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人才济济,宋朝的举子们是怎么缓解考试焦虑的

都说仁宗朝廷人才辈出,确实如此,群臣里各色才子让人看花了眼,又帅又有才华,关键是还能说会道,有人情味。但你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面而已,宋王朝是个“

平民社会”, 科举可以说是给了平民百姓翻身的机会,众多的人的思维都是一举定终身,以前商人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只有入朝为官才能称之为光宗耀祖。那么大宋朝的子民这么多,参加科举的人恐怕也是为数不少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中举,而仁宗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完善,考试制度跟现在的高考一样严格。例如,监考的考官前一天要呆在朝廷统一管理的地方呆着,不能外出,避免泄露考题;还要考官批阅试卷的时候不能看到试卷的名字,正如现在的考试一样试卷是要装订起来的。宋朝的考试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州试、省试、殿试。殿试这一关是由官家亲自出题考,而且是要当场面对面作答的。

那么电视剧里面倒是有个韩琦身为榜眼参加殿试的画面,可是却没有看到举子们因为殿试这一关名落孙山的寒心。为此,不少举子还用了各种极端的方式向朝廷抗议。

《邵氏见闻录》有载: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至失所,有赴河而死者。仁宗闻之恻然。

参加科举考试者大多为平民,因而来京参加考试,盘缠大多都是家里变卖家产供他们作为路费的,一旦落第,有些举子想不开就觉得无颜面对父母,便投河自尽了。甚至有些没有盘缠回家的,或者继续留京赴考,连自己父母过世都没办法安顿的,各种悲惨的事情都有。可见,过去的举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也是耗尽了心机啊。

那个时候,还没有心理学这门科学,也不能系统地去开导举子们怎么去缓解考试焦虑,那么举子们是怎么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的呢?依靠神灵,通过对神灵的精神寄托,让自己把科举中的沉浮看淡,得失均是天命,如此说来,过去的宗教便是一种心理学了

宋朝的举子们缓解考试焦虑的办法

法国学者乔治.杜比曾说:

当危险、焦虑和烦恼纠葛交集,影响到个人以及亲近之人的生活之时,私人领域就交由上帝来掌控。

科举的结果谁都无法预测,很多时候参加科举的人家境并不富裕,如此,他们所要承担的压力就不止是考试上的,还有经济上的,万一考不上,几年的辛苦顿时成为泡影,家里的钱都被自己用光了,但是不努力吧,又不甘心这辈子就这样平庸度日,人总得有追求嘛,且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光耀门楣。好了,这下子该怎么办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就是最好的办法。


1、梦兆

通过梦兆来占卜时运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记载,那个时候通过梦兆来占卜政治命运,或是权利交替。把梦境进行神话,可说服诸臣,可见那个时候的梦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史记.殷本纪》曾载:

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梦兆占卜用于政治一直到了秦朝就开始减少了这方面的记载,但是它逐渐流入了民间,结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内容,使其变得更加的迷惑以及让人信服。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梦兆便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大量的文人作品都有记载关于科举梦兆的故事,其中宋朝以《夷坚志》最为普遍。

那举子们都是如何通过梦境来占卜前程的呢?首先就是通过梦境来改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街坊领居或者自己的家人做了什么吉祥的梦,梦中有些什么人什么事是特别好的,引起他们的注意的,就会让自己家中的举子对应梦境来改名字。

就比如《东斋记事》里面记载的,有一位举子,名字本来叫孙贯,一家人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到了孙贯这一代才开始读书参加科举。有一天,一位进士路过长安,跟他说梦见了来年春榜说第三名者没有叫孙贯的,只有一个叫孙抃,后来孙贯便改名为

孙抃。后来,他又和几个人去了庙里求愿,结果说他以后会成为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当时并没有相信,但是内心还是很开心。到了第二年他果然是殿试登科,还恰恰是第三名。

可见,这个梦兆是有个暗示的作用,能够给人信心。

另外,是通过梦境来猜测考题和改变考试题目。在《渑水燕谈录》中有记载到仁宗朝里有位举子,名字叫吴奎,梦见自己进入了魏文帝庙,帝问哪位臣子最优秀,当时吴奎没有回答,后来帝说韩延寿最优秀。第二日门下抄书吏杨开又梦见他读《杨阜传》,他告诉了他,他马上拿这两本书来阅读。到了考试的时候,其中有一题便是《韩延寿杨阜优论》。当然,他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未必是因为他的梦和杨开透露的消息,因为他这人本来就是博览群书,而且记性极好。

2、祠庙与道观

宋朝时期,佛教与道教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两种文化,所以举子们也会通过去庙里许愿的这种方式来求得自己科举之路的顺畅,哪怕是考不上,也可以通过佛系的命中注定等论述来安慰自己。所以啊,宋朝时期各地都会有著名的“灵验”的祠庙和道观。

北宋时期,东京的开封府就有一个二相公庙,又称二相庙、二相祠,座落在城西内城脚下。民间为了纪念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而建的。凡事入京的举人,都要到此求神保佑。

《夷坚志》里面就有记载到三位来这里求梦的举子,梦里每人求得了两句诗,霍端友得诗为“已得新消息,胪传占独班”,柴天因得诗为“一掷得花王,春风万里香”,胡献可得诗为“黄伞亭亭天仗近,红绡隐隐凤鞘鸣”。后来,霍端友获得进士第一名,胡献可和柴天因都登第。

可见,佛教和道教的渲染,也逐渐让梦兆融入其中,且当时的宋朝很多祠庙和道观都是通过官方认证,尤其是主持,还可以免去有关赋税,也算是个肥差。

3、面相问卜

沈括《梦溪笔谈》有载:

京师卖卜者,唯利举场。时举人占得失,取之各有术。有求目下之利者,凡有人问,皆曰‘必得’。士人乐得所欲,竞往问之。有邀以后之利者,凡有人问,悉曰‘不得’。下第者常过十分之七,皆以为术精而言之,后举倍获。有因此著名,终身飨利者。

通过问卜,举人们可以预知科举之路的命数,成败得失都是命中注定,那么这除了是一种增强自信心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寄托。

难以捉摸的竞争激烈的科场,每一位学子的内心都是焦虑不安的,而且大多数都是不远万里地过来赴考,除了要考脑力,还是要考体力的,跟现今我们的高考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我们现在的思维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在过去,这一考可是事关前途命脉的事情。如果及第相当于身份进阶,那个时候只有做官,身份才是高级的,不像现在行行出状元。

当然,也有不少举子为了这条科举之路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也没有出路的,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发现父母不在了,妻儿的日子也过得不像样了。有些人为了科考,大半辈子留在了京城,为了这一考有些人可谓是倾家荡产。

落第者都应向蒲松龄学习

过去的人思想并没有这么开阔,宋朝算是比较好的,是个重商的朝代,最起码不读书还会有人去经商,但身份肯定是没有当官的这么高级。

蒲松龄就是个屡遭落第的人,除了童子科考试三次夺第,成年后想进举就再也没有成功过。当然,这与当时科举制度的作弊潜规则也有很大关系,很难得的是他能够边维持生计边读书,坚持去应考。他看得出科举考试制度的落后,所以他也曾写信给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自荐,希望得到帮助,当然是没有如愿的。后来他妻子也过世了,自此他便开始在民间汲取知识,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

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铺一张芦席,备茶设烟,凡是路过此处的人,他都免费招待,但是必须讲一两个民间故事进行交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他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通过鬼神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蒲松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位当初屡屡落第的人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小说家,他的名声至今还是家喻户晓啊。

所以,考试的焦虑不管是考前还是考后,之所以焦虑都不过是自己内心把自己圈死在了一个层面里,而不懂得换个角度去想问题。

结语

现在时代进步了,面对考试的焦虑已经有心理学这一门科学去帮助学子们去疏导,让学子们在考试时可以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现今也有不少书籍可供老师和家长们去学习如何帮助应考的学子们战胜考试焦虑,而小编认为本.伯恩斯著的《战胜考试焦虑》这本书倒是挺不错的,实用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