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丨培養孩子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你的尊重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一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和行為如下。

1.不重視孩子的看法和觀點,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要對自己說的事,漠視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許過的諾言。


2.用不耐煩的語氣回答孩子的提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裡有事,借罵孩子來出氣,對孩子大聲嚷嚷,不給孩子機會解釋。

4.打斷孩子間的交談;為趕時間而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5.雖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卻沒有投入感情,舉止 顯得很不耐煩,挖苦嘲笑孩子。

6.動不動就對孩子採用體罰方式,而並未使孩子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實質。



7.對孩子寄於過高的期望,當孩子的需要與自己的期望產生衝突時,不能冷靜對待。


8.辱罵孩子是“笨蛋”,光看到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阻止孩子做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
9.喜歡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種種問題。

所謂人格,它有三層意思:一是指性格、 氣質和能力等特徵的總和,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二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一個倫理學的概念;三是指人的能力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
良好的人格能夠激發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促使其學習

、特長等得到發展。良好的人格是學生將來成才的基礎。中學生都要求周圍的人們能夠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這是他們健康成長、奮發向上的一種精神力量。老師和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就可以發揚他們身上積極美好的東西,他們更能體會到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愛,更加容易接受老師和父母的教育,並且能自覺地克服自身的缺點。



學生不同於成年人,他們的人格還有待於發展和完善,同時他們的心靈還較脆弱,對於不尊重他們的人與事,他們往往難以接受,並表現出不良的對抗行為,很多學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就是因為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師不能尊重他們的人格引起的,因此,尊重學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1要講民主

尤其是家長對孩子更應民主,對於一些涉及學生的事 ,要用

溫和的口吻與學生對話,不能獨斷專行,一人說了算。如果一個父母長期獨斷,就會失去學生的信任 ,就會使親情得到疏遠,學生的心裡話就不會對你講,甚至有些學生乾脆用假話來應付家長。

2尊重學生的意願和隱私

當學生的意願是正確的和善良的時,老師和家長就應該尊重,切不可不以為然、不屑一顧,對於學生的隱私,如日記、信件,老師和家長應該尊重,不讓看就不去看,更不能私拆信件和強行看學生的日記,那將會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

3批評要注意場合

最好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學生,想批評就批評,想發火就發火,而應該注意場合,尤其是不能當著學生的面發火、批評。對中學生來說,正激勵的效果將遠遠大於負激勵,即表揚和鼓勵的效果比批評、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尊重

看看眾多的偉人、科學家、學者,你就會知道,他們的成就往往與他們青少年時代的興趣愛好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雖重要,但健康的愛好也要關注。只要不太影響學習,該支持的就得支持,尤其是家長要捨得花錢,以示支持學生。

5尊重學生的交友願望

人生需要友誼,友誼是人生的一盞明燈。成年人有交友願望,中學生也是如此,他們渴望理解、傾訴和友誼。如果-個人沒有幾個知心朋友,那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那樣的人一般不會有良好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