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善假于物”并不单纯,“学习”始于物尽其用

学习,是一生之事——很多现代人都在津津有味地这样强调着,就连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毫不例外。学习,难道真的会因为形式上的停止而真正停止吗?

其实,在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间,我们都在悄无声息地学习着,我们都在自然而然地学习着。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有学习,而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在学习,或者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自动学习的本能。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在无意之间所学到的东西往往是形形色色的罢了。

试观《大学》的开篇之言,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类似的现象:所谓的至善,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不得不说,从终点到起点的转化,不仅是最自然的,而且是最正常的。

显然,在学习和衰老之间,的确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并不是一件需要我们“刻意坚持”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我们“刻意谨慎”的事情。为什么说刻意谨慎呢?答:一旦学坏了,后果很严重。

有学者认为,在荀子对待学习的观点中,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思不如学。乍一看,的确有点不近人情。关于只学不思,孔子早已为我们分析了罔的概念。作为要求最高的劝学主体,荀子为什么并不看好思考呢?

其实,这是对荀子思想的一种误解。荀子认为,一切思考应当源于学习。换言之,即在学习之后进行思考,才是一种正常的逻辑。

众所周知,学习的意义在于吸取别人通过实践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面对同一种事物的主体,既可以是尚未接受教育的人,也可以是长期进行研究的人。显而易见,我们总是会用“不切实际”去形容所谓的空想,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所谓的空想,恰恰是指不以现有的优质经验为基本参考的一切“冥思苦想”。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抛开既定结论,勇于独自探索”也未必会是一件坏事。虽然这种说法符合充满热情的求知精神,但如果这种精神缺乏客观的积极导向,难免要走很多条崎岖不平或者危机四伏的弯路。且不说最终很可能会一无所获,即使探索的结果比较可观,倘若仍然不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就将意味着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空劬劳而无意义的。

显而易见,“独来独往”只能成就伟大的思想,而成就不了伟大的实践。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为只思不学

分析出了殆的概念。也正为如此,荀子才发表了“终日想不如一时学”的独到观点,旨在引出关乎学习成绩的前提条件——学会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

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呢?荀子为我们精心列举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胳膊短的人站在高处,挥手总是比较招眼;嗓门小的人站在风中,喊声总是比较明显;脚力弱的人站在车里,足迹总是比较长远;水性差的人站在船头,旅程总是比较安全。

一目了然,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的人,才更容易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所谓的一臂之力,其实就是送给我们一份足以“充饥解渴”的外力。而代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些“外力”可不一定都是有形的。对于无形的外力,我们同样不能小觑。

毋庸置疑,“机会”就成了一种最典型的无形外力。因此,孟子将“乘机”研究成了一门学问,旨在帮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物尽其用。故而,对于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唯有真正地做到物尽其用,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