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小姐姐在白河乐不思蜀?

山歌雅风蕴硒翠 绿春紫燕舞白河

四月

位于白河之源的白石河畔

茶垄青翠、河柳轻抚、紫燕呢喃

一片春光灿烂的大好风景

没错!

继桥儿沟、陈家大院之后

今天“云约白河 • 最美水色”网络旅游推介活动

前期工作组又来到了

白河县宋家镇歌风春燕千亩茶园

这里的好水、好茶、好风光

我们怎么能放过!

据前方主持人小姐姐反馈

走进歌风春燕千亩茶园

第一感受就是

呼吸的空气清新悠远、馥郁芬芳

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

层峦叠翠的茶园以及茶垄间星罗棋布的采茶人

画面虽然不恢弘华丽

但贵在自然质朴、亲切祥和……

内心也跟着变得宁静

……

除了感受茶园自然风光

亲手采茶、尝试制茶、品味新茶

学唱最地道的白河茶歌

小姐姐们与茶农们打成一片

已经乐不思蜀啦

先不剧透了喔

“云约白河 •最美水色”网络直播

不见不散!

走进歌风春燕千亩茶园

歌风春燕千亩茶园位于白河县宋家镇,属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控制区。

这里冬天无寒,夏天酷暑,气候温润,山水相依,海拔最低处仅170米,最高峰却达到1901米。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在此交汇,不同的山脉走向,不同的地质构造,使得这里的土地与植被更为神秘。

这里曾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明清时期,白河县歌风茶叶曾是贡茶中的佳品。因“香高、味浓、耐泡、型美、保健”五大特色,引各层人士竟相品茗。

曾有“眼想香芽鼻想香,歌风春燕润心莲”,“神农尝百草,应未尝春燕。焉识黄翎贡,来飞白鹤泉”之佳句。

歌风,现白河县宋家镇双喜村曾用地名,上溯到明朝原名“过风”。因地处陕鄂交界交通要地,峡谷纵深,形如风箱,风过无遮无挡,故名。

相传彼时,有宋氏乡绅,为当地名门望族,一日门前路过一名乞丐,自称从湖北来,上门讨水解渴,宋先生端上茶水并给了两个蒸熟的洋芋,嘱咐吃完再走,不够还有。乞丐见宋先生宅心仁厚,心生感激。便询问此处风物,宋先生到也不嫌弃,便告诉他此地为过风楼,乃兴安州管辖…

乞丐细听后答到,我一路观看山形地貌和民风习俗,发现此处适宜农宜居,村民朴实勤劳,却一穷二白,富足无几,勉强度日,因此处地名不好,财富和时运均如风而过,存之不久矣,可将“过风”改为“歌风”(白河方言“过”“歌”同音)。乡绅听后,尚觉有理。便逐级上报州府,不久便正式更名为“歌风”。说来也奇,更名后,白石河之源的乡民依旧如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日渐富足,衣食无忧。

传说总归是美好的愿望表达,其实是生活在这里的原乡民身上与生俱来的勤劳、勇敢品质,以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敢于改造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结果。

至现代,歌风一名地地道道农民黄从高,立足歌风优良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口碑,担当起歌风茶叶的传承,秉承该县“三苦”精神,勤勉务实,默默种植经营茶园20余年,创立自主茶叶品牌命名“歌风春燕”,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茶业作坊打造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工贸企业,现已达到年产茶叶10吨,产值6000万元的规模。

优秀的企业总是具有社会责任担当,靠着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企业,没有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贫困村民,他们通过600亩有机茶园改造提升、上马年产20吨红茶加工生产线等项目,以产业带动附近村民就近务工挣钱、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

建设期带动10户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700元,建成后带动11户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企业先后荣获陕西省2016年“十佳茶企”、安康市人民政府“歌风茶叶现代农业园区”、2018年安康市助力扶贫攻坚优秀企业。个人获得2018年“陕西省诚信示范建设”年度人物。

高山好水出好茶 生态立企质更佳

峻秀叠翠的秦楚边城 清澈甘甜的白河源水

一杯歌风春燕富硒茶

品出人生意境和静谧幽香

云约白河

不见不散哦

下为广告

身边的“市井烟火”:火锅

嗨!安康人!期待你的作品……

@安康人:5000万元即将分批空降,准备秒抢!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中配图、文字等均来源于网络,并已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删除。如未告知,视为版权所有人同意我方使用。

综合:微白河、大秦网讯

编辑:李阳

责编:海涛

审核:马莉

©安康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