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葬礼: 三军仪仗队为其抬棺, 几十万人送行, 第二日天降大雪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因为他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遭受宫刑,但即使获得如此之辱,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是发奋著书,表达出如此可贵的生死观,体现出他为了实现心中理想甘愿受辱,坚忍不拔的精神。

张思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于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中,他在自己十八岁那年参军,二十二岁时入党党。亲身参与了长征,连续两次经历人迹罕至的雪山与草地,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们一同执行烧炭任务,然而在挖窑洞的过程中窑洞意外塌方,在这个危难时刻张思德第一时间将身边的战友推了出去,而他却被埋在了窑洞中牺牲,此时此刻的他不过刚29岁。

钱学森

正文

臧克家曾经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明快直接的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使用简单的对比手法来描写两类人,烘托出伟大的人越来越伟大,卑劣的人越来越卑劣。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到百年,但却取得了这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上一辈人的奉献,他们虽然已经逝世,但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却始终未曾离去,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我们,今天要来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刚刚遭受了几十年战火的摧残,祖国河山百废待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刻。在那个时间节点有许多华人在外留学,取得了不菲的科研成果,他们如果愿意归国建设,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在国外的优渥生活,还要遭受外国人的层层阻拦,有一些人在这个抉择下选择拒绝回国,享受国外的生活。但钱学森并不一样,他为了尽快回到国家,历经了种种磨难,甚至还被美国抓入监狱,但即使如此他却始终未曾放弃,最终终于打破阻拦,踏上了归国的邮轮。

回到祖国之后的钱学森,一刻不停的投身于中国的科研事业之中。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在国际社会上还要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在这个危难关头,只有尽快研制成功原子弹才是唯一出路。而钱学森最终不负众望,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试爆原子弹,三年后,氢弹也试爆成功,自此中国也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掌握了话语权,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的奉献。

伟人终有离去的那一天,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逝世之后,亲属朋友们在他居住的家中建了一个简易的灵堂,周边居住的群众自发的去吊唁哀悼。

钱学森的葬礼:三军仪仗队为其抬棺,几十万人送行,第二日天降大雪。钱学森的灵柩上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都参加了这场遗体告别仪式,除此之外,数十万群众都默默站在街道两侧,在他们的面孔上或是悲痛或是肃穆,场面十分悲壮,每一个人都依依不舍的送别这位伟人。

结语

钱学森追悼会结束的第二天,或许是上天都被打动,整个北京城下起了大雪,那洁白无暇的雪花就彷佛是白玉一样铺满了大地,衬托着钱老崇高的人格和群众们无尽的哀思。钱学森虽然逝世,但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却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总是会有这些人不为名不为利的为国家做出贡献,作为国家公民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当学习这种为国付出的精神,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