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太医,你的脉把错了,何来“有喜”?

最近《清平乐》挺火,宋仁宗和曹皇后的「帝后CP」很圈了一波粉。

少年夫妻,磕磕碰碰走到现在,床边相依,细话家常,也是别有一番温馨之景。

说实话,这部剧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服装道具都是非常用心,但就是宫里的各位「太医们」不太专业。

别看这些太医都须眉长发,看起来经验十足,让人信服,但一诊脉就露馅了。

例如苗心禾有了身孕,请来太医为她诊脉,确认已经有了四个月的身孕,可太医这脉是不是摸错位置了?

中医把脉,把的是桡动脉,在手腕外侧。你把手按在手腕中间,能摸出啥东西?

在中国古装剧中,大夫绝对是少不了的角色。

最常见的就是给皇上妃子把脉,“恭喜娘娘,是喜脉!”

但每次一个特写镜头过去,就能逼死一批学中医的同学:你的手给我放哪里了!



01.被神化的把脉

影视剧总喜欢把中医把脉神化,弄得玄之又玄,搞得老中医就像搞玄学的。

中医把脉是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但并不神奇,就相当于汽车修理员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判断发动机内部的运转情况。

来,跟着波叔学一下。

左手握紧拳头,手腕处是不是有两条突起的肌腱,然后用右手的食指、无名指、中指去碰触肌腱外侧,就是大拇指那一侧,是不是感受到一股来自身体的、有规律的律动。

这就是桡动脉,因其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所以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也是中医把脉的关键部位。

脉搏本质上是一种脉冲波。但凡是波,都能给人们提供各种信号,如电话使用的电磁波等。

而中医把脉的过程就是:信息源(脉搏)——媒介(手指皮肤)——接受器解码(老中医诊断)

因为血液流经全身,有器官发炎、怀孕、器官运行有异常就会引起血液异常,然后中医就会通过前任总结的脉象经验,得出相对应的结论。

例如传说中的喜脉,医书记载描述为“六脉滑数,尺脉尤甚”。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妇女怀孕后脉搏会比正常人更加有力,就像珠子滑动,这就是喜脉。

但通过把脉能够获得信息量并不多,毕竟只是一条小小的血管,把脉主要看病人的心率心律和估测血压。

身体不好,心脏搏动偏弱,脉搏轻细。高血压血管受力重,脉搏强硬,和身强体壮的区别类似于同样力量的拍击和手刀。

西医也有诊脉,西医临床诊断学上就有通过诊脉管的硬度来判断血管的情况,以此分析病情。

当然,如果需要准确到血压多少,肺部肿瘤多大这些具体细节,把脉是真的做不了的。

那为什么总有人吹嘘老中医一摸就准,病情全知?

因为他们不懂中医。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切是切脉也就是号脉,只是四诊之一,并非诊断的唯一手段。在《难经·神圣工巧》中,“望闻问切”对应为“神圣工巧” ,切脉排在最后,只称得上“巧”而已,就是一个技巧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大家忽视的「望闻问」三个诊法,实际上占传统中医中极重的分量。

通过患者的身体表征,例如皮肤蜡黄、舌苔泛白之类,再加上询问一些生活习惯,不适之处,就可以大致推断出病人的病情。

说白了,

中医四诊法就前人大量的经验总结得出的,通过人体外在表征变化判断病情的方法。

如果有医生只给你把脉就开了方子,相信叔,200%是江湖骗子……

02.悬丝诊脉

波叔,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Emmm……你电视看多了吧……

是不是看了《西游记》?看到猴哥扯着三个丝线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就以为这是真的。

把丝线的一头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

你举起你的左手看看,肉眼根本看不出脉搏的跳动,手指的位置偏一点都摸不到脉搏,你觉得这可能吗?

波叔可以确切地跟大家说,在正统中医医书中,没有「悬丝诊脉」这种说法。倒是有腕脉、腹脉、耳脉、脚脉等。

关于“悬丝诊脉”的传说,最早是唐朝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出此下策。

但唐朝可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开放啊。

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是有名的“娘子军”统帅,散家资招募了数百个青年男子,共同浴血奋战。

《旧唐书》上玄宗皇帝只因为安禄山立有军功就让他与贵妃的姐妹来往,并且与贵妃“宴饯结欢”,这说明唐朝人男女之防并不是很大。

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

这事,听着就悬。

为此,有好事者曾经亲自采访了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他本人曾给清朝皇室内眷看过病。

施老先生的回答是——亦真亦假。

所谓真,确有其事,所谓假,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而已。

凡是后宫小主生病,皆有其贴身太监、宫女,为吾等介绍病情,吾等会详细的询问小主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了解完情况后,早已成熟在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

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