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庭资产320万元,住房占7成,隐忧需消除

居民家庭资产320万元,住房占7成,隐忧需消除

近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撰文称,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北京位居第一位;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拥有率达到96%;金融资产占比较低,仅为20.4%,居民家庭更偏好无风险金融资产。

应当说,央行的这项调查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是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基本情况和现状的。同时,透过这份报告,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资产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居民拥有的社会财富也在逐步增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居民拥有的财富还会持续增多,改革开放成果还会在居民家庭资产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展示。

事实也是,从这些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追求的目标不断变化和提升中也不难发现,发展的成果确实在居民身上得到了较好体现,在居民拥有的家庭财富中得到有效展示。不仅如此,财富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品质不断增强。单纯的现金财富已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财产,转变成居民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特别是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健身、养老等在居民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增多,更让居民的家庭财富朝着享受、愉悦、幸福的方面转变,而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挣钱、存钱,而不知道享受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居民家庭财富不断增多、生活质量和品味不断提升、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的同时,居民家庭资产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比重过高、住房拥有率比重过大、家庭负债增多、地区间差距过大等,也是需要改善和优化的。

固定资产比重过高,无疑对消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居民家庭资产增长较快,与房价的过快上涨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剔除房价上涨因素,居民的家庭资产可能只有现在的7成左右。因为,在居民家庭资产中,住房占据了7成。也就是说,约有220万左右是住房资产。而住房资产与十多年前相比,少则在房价推动下涨了3、4倍,多则涨了5、6倍,甚至更多。即使按中位数4到5倍来算,居民的住房资产应当在5、60万左右,加上经济增长因素,房产实际价值应当在100万左右,家庭总资产220万元左右。所以,在分析居民家庭资产状况时,必须充分考虑房价上涨因素。即使如此,我们认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增长也是比较快的,是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看到,固定资产比重过高,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挤压是比较明显的,对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而住房拥有比重过大,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对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要知道,发达国家居民的自有住房率大多在60%左右,远低于我国的96%。如果能够降低20个百分点,所能释放的消费效应也是相当大的。这其中,不排除多套房带来的重复计算。即便剔除重复计算的因素,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也不会低于85%,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必须通过转变居民的住房理念,强化居民的租房意识,提高租房比重。一方面,资产更多元化、尤其是证券化后,可以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累轻房价上涨的动力,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家庭负债增多,无疑也是目前居民家庭资产状况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按照调查,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率只有9%略多,负债率并不高。但是,这一比率显然是无法反映居民家庭负债的矛盾的。因为,多房产的家庭,大多是负债率极低的家庭,且资产覆盖债务的效率很高、能力很强,没有任何风险。真正的负债,来自于普通居民。他们的资产负债率,才是风险的主要隐藏点。一旦房价出现大跌,多数有房贷的居民都无力承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房价不能大跌的主要原因。同时,90后等负债比重偏高、负债率很大、超前消费严重,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当然,地区间差距过大,北京、上涨、发达地区的资产远高于西部和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最高比率超过7倍,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纵然这种差距有房价相差较大、资产总量实际没有这么大的差距。但财富分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也是不可忽视的矛盾。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也是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