娶等行為規範,號召鄉民和睦相處、患難相濟、過失相規、德業相勸。在《鄉約》規範下,白鹿原的民風更加淳樸。正如小說《白鹿原》中所述:“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鬥毆扯街罵巷的爭鬥事件再不發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這也正是牛兆濂德行鄉里、惠及一方的寫照。

  同仇敵愾

  1926年起,陷入軍閥混戰之中的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劉鎮華率10萬鎮嵩軍圍困西安城數月不下,備厚禮特請牛兆濂。但見書舍大門緊閉,門前所拴二犬狂吠不止。手下人想開槍斃狗,被劉禁止,站在門外極不耐煩地等著。過了一個多時辰,書舍門才打開,劉鎮華迫不及待地請牛兆濂為其佔算此番圍城的吉凶福禍。牛兆濂不緊不慢道:“我一介窮書生家的兩條狗都能把將軍拒之門外,何況那兩隻虎(當時鎮守西安城的是楊虎城、李虎臣,故有“二虎守長安”之稱)!“劉鎮華又請牛兆濂為其成就大業出謀劃策,牛兆濂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望將軍善待百姓,以天下百姓為念,自有後福。如果將軍非要攻城,我有一策,但必須在天降雪時方可拆閱,否則毫無作用。”劉鎮華如獲至寶。未久,于右任、馮玉祥等人組織新軍前來化解西安之圍,鎮嵩軍進退維谷。時值九月十六日,天降大雪,面對戰局,一籌莫展的劉鎮華突然想到牛兆濂的那封信,立即拆看,但見上面沒有一字,只畫了九顆石榴、一枚大棗和一隻桃子,不解喻意。其中一名參謀恍然大悟,破解道:“此畫內容說的是一句話。九個石榴代表九月十六,乃今日;大棗表示早上;桃子表示逃之。諧音正是‘九月十六早逃’。原來‘牛才子’早已預知今日結局,真神仙也!”劉鎮華氣急敗壞,立即派人去抓牛兆濂。撲空的士兵垂頭喪氣地回報:“‘牛才子’昨天早上出遠門未歸。”劉鎮華自知被牛兆濂耍笑,怎奈迴天無力,只好如畫中所示——“九月十六早逃”矣!誠然,這只是一則民間傳說,具體細節無從考證,但是牛兆濂痛恨軍閥、情牽黎庶之心卻是鐵的事實,不然,他也不會憤書諷刺詩:“大禍中原小禍秦,至微亦足禍鄉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闕生偉人。”並怒斥弊政:“侈費一也,冗員二也,苛斂三也,貪汙四也,民力其能乎!”

  “九一八事變”前後,目睹國土淪陷,民不聊生,牛兆濂對當局對外不抵抗、對內相屠殺之政策深惡痛絕,作長詩《我明告你》、《鬩牆謠》等,申明大敵當前,團結則並存,號召團結相處,停止內戰,併發願“終身不服外貨”,減膳數月以志愛國之心,用攘夷之說號召國人團結起來,並召集原上義勇500人,通電全國出師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牛兆濂無比振奮,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他不顧年邁,挺身而出,親自組織300名兵勇,懇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向中國增派8個師團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華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聞訊痛不欲生,病情加劇,彌留之際,委託其子手書遺囑曰:“我生平疚心太多,千萬勿請入鄉賢以重我之恥。我生平只不敢為非,不可鋪張太過以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實得,不可自欺欺人。”壯志未酬身先死,先生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惋惜。

  澤被後世

  牛兆濂逝世後,其遺體安葬在藍田縣城郊外五里頭村、他終生講學的芸閣學舍後面的山坡上,東臨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呂大臨兄弟的墓地。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他逝世後,陝西各界隆重悼念;地方政府還特准其入鄉祠,每年定期祭祀;《大公報》以《關中巨儒牛藍川先生逝世》為題,對其事蹟進行了報道。一介布衣離世,受到如此厚重禮遇,可謂古今鮮有、眾望所歸。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政府舉辦了歷時52天的“牛兆濂先生家書展”,展出的50餘封家書,生動地詮釋和傳遞著這位關中大儒身教重於言傳的家風故事和家訓力量。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研究會,其畢生踐行的“躬行實踐”、“勇於擔當”、“富於創新”的關學精神,已成為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必將被一代又一代有志後學發揚光大。

  隨著小說及影視劇《白鹿原》在國內外影響的不斷擴展,朱先生的原型“牛才子”也必將走進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作者 趙剛

西安晚報> 2017年07月16日 > 版次: <10> 文化縱橫


西安晚報


朱先生,就是“牛”“人”,據說這是作者的有心設計。

牛人,就是姓牛的人、

現在可以理解為牛逼的人,

在文中其實就是:

很牛逼的一個姓牛的人

關中大儒:牛兆濂,關中人稱牛才子。

牛到什麼程度,

聽村裡老人講過很多故事

比如:來年種豆

或者:露個頭,必尋牛

等等等等

最牛逼的是,聽說入土前的棺材不蓋蓋子的,老人說那是對得起天,具體我就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可惜村裡爺爺輩的老人越來越少,關於牛才子的故事也就無從知曉。

不過他的後人倒也認識,不太熟,也就不好問先生當年往事。


一路飛花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白鹿原》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講述的是渭河平原上五十年變遷的鴻篇鉅製,在這片土地上,一個家族的白姓和鹿姓兩代子孫,為了爭奪在白鹿原上的統治,進行了世代鬥爭,上演了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大戲……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成功塑造了數量眾多、性格多樣的人物形象,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中他們相互映襯,相互鬥爭,產生出鮮明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效果。

在整部作品中,白嘉軒和朱先生的形象最為突出,他們作為儒家文化中“賢”和“知”的代表,在白鹿原動盪的社會變革中他們引領著原上的村民一路前行,可以說他們是整部小說的靈魂。

下面重點說一下朱先生。

1、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大儒,他的言談舉止無不顯露出儒家風範。

他是白鹿原上一杆鮮明的大旗,每次在最關鍵的時候他總能左右時局的發展。比如,白鹿原遭遇饑荒,朱先生想辦法打開了縣保障所的大門,將糧食散發給百姓,救民於苦難;在社會動盪中,他組織了一群文人撰寫縣誌,一方面保護了自己和文人,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勞動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面對罪大惡極的黑娃,朱先生不計前嫌,將他收為弟子,並用自己的舉止感化他,使他浪子回頭……

2、朱先生是個先知型的人物,具有洞察世事的本領。

在小說中朱先生是個被近似神話的人物,書中介紹他飽讀古籍,是個全才,他熟讀《周易》,對占卜預測非常瞭解,因而他能預知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這為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比如,在小說開篇不久,白嘉軒在雪地裡發現了一棵仙草,朱先生通過白嘉軒寥寥幾筆就斷定那是一隻白鹿,從而開啟了白嘉軒輝煌的起點;百姓如果誰家丟了牲口或是物件,只要找到他,他總能給別人指點方向;在小說的最後當他死後,他老婆居然看到一隻白鹿從房簷略過,在屋頂上消失了;另外他預言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他的這種異於常人的表現更為朱先生這個人物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3、作者從多個角度打造了朱先生這個顯明生動的人物,使他的藝術形象非常立體飽滿,可以說他作為白鹿原上精神方面的領袖當之無愧,同時這個人物也具有積極的歷史和社會意義。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大家留言討論,同時我也希望在這個平臺上能夠結交更多朋友,一起成長,一起進步,謝謝。


劉笑東


《白鹿原》中,朱先生是白嘉軒姐夫,原名朱辰熙,書中最具智慧的人。朱先生是個遍受尊敬的博學鴻儒、飽學之士,自幼苦讀,晝夜吟誦,孤守書案,淡泊名利,慧眼看世。每次眾人遇事疑難不能決,朱先生只用幾句話就能點醒眾人。

在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是個帶有幾分傳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他雖然不是絕對的主角,卻對小說主線影響至深,他的存在貫穿整部小說的發展,他可謂是白嘉軒的精神導師,更是整個白鹿原的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事實上,小說《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關中才子——牛兆濂。陳忠實筆下的朱先生和該原型在儒學造詣和生活經歷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關於牛才子,“百度百科”中有個極其簡單的介紹: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夢周,號藍川。西安市藍田縣人,清末關中大儒。幼年過目成誦,後拜三原著名理學大師賀瑞麟門下,光緒十年(1884年)肄業於關中書院,光緒十二年(1886年)補廩膳生員,並被聘為塾師。曾講學於藍田芸閣書院、三原清麓書院,後人尊稱藍川先生。辛亥革命後以遺民自居。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等,又曾主纂《續修藍田縣誌》。從這樣簡單的文字介紹來看,牛才子是個學者,是個老師,在關中大地上,他頗有名氣,學界稱他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民間有人甚至稱他為“半仙”。

網上流傳著不少牛才子的故事,稱牛才子天文地理、醫卜星相無所不通,是諸葛亮式的人物,因看破紅塵不願出山,在藍田縣過著躬耕生活,因此人們又叫他牛布衣。誰的牛丟了,誰家雞丟了,只要去問他,他準能告訴牛在哪兒、雞在哪兒,一般都是問後隨口就答,失主果真能按照牛才子的指點尋到牛或者雞。而在陳忠實小說《白鹿原》中,也有類似的片段,書中這樣寫道:傳說朱先生在當地村民心目中是“神”,能預測天象,預測農作物收成,也能推測出誰家走丟的小孩,誰家丟失的牛去了哪裡,但朱先生自己從不曾承認自己是神,還開玩笑說:“哦,看來我不想成神也不由我了!”

據牛兆濂的一位曾孫所說,此前他也曾經上網,看到了有關牛才子這種“半仙”的說法,他說甚至看到有篇文章直接用了“80年前西安預測神人”這樣的標題。“老先生是過去的名人,是遠近聞名的舉人才子,有這樣的傳說也不足為奇,何況他熟讀《周易》,也許會有預測卜卦之事,但他在世時曾親口說過‘我不是所謂的神仙’。想必他熟知天文地理,能預測天象,所以被民間神話了。陳忠實在創作《白鹿原》的過程中,寫到了民間的這種神話,一方面是確有其事,另一方面作家採用了比較浪漫的手法,給朱先生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在小說《白鹿原》中,牛才子的生平事蹟很多都是和朱先生重疊的。比如牛才子22歲時金榜題名,考中舉人,即將赴京參加進士科考之際,父親病逝,為守孝奉母,不赴公車;時任陝西巡撫升允慧眼識才,舉薦朝廷,委以重任,但也被牛才子拒絕了。他鑽研程朱理學,苦修學問,一世為師,卻也為民請命,在關中大饑荒時發放賑災糧餉;他身體力行,查毀煙苗,嚴禁鴉片;他為避免生靈塗炭,說服升允,使古城西安免遭戰火災難;得知日寇侵佔我山海關,急募義勇軍500餘人,並通電全國,宣言出師前線抗日……牛才子曾孫牛君實說:“陳忠實老師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曾在藍田檔案館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查閱了太多關於牛才子的生平故事,基本上全是按照老先生(牛才子)的事蹟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幾乎沒有任何誇張,只是用了藝術化的手法進行表達,就連‘牛’‘朱’兩個字都可以看出來作者的用心。”小說中有一段關於朱先生的逸事,朱先生唯一一次南巡講學,卻乘興而去掃興而歸,因著土布衣衫而被學人嘲笑,兼之秦地渾重的語音與南方輕柔的聲調格格不入,而被人嘲笑。記者在卞壽堂所作的《走進白鹿原——考證與揭秘》一書中看到了牛才子這樣的遭遇: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張果齋等友人同道應邀出遊各地,赴山東曲阜、鄒縣,拜謁了孔孟廟祠;接著又南下金陵,東抵上海,此行本意在南方會友講學,但因道學上的分歧,加之語言不通,服飾違時,被南人譏笑,憤而返家。至華陰時遊華山,攀至絕頂,方瀉心中不快,並作了《登華山詩》:“踏破白雲萬千衝,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而這首詩後來也被收錄在小說《白鹿原》中,書中為朱先生南巡歸來所作。陳忠實曾說,其實小說中最難寫的就是朱先生這個人物,他壓力很大。因為有牛才子這個原型,又在關中大地上頗有盛名,他生怕寫不出牛才子的精神和風骨。

對比小說《白鹿原》和牛才子的生平,如果非說有什麼不同之處,就在於朱先生辭世之處。小說中說朱先生的關門弟子是黑娃,而他死時立下遺囑“不濛濛臉紙,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親友報喪,不接待任何弔孝者,不用磚箍墓,總而言之,不要鋪張,不要喧嚷,儘早入土。”牛才子的遺囑,和朱先生的遺囑異曲同工,牛才子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委託兒子手書,內容如下:“我生平疚心太多,千萬勿請入鄉賢以重我之恥。我生平只不敢為非,不可鋪張太過以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實得,不可自欺欺人。”即使一生頗有成就,但牛才子依然自謙,不敢“入鄉賢”。

在小說《白鹿原》臨近結尾處,透過白嘉軒之口說出了對朱先生的評價:“白鹿原最好的一個先生謝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這樣好的先生了。”

陳忠實在塑造朱先生這樣一個關中大儒的形象時,運用了充滿神秘色彩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朱先生一身浩然正氣、錚錚傲骨,浸潤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風範。他的行為堪稱儒家聖賢,在他的胸懷和學識映忖下,整個時代的動盪、思潮的變遷,顯得如此的狹隘和蒼白。或許,陳忠實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想表達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亂世中各種思潮的疊變之間的關係。

如抗戰時,朱先生一時激憤欲投筆從戎,縱然之後無法實現只得以一"聯合聲明""宣揚自己的愛國熱情,但無論是文是武,均體現著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入世風範。北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邁之氣,而朱先生的民族擔當,能夠讓這個贏弱文人有衝鋒陷陣的魄力。然而,當邱維山白孝文為政治鬥爭敲響朱先生的門,卻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他們不知道文人的價值觀是倔強到幾乎墨守成規的,又怎能被金錢打動。除了民族擔當,朱先生的身上也流著仁者兼愛天下的血液。白鹿原遭遇饑荒,是朱先生打開保障所的大門散發糧食救濟災民;面對十惡不赦、浪子回頭的黑娃,是朱先生將之收為弟子,感化成才。黑娃為朱先生題的一副輓聯“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就是從這個維度說的。

朱先生在小說中是先知似的人物,擁有洞察世事的神秘能力,朱先生去世時妻子朱白氏忽然看見"前院騰起一隻白鹿,掠上房簷飄過屋頂消失了",說明朱先生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不僅在最初就看破了白鹿兩家的命運走勢,更是於小小書院中躲避了政治上的風雲詭譎,甚至在死前預知到了文化大革命。這種人物屬性的設置,不僅使得文章情節更加緊湊自然,也契合了我國上世紀前期,真實存在的神話思想。

 

朱先生根本身份是白鹿原的農民,這也是其最平易近人的身份,因此他身上保留著白鹿原農民勤勞,節儉,善良樸實的天性,也對白鹿原有天生的歸屬感。朱先生平身不穿洋裝洋服,就連襪子也只穿筒套布襪。朱先生死後卻給穿錯了襪子,這位勤儉的農民是不肯安心的。朱白氏用一條染成紅色的線繩栓束雙腳時,發現朱先生的"兩條小腿微微打彎兒,不平展",這樣的勤儉似乎是農民這個身份給朱先生增添的特殊屬性。歷史上的大儒,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上,像朱先生這樣計較一雙襪子的少之又少。同樣,朱先生晚年修訂滋水縣誌也包含他對白鹿原深厚的愛,或許因為他就是白鹿的化身,是白鹿原的靈氣吧。

 

正因為作者從多方面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他的形象才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飽滿,成為白鹿原中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作為最牛兆濂的部分還原,此人物也具有相當的社會和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