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起蒙曼,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句古詩。

沒有驚豔的容顏,卻因為豐富的學識、謙和有度的舉止,從2007年首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成為該節目最年輕的主講人起,蒙曼一次又一次走上央視舞臺,並在中國掀起一股又一股文化熱潮。

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臺上的蒙曼魅力四射、光芒萬丈,俘獲了無數的粉絲。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01

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省廊坊市,那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而她又非常幸運地生在一個讀書人家。

蒙曼的父母均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文革”期間,又一同做了鄉村教師。

在蒙曼童年的記憶中,爸爸媽媽非常愛看書、愛學習。

鄉村教師的工資很低,但爸爸媽媽還是捨得將一半的工資拿來買書,另一半用於生活,因為是書店的常客,以至於後來書店的員工會主動拿著書單到她家,讓爸爸媽媽勾選,然後把書送來。

她家最重要的傢俱不是流行的冰箱彩電之類的大件,而是書櫃。打傢俱時,爸爸告訴木匠要打書架,那時農村的木匠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書架。

現在,蒙曼有了自己的家,別人家客廳放電視的位置,她家是整整一面牆的書櫃,裡面塞得滿滿當當。

書櫃,依然是她家最重要的傢俱。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當一對父母由內而外散發出書卷氣時,最受益的是孩子。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蒙曼從小就喜愛讀書,家裡的藏書成了蒙曼童年時期最好的陪伴。

“在我很小的時候,一到週末,我和哥哥就趴在窗戶前等著去縣城的爸爸,因為爸爸一定會帶回兩樣東西——小人書和好吃的,我倆就一邊吃一邊看書。那是每週最期待的時刻。”

現在回憶起兒時的場景,蒙曼依然記憶猶新。

“家裡什麼玩具都沒有,只有書,眼睛裡只有字。父母經常捧著書,我和哥哥也自然地開始看書。最初看小人書,後來看的書越來越厚。”

在做客央視《謝謝我的家》節目中,談及成長曆程,蒙曼坦言,最該感謝的就是自己的雙親,她稱父親是自己的“晴天白玉柱”,母親則是“架海紫金梁

”。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02

說起與古典文學的結緣,更多的是受父親的影響。

雖然畢業於外國語學校,但因為喜愛文學,父親後來做了一名語文老師。在蒙曼的印象中,爸爸“好酷”,那時候爸爸教古文,從來不帶課本,每次都是揹著講、揹著寫。

耳濡目染下,喜歡古典詩詞的種子,也就此在蒙曼的心中埋下。

但精通古文的父親卻從不刻意要求女兒必須讀古詩詞。

大概在蒙曼七八歲時,有一次她和爸爸去書店買書,蒙曼挑選了《清十八家詩抄》,爸爸付了錢,但在回家的路上對蒙曼說:“‘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清朝的詩可以讀,但不是最好的。”

不干涉,但會適當引導,這就是父親對女兒讀書的尊重,也是在給女兒培養一顆赤誠的詩心。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後來,蒙曼在喜馬拉雅電臺講唐詩時,爸爸天天聽,有時還會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爸爸對蒙曼說:“你這個唐詩講得還可以。”

蒙曼隨聲說:“嗯,很多人都說不錯。”

“別人說什麼沒用,我說好就是好。”

還有一次,爸爸對她說,“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為什麼不讀“驅車登古yun?卻讀成yuan?這屬於十三元,你這樣讀不押韻,整個詩的感覺都錯了。”

蒙曼給爸爸解釋,十三元韻很難押。現在小學課本上都讀yuan,喜馬拉雅的工作人員說,讀yun會給孩子們造成迷茫,講清楚太複雜,所以就沒有強調。

爸爸說:“那不對,以後你寫書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一點說明白。”

已經70多歲的父親,始終在關注著女兒的成長,即便女兒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學者,他還不忘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03

蒙曼的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專業。

兩個大學的兩段歲月,對蒙曼來說都極其珍貴。民大給了她更多情懷上的東西,而北大讓她學識更豐富視野更開闊,北大畢業之後,蒙曼又回到民大任教,成為了一名歷史老師。

本職工作看起來跟唐詩沒有多大關係,但唐詩在蒙曼的心中卻佔有很很重要的位置。

於工作而言,她專注解讀唐詩,更多的是因為專業的需要,作為一名隋唐歷史的研究者,唐詩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於她的專業中。

唐朝留下的史料不多,除了傳統的以史書形式存在的史料之外,唐詩堪稱是史學研究的富礦,唐朝詩歌興盛,留下了很多反映社會生活的詩歌。

在豐富的唐詩中,研究唐朝歷史,是老一輩史學家到今天的學者,大家都在走的路,蒙曼也不例外。

但她又不僅僅將研究唐詩作為工作,生活中,蒙曼將唐詩當作一種精神意義上、審美意義上的存在,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與其說她熱愛唐詩,倒不如說她始終在保持著一顆詩心。

詩心是什麼?

詩心是一種敏感的心情,是在混混沌沌過日子之外,對美和醜都有一種更強的感受力,然後願意因為這份感受去淨化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赤子之心。

在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評委期間,蒙曼以信手拈來的詩詞典故,探幽入微且幽默風趣的點評,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肯定和喜愛,尤其是她關於牛奶和奶油的比喻,堪稱精妙。

她把中國古代文化比作牛奶,詩歌就是牛奶上面最精華的一層奶油。它的韻律、語言,是一種美的精粹,是濃稠的、凝練的,讓我們每個人醍醐灌頂。

在她看來,現代人心靈的乾枯需要滋潤,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人最需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這個時候,詩可能就給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允許我們有一個新的視角來觀看人生來看我們生活的滾滾紅塵。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詩詞可以使人心不死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04

詩詞是傳統文化中最大的公約數,是一個真善美的公約數。

人們往往會將詩詞跟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於是有很多人提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要從詩詞的復古開始。

對於這個提議,蒙曼是支持的,但同時也堅持自己的見解,那就是要師古不要復古。

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找到和當代社會銜接的部分,也就是將跟現實和未來結合在一起的東西搬過來。

詩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接受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看有一千個理解,每個年齡段看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詩奠定了中國人心目中最美的東西,任何一種美都有一種對應的詩意的情境來表達。

用20分鐘登上《百家講壇》,被古典詩詞滋養長大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2018年初,蒙曼出版了《四時之詩》,在四個季節時令中,精心挑選了三十二首唐詩作品,講述唐詩中的文化典故以及詩歌創作時的心境,跟大家分享一些非常美妙的唐詩;

繼《四時之詩》後,2018年歲末,蒙曼又推出了品讀最美唐詩系列的第2部作品,《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

這一次,蒙曼用人生的五種情緒來講詩。

為什麼取名人生五味?

蒙曼在書的序言中寫道:詩是人來寫的,也是寫給人的。人有五情,人就活著。詩有五情,詩就永恆。

五情是什麼?

是喜怒哀樂怨,這些感情構成我們人生最真實的色彩。

對應著人心,就是那些迴環往復,起伏不定的心情,都和人密且相關。

以喜、怒、哀、樂、怨五種人生情感為切入點,從人生五味的獨特視角,體會唐詩裡的五情五味,從而更深刻地瞭解我們的生活,是蒙曼寫這本書的初衷。

詩教永遠不過時,並且適合任何人。

正如蒙曼所期望的:

“唐詩是融化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讀者無論何時、多大年齡都會感覺到其中的美,如果現在都是碎片化閱讀,那讀唐詩是最合適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