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农业——灾害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品质变差?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近期以来,人类的运气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还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等一系列全球范围的灾害,而许多自然灾害,比如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分不开的。

从工业化前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1.1°C,温室气体排放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表示,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势,本世纪末全球温度会升高3至5°C。而CO₂浓度变化、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又会对全球农业造成持续的影响。


01.极端气候条件

据报道,气候变化使得一些极端事件变得更加频繁且更具破坏性。去年,亚马逊森林大火、意大利洪水、澳大利亚大火等极端灾害,使人们的生产生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果园甚至直接被大火化作灰烬。

在2019年9月到2019年12月,澳大利亚经历了120年来最干旱的一次。持续到2020年的丛林大火比平常更早开始。2019年12月18日是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全国平均气温,为41.9°C。整个国家的干旱加速了农作物的损失,然后谷类谷物无法生长,只能做出干草用作动物饲料。澳大利亚小麦的损失非常巨大,而大麦和油菜则设法避免了类似损失。2019年末时,这三种作物的单产均低于平时的产量。


02.农业病虫害

在去年大爆发、并蔓延至亚洲的非洲蝗灾,其传播面、影响力大大超过往年的程度。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不久前闭幕的非盟峰会上直接指出,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气候变化。他说:“这场史无前例的蝗灾和气候变化有关。当海洋暖化带来更多气旋,就会为蝗虫制造更有利的繁殖条件。”

影响蝗虫形成的两个重要的条件是气温和降水。而过去的5年(2015-2019)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2019年是史上第二热的年份。温度的升高,使土壤中孵化的蝗虫卵的平均孵化周期以及幼虫的生长周期都会变短,种群繁殖速度加快。

气候变化使气旋风暴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2018年的5月和10月,连续两场气旋风暴(Mekunu和Luban)给红海沿岸沙漠蝗虫的繁殖区域带来了大量降水,使得原本处在退缩期的蝗虫种群快速繁殖生长,并集聚成群开始迁徙。

△2018年5月18日,气旋风暴Mekunu登陆非洲东海岸

03.全球农作物布局——北移

温室效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对低热量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尤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总体上,农业区会大幅度北移,作物的生长受限边界、永冻层等都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

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如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根据玉米作物(指能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而当大气中CO₂浓度加倍后,其北界将移至莫斯科的南部。

在CO₂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来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

同时,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将变幻莫测。

04.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这是因为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冰盖和积雪融化所致,温度升高幅度的极地化使其融化加剧,再一原因是海水水体受热膨胀.海平面升高已被近年来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海平面升高,沿海岸线一些地势低下的农田可能会被淹没,同时会造成周围盐化土壤扩展,海潮、海岸侵蚀和海浪灾害会加剧。

如果海平面升高1m全球可能会有11800万人民受到灾害威胁。有人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平均升高1~1.5m,到时埃及会损失1%土地,而孟加拉国损失最大,可能达17.5%的土地我国可能也是损失较大的国家。

05.农作物品质与产量改变

CO₂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₂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大气中CO₂浓度升高,将会提高部分植物的生产力,其中,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₂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₂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所以从CO₂浓度升高的角度,对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

但CO₂浓度的升高也有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₂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导致蛋白质含量降低,作物品质降低。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₂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的籽粒中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