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金餘家


《白鹿原》可以說是一部說不盡道不完的作品,這就是好作品,有無限的可能性,也就是那句庸俗的話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白鹿原》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要說精髓,那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

首先這是中國近百年曆史的描述,不得不佩服陳忠實先生的偉大,通過白鹿兩家幾代人的發展,就說盡了中國近百年的激盪歷史,陳先生巧妙,裡面設計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皆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或多或少,朱先生似神仙,能預知前後事情,這是多麼神妙的,不可不說,其中也有著中國式的魔幻色彩,朱先生其實就是道家的人物,逍遙自如,隨萬物生生死死,最後朱先生頭髮鬍鬚全部白了,真像那隻一閃而過從原上跑過的白鹿。

再者就是白嘉軒,這完全是儒家思想,遵守著家族的族規,想著如何帶領族人興盛,管理好族裡的事情,這就是孔子的入世思想,代表著儒家,包括後來的白孝文,純粹的儒家又反儒家,完全的不顧仁義道德但又利用披著儒家的外衣,這就是中國一度時期的偽善偽仁義偽道德。黑娃是完全原始,沒有思想,像原始人一樣,但經過各種事情後,和小娥經歷了愛情後,得到了朱先生指點有了領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

白靈是什麼,這是一種絕對純潔的象徵,實則也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就說過,你是最乾淨的,是這個世界太骯髒,這樣的話語看似平常,可真是振聾發聵啊,驚天動地,說出了萬古不便的世俗人情慾望。就這樣的情節人物名稱及蘊含的深意,比比皆是,難以說盡說完,可以有無數的解讀,所以要說精髓真是無法用簡單的幾句概括。

自《白鹿原》出版以來,光評論都不知有多少,難以數計,陳忠實先生用一部書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樣的作家不是沒有,但很稀少,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也是,這是隔了上千年才再次出現,真是不容易。

可以說陳忠實先生就是那隻白鹿,也是朱先生,擁有著大智慧大學問大思想,平時不言傳,全部放在一部《白鹿原》裡,讓後人去說吧。


書房記


《白鹿原》是陳忠實歷時六年,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所寫的枕棺之作。講述了關中平原,白鹿兩家3代人之間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的長辮子到二十世紀剪短頭髮,長達百年的歷史變化。



《白鹿原》是現實主義力作,為了寫好這部鉅著,作者陳忠實親自去農村體驗,和農民同吃同住,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才有了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既有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又有對新生活的嚮往。



比如,白嘉軒一生娶了7個老婆,前面6個都離奇死亡,是白嘉軒命硬還是住宅風水出了問題;田小娥死後,鹿三的坐臥不安,白鹿原上的飛娥和瘟疫,是不是對鹿三的因果報應,都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

《白鹿原》的精髓是白鹿兩家鬥了幾輩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兒女情長,恩恩怨怨,最終都成為過往雲煙,只有活在當下,積極往前看,不要以時代為敵才是正確的選擇。

族長白嘉軒代表的舊的宗族封建制度死去了,田福賢代表的地方自治也失敗了,鹿兆海代表的國民革命也半路難產,白靈代表的新婦女形象,為了爭取女權解放的吶喊也偃旗息鼓了……只有背信棄義,懂得變通的白孝文反而笑到了最後,成為滋水縣的新任縣長。




所有舊的制度和封建主義殘留,都被歷史的滾滾車輪壓碎,與時俱進才是趨勢。作者對封建主義思想無情的批判,和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渴望才是引起大家思考的東西。



的確,鹿三,鹿子霖,白嘉軒,白靈,黑娃……這些曾經喧囂在白鹿原上的人們,終會像白鹿原上的黃土一樣塵埃落定!不管是忌恨,同情,或者是無奈都會煙消雲散。歷史是向前跑的,,好的東西會被傳承,壞的東西會被淹沒!


水到渠成183


白鹿原是我看到的當代最震撼的小說,每隔幾年都會再看上一次,之前還專門寫過讀後感。這裡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白鹿原是陳忠實壓箱底的一部著作,自從寫了這本書之後,他就此生無憾了。所以寫之前他做了很多準備,看了不少縣誌古書這方面的記載,而且做了很多實地考察。

書的第一頁,引用了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這是關西原上農村:白鹿原的百年變遷史。從清朝末年,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後,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的事情,都描述了一部分。

寫白鹿原上幾十號經典人物,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之下,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一生耿直善良的族長白嘉軒,嫉妒心極強、總是不安分的鄉約鹿子霖,忠心到迂腐的長工鹿三,睿智近乎神明的傳統文化化身的朱先生。

每個人物形象都個性鮮明,特別經典,讀完書之後,我都覺得這些人物就在身邊。那些人物的性格特徵,處事方式,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歷史從未走遠,而是一直就在你身邊。

這就是這本書的精髓:刻畫人性入木三分。讀這本書就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的感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會進行更刻的反思。

陳忠實,賈平凹,路遙,陝西作家的三駕馬車。當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出來,拿給陳忠實看了之後,陳半個月茶飯不思,一句話不說,他被深深的打擊了。看著當初和自己一起搞創作的同學兄弟,天天混一起的老鄉,接二連三地創作出高水平的力作,而自己還是在寫那些不痛不癢的短篇小說,半紅不紫,高不成低不就的,不知道心裡有多憋屈。 他很多年沒有再寫文章了,一直在思考,憋大招,他發誓要創作一部壓箱底、墊棺材頭的絕世作品,超越自己,超越所有的同行!

就這樣,《白鹿原》橫空出世,孤篇橫絕!

關注我,探索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楊文華61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屬於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縱觀《白鹿原》這本書,其實是兩個主線:一是以田小娥為代表的慾望的牽制。二是以白嘉軒為代表的剛正自主。

首先我們來看慾望這條線,最開始是將要沉淪的大清國與起義軍(民國)之間的爭鬥,這部分篇幅很小,幾乎沒有什麼比較深的思想的表述。

接線來就是白嘉軒帶回來鴉片種子,整個白鹿村一片斐然,因為錢財來的比較容易,純樸的白鹿村開始惡習百出,最主要的就是賭博。

然後黑娃帶回來了田小娥,黑娃和田小娥的相愛本身就是惡俗慾望的結果,然後田小娥與鹿子霖、白孝文的所謂愛情都是這種慾望的延伸,就連白鹿村的單身漢傻子也貪慕田小娥的美色。就田小娥這個人物的本身來說,她是個值得同情的人,但是最後所有的讀者都認為田小娥的死是罪有應得。

最後田小娥死後帶來的那場瘟疫也是這種慾望的延伸,但是最終灰飛煙滅。

包括鹿兆鵬帶著白靈參加革命軍,白靈那麼的執著最後還是在延安被活埋了。

說到底都是慾望在作祟。

說完慾望接下來就是白嘉軒的剛正自主了,白嘉軒在被黑娃打斷腰的時候,土匪說白嘉軒的腰挺得太直了。

白嘉軒取了六房媳婦都死了,最後取了仙草做媳婦,白嘉軒就已經成熟起來了,他的主張就是剛正自主,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咱就是農民就好好的種地。其實這句話印證了無欲則剛的含義。

白嘉軒帶來了鴉片得知鴉片害人之後,毅然決然的消除了白鹿村的鴉片。

得知田小娥的身份之後拒絕田小娥進祠堂。

瘟疫發生時開倉救濟。

面對田小娥鬼魂作祟時依然剛直,做“九層妖塔”鎮壓。

經歷起義軍、革命軍都是堅定的做好本分,沒有將來飛黃騰達的邪念,做好一個農民該做的。

這就是小編讀了《白鹿原》的一些感想,其實總結一下就是:無欲則剛、大孝不孝、大仁不仁。

其實要做好一個人,明確了大的方向是正確的就可以了,如果太在意細枝末節那就會有無窮的煩心。

就如同一個家庭婆媳關係不好,做兒子的就不該太在意太多的細枝末節,而應該掌好大方向的舵一路前進,很多細枝末節的家庭關係和和稀泥就很好!

謝謝各位看官,記得關注一下!





嘉樂分貝


讀了《白鹿原》之後我才深深領悟出"讀懂一本小說,就是多活一次人生"這句話的絕妙之處。

一、命運的軌跡

《白鹿原》受到了《百年孤獨》的寫作影響,開篇便是典型的馬爾克斯式,《白鹿原》也與《百年孤獨》一樣,從家族的命運看到時代變遷與命運慣性的對撞。《白鹿原》較之《百年孤獨》故事結構更顯明朗、簡單,關中地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故事。始於清末,伴隨著王朝覆滅、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三年內戰的歷史更替,上演了白、鹿兩家興盛衰絕的命運軌跡。

有一評論家曾說:"短篇寫故事、中篇說結構、長篇寫命運"。然而命運往往是一個龐大的命題,三言兩語道不盡是非曲折,說不清世事浮沉。大多數人都是在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灰色地帶彷徨,在追尋未至的生命意義中,走完了這一生。

二、人物的浮沉

我覺得小說的精彩就在於描寫了很多鮮活的人物,有些篇幅很長有些篇幅很短,有的人歷盡沉浮、坎坷不平,有的堅守信念、始終如一,有的人人鬼不分、亦人亦鬼。有很多人提起《白鹿原》就津津樂道田小娥的豔事,其實我倒覺得田小娥那段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更打動我的是在那種動盪的政權交替的大環境下,每個普通人的命運浮沉。這本書對於大時代背景下家族和個人命運的沉浮刻畫的極好,也是讓我們讀者回味無窮的地方。

小說結尾一群人掘開了的墳墓,發現一塊磚頭,上面刻有"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的字樣,掘墓者,把磚頭摔在地上,磚頭破開,發現裡面又有一行小字:"折騰到何日為止。"猶如命運的結束,但留下的遐想與回味卻是無窮的,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也是《白鹿原》的魅力。

陳忠實先生描寫細膩,人物刻畫飽滿,文筆流暢深刻。兩個家族史,跨越四代人,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

白壁無暇般的"白鹿"一直以其神秘色彩貫穿於小說之中,暗示了千百年來白鹿原上人們的精神寄託。這還給了我一種感覺,如果生活在這樣的白鹿原上,你只能按照他們的方式來生活,被束縛住,緊緊地被束縛住。跳出來後,你以為擺脫了他們,卻一輩子都沒擺脫。

三、文化的厚重

此外,《白鹿原》讓我感受秦晉大地上文化的厚重感,我想作者創作的初衷,個人以為絕不僅僅是這些,作為陝西的小米渭河的水養大的鄉土小說作家,陳忠實在完成這本小說後自己也說可以帶進棺材裡。這意味著白鹿原不僅僅是向讀者交代的書,更是向祖輩先人交代的書。那麼,其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傳統文化元素,必然是陳忠實花了大氣力刻畫的滿意成果。其中典型的如,小娥死了報復社會染瘟疫,鬼上身鹿三,白嘉軒神秘的求雨儀式等等,關鍵還沒有成功求到。這些東西,與其說作者給讀者看的,不如說作者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試圖讓它被傳承被瞭解,以向祖先交代的。

我看到的是,什麼是真實的人生,什麼又才是真實的活法。每個人都只是時間長河,歷史潮流中的一瞬,如何把這一瞬間過得精彩充實?

其實人也可以另外一個樣子活著—追求信念。這樣的人,無論這個信念是好是壞,最後都會讓人佩服。他們是主動掌握命運的,而不是跟隨自己的命運漂泊的。所以才有了惺惺相惜的對手,才有了戰場上對敵人的尊重,才有了至死不渝的愛情……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沒有非黑即白,那些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最後把這樣的東西傳給了更多的人。

要做個好人,做個腰桿挺直的好人,無論滄海變換,無論寵辱哀傷,都不棄做個好人的精氣神兒,就是晶瑩白鹿。就是應對這個世事命運無常、充滿黑色幽默世界的根本方法!

生生不息的土地,住著白鹿精魂。白鹿兩家幾輩子的糾葛在命運齒輪下裹挾著家愁國恨上演,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


一往文學


該部電視連續劇以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同名小說《白鹿原》為素材,比較生動地描述了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的愛恨情仇,從某個橫斷面,揭示出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80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史詩般的歷史畫卷。

提及《白鹿原》的精髓或者稱內核,半滴淡墨認為,作家陳忠實以小見大,通過白鹿兩大家族複雜多變的命運折射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面對困境,由最初的愚昧、迷茫,到反思、自審,再到自覺、抗爭的演變過程。

有人說,《白鹿原》的精髓在於“心靈的尋根”,半滴淡墨真的不敢苟同。我的理由是,假如僅僅是為了“尋根”以求獲得精神上的慰安,那就太低估了陳忠實的“本意”。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陳忠實最想告訴我們大家的不是所謂的“儒家思想”,更不是傳統宗法理念,那只是文字表層的東西,真正的內核是弘揚一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自信力。

正式是這種百折不饒、矢志不移的文化自信和生命乃至精神訴求,才使得我們在各種極端條件下依然微笑著傲立於世。《白鹿原》這部作品,讓近14億中國人撫摸到了繼續奮進的核動力源和跳動不息的脈搏。

感謝陳忠實老師!


半滴淡墨娛樂小星


《白鹿原》是近幾年來非常有代表意義的一部年代大戲,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恩怨紛爭的故事。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是白嘉軒和鹿子霖,也分別是白氏一族和鹿氏一族的靈魂人物。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白嘉軒忠義正直,鹿子霖卻圓滑世故。這樣兩個看起來不能和諧相處的人物卻共同演繹了白鹿原的精彩故事。

劇中有這麼一句話,貫穿了全劇,“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白鹿原,有了“白”和“鹿”才是白鹿原。這也是白嘉軒的父親臨終前對他最後的囑託,“要容得下鹿家”。所以,白嘉軒和鹿子霖雖然彼此看不上,各懷怨恨,但關鍵時刻,白嘉軒從來沒有拋棄過鹿子霖。哪怕鹿子霖再如何犯渾,白嘉軒敲打他、提點他,讓他吃苦、長記性,卻從來不肯真的放棄他。

《白鹿原》最後,鹿子霖被捕入獄三年,鹿妻為了救他,變賣家產,甚至不惜賣掉鹿家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為營救鹿子霖,鹿妻寧願失去棲身之所也在所不惜,而買下鹿家大院的恰是一心報復的白嘉軒長子白孝文,白嘉軒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刻選擇將房子還給鹿家,並親自接了鹿子霖回家。鹿家感恩戴德,至此,白鹿兩家的關係也就達到了頂峰。

其實,利益之爭都是浮雲,面對共同的外敵,團結對外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哪怕性格不同、立場不同,哪怕出現了紛爭,但正是本著“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的原則,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三聯中讀


《白鹿原》:華夏民族的“招魂”之作,給現代國人灌注陽剛“血性”!可比肩《紅樓夢》!

精髓是:從文化轉型上,克服“歐化”殖民文化木馬病毒,招回“民族靈魂”,重鑄民族精神血性!

因此是一部中華民族“本土化敘述”的“心靈史”!

接受史:

我1995年在教院中文班進修,適逢當時文學“陝軍東征”的高潮,之前已聽人講過《廢都》,先後大體讀了《熱愛命運》《最後一個匈奴》還有一部《八里情仇》,都泛泛而讀,沒多大印象。

而閱讀《白鹿原》,是在我們教院宿舍裡幾人讀完後,輪到我手之後讀的。

幾個男人每晚燈一息,話題就是“孝文小娥”之類,關注的是“口味重”的部分,所以幾乎沒有過腦。不可能談到文學意義與價值,雖然我們可是貨真價實的“中文班”,文藝理論裝了一肚子。

所以是在以後,03年、15年秋假腿搭在沙發沿上,十分愜意的又讀了兩遍,才可以說讀進去了。(可惜書是盜版)

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1.作者做到了自詡的解密、袒露民族秘史的目的

白、鹿兩家好似影射華夏民族,文化上又類似儒道(道家包含法家)兩大家在歷史上的相生相剋的功用地位,而朱先生明顯代表了中華文明主流文化儒家精神,甚至很類似程朱宋明理學,這就註定了小說的“架構”,是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寓言”,特別是在近現代的命運“流變史”!

在這個立意上,不管陳忠實先生有意或無意,我甚至認為這是比肩《紅樓夢》的偉大經典!隱含民族秘史。別人(其他作家)有的迷失了文化“自主性”或享受現代物質生活的便利,根本沒有此種深刻憂患的文化自覺,甚至沒有陳老師這樣一種得天時地利的“幸運”,地處文化厚重的渭北周原大地。所以,作者陳忠實是幸運的,一切彷彿是“天命”所歸!雖然他創作生活條件也很辛苦。

這種文化人類學般的、對華夏民族的解密影射,不僅集中在族長白嘉軒,史詩般的、“亞當夏娃”式的造人,先知一般“建立秩序”,興起“禮樂詩教”,其最為“震撼”“顛覆”的是,演示了我們華夏民族的近代化悲劇,歷經“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近代嬗變。作為一部文學著作的大膽預見和重新解讀,即便思想歷史類作品還未有敢言者。

因此,其思想性很超前,比如對儒教理學、五四運動等近代大事件的本土化敘述,可以說刷新“三觀”!小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表時,就令當時許多人包括文學教授都瞠目結舌,個別人視之為封建禮教“回潮”。小說在許多領域都有重大突破,即便現在其理念仍是最新的,各人自去領悟最妙!

2.在文學上的“里程碑”意義是克服“歐化”影響,忠實於本土化敘事,迴歸華夏文脈道統,承接明清小說而不僅是新時期誕生的新文化。

在這方面,與《廢都》對傳統文化的迴歸有相同的功用價值。是與傳統文化的一次溝通交流,可以說打通了文脈。其他的如《平凡的世界》受俄羅斯文學烙印太深,“概念化先行”的硬傷,影響了人性的開掘,文化意義上還是不如《白鹿原》厚重。而其他新生代作家們都“很酷”很“潮”,甚至“玩”文學,更欣賞西方現代派,沒有感受到傳統的魅力。

我們新時期的文學為什麼難出經典?80年代為什麼出現“尋根熱”?

而《白鹿原》就是從質量、深度、實績上彰顯了“尋根”文學的成就,在學習西方小說手法的同時,克服過度“西化”語言表達、語法結構,帶有關中方言的“鄉土味”,這深深規約著整部小說的脈絡,平實厚重。

3.在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大膽超前”!

《白鹿原》的大膽革命性,不是其對“人性”的開掘,接地氣的“性”描寫,而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預見和“暗示”。

比如田小娥與黑娃的故事,如果是沈從文可能就寫成是一個傷感的鄉間愛情悲劇,不乏田園牧歌風。左聯作家柔石寫就是“革命加戀愛”,窮人翻身得解放,反封建禮教的大戲。而作者的處理恰恰與之形成“反差”甚至“反諷”解構,卻讓我們無法反駁,默認接受。這足以“顛覆”既定的“價值觀”。類似的還有很多,自己找去。

作者是要寫一部“能給自己當枕頭的書”,就是“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對得起良知”的文學大書。

這注定了作者的氣度,審視百代,立足千年。能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的書,他做到了,而且許多評論家都說是超常發揮。

如果對當下歷史和未來想有個把握,就重讀此書,你一定能有新發現和啟示!因為歷史是死的,而文學是“活的”,可以自動生成的“歷史”!

樂活一家之言!分享心得!共勉!




樂活光陰


白鹿原,這部書最大特點似乎是宿命論,而且不是我們近幾十年來形成的價值觀來衡量的。因為陳忠實這人是下面出來的,紮根於農村的作家,有一股子倔勁在,所以他和世面上的作家顯著不同!應該說,陳忠實,賈平凹,路遙都是有陝西的山水賦予的個性,看到路遙對白饅頭和黑饅頭的糾結,使我這個陝西農村出來的人黯然淚下,心酸許久的,而賈平凹的童年應該在當時農村生活中算很好的,賈父是老師,收入雖然菲薄,但是在農村來說應該是上等生活,而且那時候臭老九隨波及全國,在丹鳳農村來說相當受到尊重,俗話說七歲孩子金貴不金貴,看他爸的。而陳忠實的童年雖沒有賈平凹的童年好,也是不錯的!童年是根,是人生逃避不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村的經濟基礎那種神神道道的現象是根深蒂固的,宿命論是那麼合理,因果報應是那麼的合情,所以陳忠實老先生真是大手筆的描寫出來,但並不是狹隘的思想。不是老農民的那種小買賣,而是一個複雜社會問題的展現!所以這一點應該是白鹿原特有的文化特色!








關良13


長篇小說《白鹿原》代表了陳忠實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鄉土小說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說的時空跨度宏闊,起筆於辛亥革命,終迄於解放戰爭,借關中平原上白鹿兩大家族三代人的明爭暗鬥、恩怨情仇,將中國近代史上所經歷的諸多政治大事件囊括其中。作者以家族的興衰沉浮來濃縮中國社會和民族歷史的變遷,以當代性的藝術思考去穿透歷史縱深,寫民族秘史、悲愴國史、隱秘心史,再現歷史艱難曲折的延伸與挺近,展示民族文化的深邃與厚重,從而獲得凝重、大氣、深沉的史詩性品格。

在這部被譽為民族心史和秘史的作品中,文化視角成為陳忠實觀照人生、塑造人物的切入點,而儒家文化則作為探尋不同事件中人性衝突和道德判斷的參照系。不論是白鹿原,還是白嘉軒、朱先生,都已成為意蘊深厚的文化符碼,凝聚著儒家文化的千年沉澱。白鹿原處在三秦地域文化的中心地帶,儒家文化傳統源遠流長,被縣令賜予的“仁義白鹿村”村名中的“仁義”,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白嘉軒這些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人物的魅力所在。而“白鹿村”這一地名則與原始人類文化中的自然神靈和神話傳說相連。白嘉軒的發家,正是因為他在一坨無雪的漫坡地上發現了一株有著鹿形的白色植物,得到了神靈吉兆的顯示。有關白鹿精魂的故事,是陳忠實最富神奇想象的描繪。“白鹿”成為貫穿小說始終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原型,作為原始的神話意象,它不僅以口頭講述的方式代代流傳,而且沉積成白鹿原村民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朱先生是小說中最具文化深度的人物,被隱喻為濟世蒼生的白鹿。他廣泛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能靈活運用,既超然塵世獨善其身,又在禁菸、賑災、兵禍中挺身而出,他死後幻化成白鹿飛昇。另一隻白鹿則是原上最漂亮、也最敢做敢為的女性白靈。在他們身上,寄寓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白嘉軒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主要得力於其充沛的文化意蘊,正是這種性格所包孕的豐厚的文化魅力,使他超越了階級或階層的限定,而成為一個民族的心靈寫照。在藝術上,《白鹿原》發展了中國20世紀的鄉土小說,以一種有容乃大的氣度吸收了傳統鄉土文學的精華和當代文學的創作經驗,並融進外來的新質以求有所超越。小說雖在總體上體現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但又吸納了魔幻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手法。作品中多次出現對神奇的白鹿的描繪,在白靈死前,白嘉軒、朱白氏、、白趙氏幾乎同時夢見一隻白鹿從眼前飄過去或沉入地下,傳達出一種不祥的預感。田小娥死後鬼魂附身於鹿三,並招來在原上肆虐的大瘟疫,最先報復在她的婆婆身上。在焚燒田小娥的骨殖時,又在冬季出現許多彩色的蝴蝶飛舞。幾乎被神話了的朱先生,更是似真似幻,彷彿是天地之神能先知先覺,甚至算計到幾十年後紅衛兵會挖他的墳。在白鹿精魂和朱先生之間,作者成功地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筆法融合在一起,把理想中的白鹿精魂現實化,使其成為神話了的現實人物。這些非魔非幻的離奇情節給小說增添了獨特的審美意味,這種開放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為鄉土文學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