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下《百家講壇》最高收視率的劉心武,12歲開始讀紅樓夢

 1984年,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鐘鼓樓》在《當代》雜誌發表。1985年,《鐘鼓樓》獲得了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我憋著要拿這個獎,因為開設這個獎的茅盾曾經那樣地看重過我,我如願以償。我是以符合茅盾文學理念的作品得到這個獎的,那理念的核心就是作家要擁抱時代、關注社會,要具有使命感,要使自己的藝術想象具有詮釋人生、改進社會的功能性。”


創下《百家講壇》最高收視率的劉心武,12歲開始讀紅樓夢


延續這樣的文學理念,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劉心武在報刊撰文,針對眾多城市通過建築打造城市名片和景觀地標所引發的爭議,從北京十里長安街上的建築開始,一座座建築實地探訪,以一個作家的眼光和審美進行解讀,在城市的規劃者和建築學界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些建築評論結集出書後,有關部門開了研討會,討論北京的建築個性風格和城市風貌協調問題。這是一個作家出於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的熱愛所作的主動干預。


創下《百家講壇》最高收視率的劉心武,12歲開始讀紅樓夢



  《紅樓夢》撫慰了我的靈魂


  1986年末,劉心武調到《人民文學》雜誌,接替王蒙,成為這本重要的文學雜誌的主編。工作四年後,1990年3月,47歲的劉心武被免去主編工作,此後他一直掛職,不再上班,直到退休。在家寫作自劉心武慢慢形成了穩定的生活狀態:上午睡覺,下午看書、聽音樂、會客或出外活動,晚上開始敲電腦寫作。家裡總是安安靜靜的,只有劉心武和妻子呂曉歌。他也做了很多扶持青年作家的工作,邱華棟、朱文、張小波等人的第一本小說集,都是劉心武主編策劃推出的。


  在不順的日子裡,《紅樓夢》安慰了劉心武的靈魂。12歲,劉心武在爸爸枕頭下翻出了這本書,而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他反反覆覆,再沒有放下這本書。


  “在我的青年時期,《紅樓夢》重印了。那時再讀,比如小紅說‘千里長棚,天下沒有個不散的筵席’,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以後,才讀出味兒了。”劉心武1990年在《讀書》上發表了第一篇讀組樓夢》的隨筆《話說趙姨娘》。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讓他找到了寫作之外的另一種樂趣。2005年,應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之約,劉心武開設《揭秘紅樓夢》,連講61集,對《紅樓夢》進行了顛覆性分解,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紅樓熱”,創下了《百家講壇》最高的收視率。


創下《百家講壇》最高收視率的劉心武,12歲開始讀紅樓夢


  人生無常,2009年4月,妻子呂曉歌因癌症晚期,與世長辭。陪伴自己幾十年的老伴的離開,讓劉心武痛不欲生,十幾天不能入眠。最難受的日子,還是《紅樓夢》安慰了他的靈魂。“妻子走後,和兒子分開居住的我就是一個空巢老人。為了化解孤獨和寂寞,我又開始讀《紅樓夢》,進入曹雪芹的藝術世界,只求忘我,度過人生的低潮。”同時,劉心武又再次接受了《百家講壇》的邀清,續講《紅樓夢》,將寂寞寄託於強度很大的工作。



  2011年3月,《劉心武續紅樓夢》出版,引起軒然大波。有贊同支持,更多的是反對。但作為當事人的劉心武卻一點也不在乎外界的異議和爭論。“俞下伯先生曾經說過,任何對於《紅樓夢》的續寫都是不自量力。我續《紅樓夢》除了從小到大的熱愛和探究的興趣以外,也有我對弘揚我們民族這樣一個經典文本的熱情在裡面。有一些年輕人因為我的講解,開始閱讀《紅樓夢》,我很意外,也非常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