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威震匈奴,為何漢三代帝王皆不封李廣為侯?

蔣光登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難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重要的軍功,而沒有重要的軍功是因為生不逢時。

李廣在年輕時為何沒有軍功?生不逢時

漢朝自立國以來,他們最強大的敵人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漢朝初期,大漢還處於窮困潦倒、百廢待新的階段。面對匈奴不斷南下來“打穀草”,心高氣盛的漢高祖劉邦,最開始採取的是以蠻制蠻的策略,想以武力解決邊疆問題。但是,在經過“白登之圍”後,僥倖逃脫的漢高祖意識到敵強我弱,不宜力拼,於是馬上調整戰略,採取了懷柔之術。其實就是通過送公主和親和財物利誘,滿足了匈奴的欲壑,實現了和平共處的安寧。

(圖 | 冒頓單于)

劉邦死後,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初期,都是採取的這一套,花錢買和平的政策。即便是面對冒頓單于公然向呂后求婚,這種奇恥大辱,漢朝都是本著以和為貴隱忍額下來。對匈奴的隱忍政策,也就意味著沒有打仗可打。

李廣出身名門,他十多歲就開始闖江湖,那時正值漢文帝在位時期,匈奴在漢朝叛徒中行說的唆使下,對漢邊境進行了瘋狂大騷擾。漢文帝只得徵兵守邊疆,以阻止和抵擋匈奴大軍的入侵。當時,李廣選擇了從軍,因為他射術高明,在邊疆射殺入犯的匈奴士兵最多,所以名聲大震,被漢文帝垂青。他先是被封為郎中,秩六百石,不久又被封為騎常侍,秩八百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被封為騎郎將,秩千石。平定七國叛亂中,李廣再立戰功,被封為驍騎都尉,秩兩千石。那時候,李廣還不滿三十歲,食邑已達到了漢朝官職中的最高級別了,可謂人中龍鳳。

但是,跟匈奴的這些戰鬥,比起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征伐都是小打小鬧,戰功還不足以讓李廣封侯。七國之亂真正出彩的是周亞夫等人,李廣不是主角。

李廣身體狀態最好的年齡處於“文景之治”的年代,漢文帝和漢景帝都主張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進行懷柔戰術,這使得飛將軍李廣空有一身武藝和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光陰如白駒過隙,到了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用兵時,李廣已過了知天命之年。

漢武帝時,“老當益壯”的李廣也沒能建立功勳

就在李廣以為自己就將這樣在邊疆和匈奴“打打鬧鬧”地遊戲一生時,上天終於降給了他建功的機會。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主戰。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人為了報復當年漢武帝的“馬邑之謀”,南下打穀草,對漢朝上谷郡進行大肆燒殺掠奪,漢武帝決定出兵反擊。於是,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軍從上谷郡出發;任命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率軍從雲中(今山西省西北長城南、河套東北)出發;任命公孫敖為驃騎將軍,從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出發;任命李廣為驍騎將軍,從雁門(今山西省右玉縣南)出發。

李廣自然格外珍惜這難得的一展雄風的機會,決心必將以百倍的努力來回報漢武帝。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這次軍事行動,立下戰功的是愣頭青衛青,敗得最慘的是飛將軍李廣。

李廣從雁門出發戰無不勝,於是,他不顧後面的補給部隊,決定大刀闊斧地向匈奴腹地進攻。也許是憋得太久太想表現自己了,也許是被局部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總之,當匈奴士兵突然從四面八方出現,將李廣大軍圍得水洩不通時,他才清醒過來,明白自己中了匈奴人的“誘敵深入”之計。結果,李廣被生擒。後來,李廣雖然僥倖逃脫,但回去被漢武帝關進大牢,家裡人花錢託關係才得以保住性命。後來朝中缺人,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對河西地區發動攻擊。第一路軍霍去病掛帥,公孫敖為副帥;第二路軍李廣掛帥,張騫(出使西域的那個)為副帥。

先不說霍去病那邊,單說李廣。李廣的先鋒隊和張騫後面的大部隊竟然拉開了百餘里的距離,被匈奴包圍,拼死苦戰犧牲三千多人馬才等來援軍。

而霍去病奇襲祁連山,殺死和俘虜了匈奴士兵共計三萬多人,擒獲了匈奴的單桓王和酋塗王等五個大王,以及他們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計五十九人,擒獲匈奴的相國、將軍、都尉六十三人,戰果之豐令人咂舌。漢武帝封賞了霍去病,對李廣不賞不罰。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了著名的漠北之戰。兩路大軍,霍去病從代郡出發,衛青從定襄出發。李廣主動要求參戰,作為衛青的前將軍。李廣因為不滿衛青用他的好哥們公孫敖做先鋒,又覺得衛青的作戰安排是刁難自己,於是延誤了行軍速度。

結果在衛青的事後追責下,李廣拔劍自刎。可憐一代飛將軍,了卻了一生的悲情。

李廣為何難封?

第一,李廣缺乏政治智慧。在漢景帝平定七國叛亂時,李廣作為周亞夫的部將,立了戰功。原本這是他封侯的最好機會,保家衛國,憑藉戰功封侯理所當然。然而,李廣卻在班師回朝的時候,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封賞。劉武當時也許是出於“感恩”,畢竟自己最後能堅持下來,沒有李廣這樣的人支持和幫助是做不到的。但是,李廣忽視了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一來劉武只是一個諸侯王,他沒有封賞朝廷官員的權力。二是漢武帝和劉武的關係微妙,名義上水乳交融,實際上波濤洶湧,涉及立儲之爭。李廣不懂政治犯了大忌,因此,最後漢武帝“忽略”他的功勞,只賞不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李廣不自謙。《史記》中記載:“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這說明李廣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他認為自己打遍天下無敵手,因此就變得目空一切、目中無人起來。如果說自卑的人很難做到自強,那麼自負的人就不知道自謙。不自謙的人,自然很難討人喜歡。

第三,李廣不懂戰術創新。漢文帝、漢景帝對匈奴採取的是“和親政策”,因此,在以和為貴的時代,漢朝在與匈奴的對抗中主要採取防禦策略。匈奴來進攻,就打擊一下,反擊一下,匈奴走了,就嚴陣以待,等待匈奴下一輪的進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就不一樣了,此時的漢軍採取的是主動出擊的軍事策略,要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戰,與防守反擊的戰術有天壤之別。李廣在防守反擊戰中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陣地進攻戰中卻做得不好。這跟他的作戰思維、策略等都有關。數次出征非但徒勞無功,而且連遭重創,除了他運氣差倒黴外,更多的是他缺乏創新能力,沒有打破思想上的束縛、行動上的籬牆,不懂得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創新、創新、再創新。

第四,李廣無背景。衛青、霍去病的發跡固然靠自己的真實本領,但同時更多的是靠漢武帝的提攜之恩。如果漢武帝不給他們上戰場的機會,如果漢武帝不給他們當主帥的機會,他們能立下如此赫赫戰功,揚名立萬嗎?相比而言,李廣的政治背景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他雖然是名將之後,但在朝中幾乎沒有人能替他說話,更別說助他一臂之力了。

這四點緣由,前三點是李廣個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觀原因,最後一點是客觀原因。


達文有話說


在奧運會上要得塊金牌,需要158個元素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同理封侯也需要多種元素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那麼李廣難封到底缺少什麼?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唐.王維《老將行》

生不逢時

李廣的祖上是秦帝國名將李信。出生在將門世家的李廣,十幾歲就從軍打仗,是一個真正的從士兵打成將領的將軍。

李廣一生從軍四十七年。參加過大小七十多次對匈奴的戰爭。

李廣終生的夙願是,馬革裹屍,戰死疆場,立軍功封侯。李廣在任太谷上守時,天天和匈奴打仗,漢景帝沒辦法,只好把他調走。

生不逢時也,如果這等驍勇善戰的將軍,生在劉邦時代,怎麼也能封個侯。

可惜,漢文帝重文不喜武,李廣為武將。漢景帝愛老不喜少,李廣正置青壯年。武帝愛少不用老,李廣他又是老將軍。三代明主,李廣都不在明主喜愛之列。

漢景帝不愛,漢武帝不痛

李廣在漢景帝時期參加過平吳楚七國叛亂,並立有戰功。但李廣急於封侯,私自接受梁王授予的將軍印。他不知道漢景帝恨他的弟弟梁王。於是,一個大好的封侯機會被他自己弄丟了。

漢景帝時期,漢匈雙方都還在以和親維護和平。可李廣天天和匈奴做戰,這讓漢景帝很不爽,臨死前,還告訴漢武帝不要重用李廣。

漢武帝時期,漠北決戰出征,漢武帝本不想派李廣出征,耐不住李廣再三請纓,漢武帝雖然表面答應了李廣為前將軍,但暗地裡又吩咐衛青臨戰時換將。

所以李廣難封與漢景帝、漢武帝二代君主故意打壓有關。

李廣自身原因

李廣雖然漢景帝不太喜歡他,漢武帝對他也戴了帽,但也還是給過他幾次機會,他勻以戰敗宣告與封侯無緣。

其實,漢景帝、漢武帝都不喜歡李廣,也與他擅斷獨行的性格有關。比如漢景帝時期,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比如天天與匈奴打仗急於求功。

比如,擅自做主追殺三個匈奴的射鵰手,差點遇難,當時不知李廣想過沒有,他一旦遇難,漢軍帳中無帥該有多危險。

所以漢武帝不喜歡李廣,認為他命不好,也就剝奪了李廣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李廣悲憤呀!只好拔劍自刎。連馬革裹屍、戰死疆場的夙願都未能完成。空留下後世“李廣難封”的扼腕嘆息!


吳百蘭


說起李廣我們往往會冠以“飛將軍”之號,稱之為飛將軍李廣。李廣雖然功勞比不上衛青和霍去病,能力也比不上他們,但是李廣的的知名度一點都不比漢代任何一位將軍低。人們說起飛將軍李廣,往往會想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幾個字。“李廣難封”四個字充分概括了李廣悲情的一生。李廣一生幾乎都在戰場上度過,李廣也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華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匈奴人給李廣冠以“飛將軍”之名,提起李廣大名無不膽寒。歷朝歷代政治家和學者對李廣的評價都非常高。唐朝時期,李廣被列入歷史上六十四位戰功卓著的武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唐朝統治者是李廣之後,表彰他的功勞可能有血緣關係之嫌。宋朝皇帝跟他並沒有多少關係,宋人也非常推崇李廣。宋朝時期,李廣位列宋朝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戰功卓著的李廣為什麼一生都沒有完成封侯的夙願呢。

關於李廣為什麼始終不能封侯的原因,不同時代人有不同的解釋。李廣自己認為不能封侯的原因是曾經用欺詐的手段處死了幾百名戰俘。漢文帝認為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我覺得覺得李廣不得封的原因主要是運氣不佳,加上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也沒有獨當一面的進攻能力。

李廣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成名。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漢朝,李廣在抗擊匈奴的時候表現非常出色,李廣也因此升為漢中郎。漢文帝非常欣賞李廣,曾經說李廣如果生活在漢高祖時候一定能封萬戶侯。這句話一方面是肯定李廣的能力,另一方面說明當時李廣想憑藉軍功封侯非常困難。漢文帝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治理國家內政上面,想依靠軍功封侯非常困難。而且漢文帝時期,還是功臣集團壟斷軍功的時代,李廣想在這種情況下封侯自然難上加難。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生不逢時。其實生不逢時就是運氣不佳的一種。

漢景帝時候,因功封侯的機會也不多。可是比起漢文帝一朝來說,漢景帝一朝畢竟發生過一次大規模內亂: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然只歷時三個月,但是這三個月期間卻成就了一批武將,不少武將因此封侯,比如魏其侯竇嬰。李廣其實也跟隨周亞夫參加了這次平叛,而且在平叛過程中立下戰功。且不說他的戰功夠不夠因功封侯。如果李廣能得到漢景帝的信任,李廣封侯的可能性會大增。可是李廣在平叛過程中犯下了一個大錯誤,李廣曾經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這件事惹得漢景帝非常不開心,漢景帝對李廣的看法非常不好。得勝之後,李廣沒有得到任何封賞。我覺得覺得李廣沒有得到封賞事小,上了漢景帝的黑名單事大。李廣錯過漢景帝一朝最佳的封侯機會。此後李廣一直都在各地邊郡擔任太守之職,雖然李廣在邊境立下威名,但是畢竟戰爭的規模都不大。這些規模不大的戰爭為李廣留下了威名,卻沒有帶了多少實際意義,這些小功勞也不足以讓李廣封侯。

漢武帝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武將有了用武之地,許多武將都因為對外戰爭獲得封侯的機會。李廣也沒有上漢武帝的黑名單,李廣封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可是李廣的運氣實在不佳,一次又一次錯過了封侯的機會。公元前133年,李廣也參加了馬邑之謀。馬邑之謀最終無功而返,李廣錯失了一個封侯的機會。公元前129年,李廣有了獨當一面的機會,可是李廣的表現卻非常不佳。李廣不僅全軍覆滅,而且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虜。好在最後李廣從匈奴逃了回來,不過李廣也因此被貶為庶人。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派衛青大規模出擊匈奴。李廣做為將軍也跟隨衛青出征。這次出征,漢軍大獲全勝,許多人也因為軍功封侯。但是就在其他人都有所斬獲的時候,李廣卻無功而返,又一次失去了因功封侯的機會。幾年後李廣和張騫一起出擊匈奴,李廣率領的四千軍隊被匈奴的四萬軍隊包圍。張騫的軍隊沒有按時趕到,導致了李廣軍隊損失慘重。李廣和匈奴張騫雖然最終擊退了匈奴軍隊,但是李廣也幾乎全軍覆滅。李廣最後落了個功過相當,李廣這次封侯的機會等於被張騫活活弄丟了。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對匈作戰。但是漢武帝認為李廣已經年老,不願意讓李廣再一次隨軍出征。李廣不想放棄難得的封侯機會,一再請求出徵。漢武帝抹不開面子答應李廣隨軍出征。但是漢武帝又秘密給了衛青一道詔令,認為李廣這個人的運氣非常差,不能讓他攻打匈奴單于。看來漢武帝也認為李廣的是一個被幸運女神拋棄的將軍。後來,李廣因為此事和衛青鬧得非常不開心。李廣一氣之下,獨自帶軍攻擊匈奴。非常不幸的是,李廣這次迷路了,落在了衛青大軍後面。衛青打敗了匈奴單于回軍之後才遇到了迷路的李廣。這件事情過後,李廣眼看自己封侯無望,李廣徹底心灰意冷,也徹底放下了封侯的願望。李廣一生經過大小戰役七十多次,卻沒有因功封侯。許多李廣的部下,甚至兒子都因功封侯,而李廣依然封侯無望。李廣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最終李廣選擇自殺而死。

李廣一生經歷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由一個年輕的將領熬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可是李廣一直沒有完成自己封侯的願望。漢朝以武立國,漢朝人的尚武精神非常強烈。許多武將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封侯,惠及自己的子孫後代,為自己立廟頌德。封侯對每一位將軍都充滿誘惑,封侯也成為漢朝將軍功成名就的重要標誌。一位將軍即使戰功卓著,名聲非常大,但是沒有侯爵的話,他們的江湖地位會低很多。所以漢朝的武將削尖了腦袋想封侯,李廣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隨著李廣名氣越大,李廣對封侯的渴望性也越大。李廣越是封不了侯,李廣內心越是痛苦。最後李廣看不到封侯的希望,他覺得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他也在世人面前抬不起頭,所以李廣選擇了自殺。

我前面說李廣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命運不好,加上他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李廣的命運確實不好,尤其是他誘殺戰俘之後,似乎就被幸運女神拋棄了。年輕時候的李廣有能力,但是卻沒有展現自己的機會。中年時期的李廣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卻開罪了漢景帝。晚年的李廣有了立下戰功的機會,他卻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歷史上不能封侯的武將非常多,為什麼只有李廣如此讓人感到惋惜呢。一方面和李廣的名氣很大有關係,一方面和《史記》的描述有一定關係,一方面和李廣的英雄悲情有關。從漢朝開始,不少文人武將都覺得李廣應該封侯,覺得漢朝對不起李廣。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小編覺得情況也並非是漢朝對不起李廣。

劉邦在臨死之前和大臣們定了白馬之盟。白馬之盟的內容非常簡單,只有兩句話。第一句是“非劉不王”,第二句是“非功不侯”。漢朝封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沒有足夠的軍功就算是皇親國戚也不能隨便封侯。漢景帝時候,想封王皇后的兄弟為侯,遭到了大臣們一直反對而作罷。漢武帝的權力夠大了吧,他想封李廣利為侯,也不能想封就封,漢武帝也不得不讓李廣利率軍隊去立軍功。通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漢朝封侯擁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不是誰想封就能封,就算是皇帝也不行。李廣始終不能封侯,說明李廣的功勞達不到封侯的標準。他的功勞達不到封侯的標準自然無法封侯。不同的是,李廣的名聲特別大,所以他不封侯會顯得尤為悲情,再加上李廣因此自殺,便顯得更加悲情。

其實我覺得覺得,李廣的盛名和他的功勞其實有點不符合。我先聲明,我沒有任何瞧不上李廣的意思。我們來看一下李廣的功勞和盛名。李廣的盛名來自於他抵抗匈奴入侵時的功勞。我覺得覺得李廣是一個善於防守的將軍,而不是一個善於進攻的統帥。李廣飛將軍的稱號來自於李廣的勇敢和武藝高強,卻不是李廣的統帥才能。李廣的功勞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戰鬥,李廣依靠自己抵抗匈奴入侵逐漸積累了自己的名聲。但是李廣在進攻匈奴的時候,卻很少立下戰功。一次全軍覆沒,李廣自己本人也被俘虜。一次幾乎全軍覆沒。一次迷路根本沒有找到匈奴軍隊。所以小編覺得李廣的長處在於防守和治軍,李廣並不擅長進攻。不擅長進攻的李廣自然難以建立足夠的軍功而封侯。所以李廣難封有時運不濟的因素,也有不少自身因素。

李廣之所以如此悲情除了終身無侯自殺之外,還和李廣的子孫後代的悲情有關係。李廣的長子李當戶和次子李椒都先於李廣而死。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跟著霍去病立下戰功,被封為關內侯,卻因得罪衛青而被霍去病射死。李廣的孫子李陵驍勇善戰,頗有李廣之風,最後被迫投降匈奴,全族被誅滅。李家三代忠心效忠大漢,最後卻沒有得到善終,更增加了李廣的悲情色彩。雖然李廣沒有封侯,李廣比漢朝那些侯爺更受後人的敬仰,在後人心中他已經是“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