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失败也是成功 八

澶渊之盟 最终以宋纳辽岁币30万告成,两国以和平协议的方式结束战争,长达120年的和平局面由此开始。当时的三十万岁币确定以后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在两国边境雄州和霸州开榷场做贸易,通过这个贸易三十万岁币有60%是回流的,也就是说18万是回来的,也就是其实每年给辽12万岁币。宋真宗时代每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一个亿,这就好比月入一万的人花十块钱买了个保险,买了这个保险一切太平,我想很多人是愿意的。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签订后,边境的农民不必再为他们的丰收而感到恐慌,这突如其来的和平对饱受边患的宋朝来说无疑是奢侈的,连寇准都掩饰不住自己的成就感。

把国家带出了战争的阴霾,带向了和平寇准的这种澶渊定策之功也是被后来的政治上的晚辈 像范仲淹 王安石这些人赞颂的。王安石就写下过一首诗:“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他承认寇准的定策之功。

寇准

澶渊之盟后寇准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本来不应当由宰相插手的御史的任用寇准都要亲自指定。更致命的是寇准坚持自己的偏见,排斥南方人把一大批出身南方的官员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其中就包括当年建议宋真宗南逃的大臣 王钦若。寇准和王钦若之间的矛盾应该就是在 契丹人打来了,在一片慌乱之中有人给真宗出主意南逃。王钦若是江西新喻人,他主张真宗往南去,去南京 去金陵。寇准问真宗谁给出的这样的主意,出这个主意的人应当杀头。

北极天皇

王钦若这个差点成为寇准刀下鬼的人没有忘记旧仇,他在等待着反扑寇准的时机,恰在这时朝廷委任王钦若编修祭祀礼仪用书。宋真宗亲自下令提高北极天皇的座次,将他调到第一位来祭祀。北极天皇是代表皇帝的神仙像,宋真宗此举很显然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地位。从这个微小的举动中王钦若捕捉到了皇帝内心深处隐隐的失落(题外话:国人的诟病,天天不是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天天在琢磨他的上级怎么想,这怎么能把事情做好)。王钦若知道宋真宗的挫败感来自于朝野间关于 澶渊之盟的非议。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 宋真宗跟对方结盟了,虽然这个决策今天来看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的观念,宋真宗轻易地去和戎,没有去完成父亲的遗愿,宋真宗的父亲跟辽打了两次,最后死都死在这个箭伤上面。可以说这是宋真宗的敌国,但是真宗却和他称兄道弟,承认辽国的人也是皇帝,等于承认天上有两个太阳是合理的。

宋真宗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非议澶渊之盟的声音渐起,澶渊之盟曾被宋真宗视为自己的丰功伟绩,但如今它变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隐痛,王钦若终于读懂了宋真宗的心思,他决定向寇准发出有力的反击。有一天王钦若就去跟真宗讲,陛下这么欣赏寇准就是因为他的澶渊之功吧,王钦若说那并不值得骄傲,那只不过是城下之盟,春秋时候的小国都不屑为之,何况我大宋呢,真宗当时就被问傻了。

王钦若知道自己的话奏了效,他决定趁热打铁把矛头指向寇准。他对真宗说,陛下你知道赌博的人吧,赌徒在最后眼睛赌红的时候他会孤注一掷,澶渊之盟就是寇准拿你做赌徒的孤注,跟敌人订立城下之盟你还觉得他有这么大的功劳。宋真宗听完后愀然不乐,回想起当年被寇准逼迫着渡过黄河亲征澶州,宋真宗心有余悸,那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噩梦。如今看来那个噩梦的制造者不是辽军,而是寇准。宋真宗态度的微妙变化寇准毫不知情。澶渊之盟后仅仅两年一纸圣旨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负宰相王旦接替了他的位置,将寇准驱赶出中央朝廷依然无法平息澶渊之盟带给宋真宗的屈辱感。为了洗刷这个耻辱,王钦若提议宋真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帝王到泰山上祭天,此为封,再到山脚下祭地,此为禅。据记载秦朝以前曾有72位帝王在泰山祭拜天地,到了唐宋时代泰山封禅已然成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王钦若的启发下,宋真宗意识到只有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是受上天眷顾的真命天子才能顺利推行封禅泰山的计划。

公元1008年的正月初三,真宗忽然就把他的宰相 大臣召集来了跟他们说寡人在几天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我的寝宫虽然蜡烛都熄灭了,但我睁开眼时却亮如白昼,眼前还有一名神仙,这名神仙头戴金冠,身穿将袍,神仙说一个月后会有天书降下。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个梦,没想到今天早晨在左承天门真的降下了天书。这就是个骗局,极不靠谱的骗局,但是没人反对,大家都心知肚明真宗想干什么。

为了配合皇帝的造神计划,在一片昂扬的气氛中大臣们纷纷跪倒,山呼万岁,一番庆祝之后,大臣们跟随在皇帝的身后步行到承天门请下了这部天书。摆明这就是造假,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接受它了,有了这个天书真宗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落下帷幕,这场疯狂的造神运动非但没有结束相反是愈演愈烈,歌功颂德的颂表和虚假的祥瑞之兆层出不穷,整个朝廷都在配合宋真宗的妄想运转,宋真宗得到了人生的最大满足,澶渊之盟带给他的伤痛被渐渐抚平,宋真宗上了瘾一般欲罢不能。

此时的寇准正在大名任知府,“魂梦不知关塞外,有时犹得到金銮”,寇准的诗流露了他真实的内心,他无比焦虑,他没有一天不再期盼着重回大宋的政治中心。机会就在寇准最伤心失望的日子里突然降临了。公元1014年宰相王旦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病危之际,他苦口婆心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作为宰相的接任者。天书封禅的开端是什么,就是造假,皇帝造了假,宰相跟着造了假,接下来各级地方官都要跟着造假,拜假神、说假话,报告假的好消息,一系列造假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搞下去了,大家都习惯了做假事、说假话,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极大的。王旦做宰相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真宗的天书崇拜运动,王旦从一开始内心就是有看法的,真宗搞完封禅没有停止造假,而且越搞越厉害。这个时候王旦想到的对造假运动能够踩一脚刹车的人就是寇准。

公元1014年,得到宰相王丹的力举寇准重回中央朝廷,他被任命为枢密使。然而很快寇准的性格劣势再度暴露出来。寇准是宰相,丁谓是他的负宰相他们在一起吃饭,寇准不小心把羹洒在了胡子上,丁谓就帮他擦胡子,结果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说你是参知政事,怎么能为长官擦胡子呢。这一下丁谓就羞愧难当。根据史书记载和很多人的猜测,这件事发生之后丁谓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掉寇准。

公元1019年宋真宗病重,刘皇后代行皇帝职权,丁谓得到重用。围绕着皇权的归属,大宋王朝的政治局势骤然间紧张起来。寇准最后回到中央朝廷是有一个使命的,就是辅佐小皇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能顺利登基,因为当时的真宗皇帝已经没有办法处理各种事务了,当时的刘皇后势力已经非常庞大了,再加上丁谓这些人和刘皇后结盟控制中央政权。为了防止权利落入刘皇后手里,寇准制定了一个计划,通过政变让皇太子提早登基。但是寇准的性格非常粗率,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行事缜密,寇准却在一次喝醉酒后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

寇准饮酒忘情,不慎失言泄露了天机,事态就这样在瞬息之间反转了。丁谓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进见刘皇后,抢在寇准之前发动了政变,利用当时意志已经模糊的宋真宗下了一道圣旨把寇准排挤出中央朝廷。寇准被贬到了偏远的雷州。在和丁谓的这场恶斗中,寇准一落千丈,直至人生的谷底。被贬到雷州的第二年他患上了重病。寇准忽然起了一个念头,让家人去千里之外的洛阳取一样东西,很普通的一样东西,就是一条腰带,这条腰带又是不寻常的一条腰带,这是太宗皇帝赐给寇准的。从洛阳千里迢迢取回要带的这一天,寇准沐浴更衣,系上腰带颤颤巍巍的向北方行跪拜之礼,然后他艰难地爬回床上,安安静静的躺好闭上了眼睛,寇准大起大落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城墙阅兵

寇准死后稳定繁荣之景依然延续,然而如同一把双刃剑,澶渊之盟带来和平的同时它的副作用同样显而易见。通过澶渊之盟宋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并不是这样的,宋国知道辽国厉害,宋国养兵还是很多,但是军事精神不健康,缺乏训练武备更加松弛,当时真正能打仗的兵就在陕西、山西那一带,中原兵很多但是疏于训练。这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将议和视为医治边患的良药,大宋统治者坚信退让求和能换来更为长久的温饱和安全。帝国越是繁华富庶,宋代的帝王就越怕战争。120年之后武备废弛的严重后果暴露无遗。公元1126年金人南侵,兵临汴梁城下,宋微宗望风而逃,宋钦宗上台立刻与金议和求得苟安,宋钦宗的慷慨并没有能阻止金兵南下,转眼之间国破家亡。侥幸逃脱的亲王赵构即位后对付金国的法宝还是议和,终于公元1141年,在秦桧等人的力促下赵构如愿以偿和金国达成 “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划定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纳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乍看之下 绍兴和议是澶渊之盟的翻版,事实上这两次和议的意义迥然不同。绍兴和议和澶渊之盟是绝对不能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有质的差别,澶渊之盟宋辽之间是平等的兄弟之国 但是南宋和金却是君臣关系。澶渊之盟寇准以战促和,而绍兴和议赵构只求和而不敢打,澶渊模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只有保持强大的武力,和平才有保证。南宋过于迷信议和的效力,却忘记了它的前提。武备松弛还自毁长城杀害了岳飞父子,最终一败涂地。绍兴和议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关中马场,也使岳家军的一万骑兵成为了绝唱,这个王朝只能靠步兵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对阵,直到彻底覆灭(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