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PO數量暴跌,未來的公司還有必要IPO嗎?

_她夏了夏天丶


全球IPO總量處於下跌通道,唯獨港股和A股IPO 依然活躍,港股IPO也是以內地公司為主,曾經有一年一段時間IPO太多了,交易所的鑼不夠用。

美國是最開放的資本市場,不僅僅對全球投資者開放,也對全球公司開放上市,並不斷降低上市門檻,吸引更多公司上市,可結果並不理想,美國IPO並不是很多,經常性不如A股IPO多融資數量大。

問題出在哪兒,美國是IPO容易,可是維持上市地位很難,成本也很高。美國有一部令上市公司聞風喪膽的薩班斯法案,有無處不在的集體訴訟機制,有強大的做空機構,這對於中概股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最近瑞幸咖啡率先被渾水發佈做空報告,職責財務數據造假,接著瑞幸咖啡自爆交易數據有問題,4月2日,瑞幸咖啡在公告中承認,公司在對2019財年的財務報表的內部審計中發現,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時任瑞幸首席運營官(COO)劉劍和他手下的幾名員工一直存在虛構成交數據等“不當行為”,虛報額達人民幣22億元。這對於已經被美國律所發起集體訴訟的瑞幸咖啡來說,賠錢已經是板上釘釘,關鍵就在於賠多少錢的問題。

不僅僅瑞幸咖啡造假案發,其他中概股也被一些做空機構盯上,美國證交會還專門發出警告,新興國家IPO信息披露存在問題。

美國盯上中概股,一些中概股已經準備從美國市場私有化,私有化以後大概率就是迴歸A股上市,中概股遠赴美國上市大概率會有所忌憚。

很多IPO更願意在A股上市,在於A股監管要比美國寬鬆得多,做空機構敢於發佈做空報告,質疑財務造假,等待的可能就是會有損害商譽罪名來臨,就會被某些機關調查。

A股對財務造假給予更多寬容度,處罰也更輕,即使新政券法已經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可是與薩班斯法案相比,依然有不小的距離,尤其是集體訴訟機制的建立,上需要很多的努力,國內獨有的法律氛圍,投資者維權依然步履維艱。


杜坤維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全球金融市場發生了一個值得一提的明顯變化,那就是:IPO上市的公司數量,明顯減少了。

根據Dealogic的統計顯示,截至12月29日,全球股票交易所在2019年共完成了1,237樁IPO,比2018年少了20%。這些IPO一共募集了1,888億美元,比2018年少了10%。

公眾和市場對IPO熱情不高,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中美之間發生的貿易糾紛,導致很多中資企業不再謀求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英國在脫歐談判進程中的種種不確定因素,導致歐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倫敦證券交易所上IPO的公司數量大幅度降低。幾家高調的科技獨角獸,在IPO後股價大跌(比如優步在IPO後股價下跌30%),讓很多投資者在購買IPO前三思而後行。所有這些原因疊加起來,導致2019年成為全球IPO的一個”淡季“。

IPO數量和規模下降,主要發生在歐美的股票市場。而其中的美國股市,更不是第一天發生這種情況。事實上,選擇通過IPO上市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少,這個趨勢在美國已經持續了20多年。

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上,擁有的上市公司數量巔峰,需要追溯到20多年前的1996年。當時,在全美國,大約有8,000多家上市公司。而截至2019年10月,美國的上市公司數量,為4,400家左右,僅為巔峰時期的一半左右。

為什麼在過去的20多年間,美國的上市公司幾乎少了一半?大致來說,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有一些新經濟公司,對於資金的需求,不像之前的”舊經濟“公司那麼旺盛。

舉例來說,2016年,亞馬遜基於190億美元的投資額,獲得了1360億美元的銷售額。也就是說每一塊錢的投資,帶來差不多7塊1毛錢的銷售額。而同期沃爾瑪的投資額和銷售額,分別為1350億和4860億美元,也就是每一塊錢投資,產生3塊6的銷售,差不多僅為亞馬遜的一半。

亞馬遜和沃爾瑪,一個代表新零售,另一個代表傳統零售,而他們對資金的使用效率,對比差別非常明顯。代表新經濟的亞馬遜,對於資金的渴求,並不像沃爾瑪這樣的傳統經濟公司那麼強烈,因此也解釋了為什麼類似公司奔赴IPO的需求並沒有那麼迫切。

第二,私募股權一級市場,向未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途徑和股票的流動性。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英美各國的股票二級市場,受到了重大打擊。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蓬勃發展的私募股權一級市場。從2008年金融危機算起,全世界的大學基金會、養老基金和主權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大約往一級市場裡投了差不多2萬億美元。越來越多的公司,在一級市場就能夠獲得公司發展需要的資金,因此推遲了他們的上市時間表。

舉例來說,在2000年以前,美國上市公司的中位數年齡,大約在8歲。也就是說,IPO新上市的公司,平均創立了8年左右。而在2000年以後,IPO上市公司的中位數年齡,上升到了11歲左右。並不是這些公司沒有募資需求,而是他們在一級市場上募得了需要的資金,因此在公司規模更大以後再選擇上市。

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一級市場上的流通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二級市場相比於一級市場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其流動性。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包括散戶,基金,保險公司,養老金,大學基金會,主權基金等各種類型的投資者。由於證交所的披露要求,公司的財務信息透明度更高,因此要想賣掉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二級市場遠比一級市場方便有效的多。這也是很多公司選擇IPO上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最近幾年,一級市場的流動性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舉例來說,愛彼迎在2016年第三季度完成一輪融資,公司估值300億美元,融資額8.5億美元。而當時公司的員工,賣出了價值2億美元的股份。如此規模的融資活動,全部在一級市場完成,因此延緩了像愛彼迎這樣的公司的IPO的緊迫性。

第三,公司上市的合規成本更高。

2002年,作為對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的財務造假醜聞的應對,美國國會通過Sarbanes–Oxley法案。為了防止類似於安然事件的重演,Sarbanes–Oxley法案對於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披露要求有了新的更加嚴格的規定,明確要求上市公司CEO和CFO對於公司的財務報告負全部責任,確保財報不含有任何不實或者誤導信息。這一法案的通過,提高了公司上市的合規要求,間接增加了公司的上市成本。對於一些公司來說,除非萬不得已要去二級市場IPO,否則他們寧願在一級市場完成融資需求。

上面這些原因,解釋了過去20多年,美國股市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少的變化。那麼,這些變化意味著什麼呢?大致來說,主要有以下影響。

第一、平均來說每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規模,變得更大了。

之前提到,選擇IPO上市的公司的平均年齡,從8歲增加到了11歲。因此到最後實現IPO上市的公司,平均來講是那些年齡和規模更大的公司。

舉例來說,1997年,成立3年的亞馬遜上市,IPO市值為6.2億美元左右。2004年,成立6年的谷歌上市,IPO市值為287億美元左右。而2012年,成立8年的臉書上市,IPO市值為1100億美元左右。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清晰的規律:上市公司的年齡越長,上市後的市值規模就越大。2017年,美國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大約為73億美元左右,是20年前(1996,16億美元)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的4倍多。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公司在等待了更長時間後再選擇上市。

一般來說,市值規模越大,可以投資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範圍就越廣,因此公司也就被研究的越透,股價的有效程度越高。因此上市公司的平均規模更大,提高了市場的有效程度,使得戰勝市場變得愈加困難。

第二、想要戰勝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得不擴大投資範圍,從上市公司擴展到非上市公司。

像富達、T.Row Price、惠靈頓等本來主要專注於二級市場的大型基金公司,都發起了能夠投資一級市場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其原因就在於二級市場競爭激烈,機會有限,因此需要擴展到一級市場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提高基金的投資回報。

當然,這樣的趨勢也導致一級市場投資資金充沛,推高了未上市公司在一級市場上的估值。如果一級市場上的估值脫離了理性程度,那麼這種變化也會增加這些公司在未來IPO時,股價破發的風險。2019年Wework決定放棄本來的IPO計劃,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一級市場上估值太高,導致公司如果在二級市場上發行股票,其股價很可能被腰斬,迫使公司管理層不得不放棄原定的IPO計劃。那些在一級市場上購買了Wework股票的投資者,只有很少數能從中獲利。

縱觀美國股市過去20年, IPO上市融資對公司的吸引力不足,成本增加,因此導致在證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數量,不斷下降。這樣的變化,導致上市公司的平均規模更大,年齡更長,市場也更加有效。同時,有更多的投資者被倒逼去一級市場投資,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從而推高了一級市場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這些變化對於美國股市造成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為了幫助大家回答各種理財問題,我推出了新課:學了就能用的小白理財課。這門課適合年輕的上班族和對金融一知半解的投資小白。課程的涵蓋內容包括:銀行理財、保險、股票、基金、房產等和我們平時息息相關的各種理財工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Michael Mauboussin, Dan Callahan, Darius Majd,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universe of stocks, March 2017

Richard Henderson, Global drop in IPOs stirs fears for shrinking public markets, Dec 29, 2019


伍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