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立了温疫学说,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年

在明末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国。

《明史》当中是这样记载的,数省大疫,并且都是烈性传染病,“瘟疫传染,人死八九”。这里“人死八九”的意思,就是十个人因为瘟疫而死的就有八九个。

《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可能因为当时的环境,没有一个确切的记录。

但这些官方记载也足以说明:当时的大瘟疫,情况非常的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已经达到了“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一位化名为“花村看行侍者”的明代遗民他是这场1643年京师大瘟疫的亲历者,在他的回忆录《花村谈往》中,他举了个 例子:

一名官员前一刻还和同僚喝茶打恭时,后一刻就“不起而殒”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骑马聊天,后面的人刚叙话几句问前面那个人,却发现这人已经“殒于马鞍,手犹扬鞭奋起”;

从上述这些就可看出当时的疫情的严重与恐怖,再加上当时的旱灾,蝗灾,当时明朝的,真的是哀鸿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在面对这些时侯,总有一些逆行而上的人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吴又可”。就像我们今天的钟南山院士与那些让人敬重的白衣天使们。

创立了瘟疫学说和提出疠气致病,

电影大明劫中吴又可形象

在电影《大明劫》中我们看到疫情之严重,影片中关于怎样治疗病人,吴又可和他的恩师赵川在内的医生们发生了争执。

吴又可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怪病。

但他师父在内的医生都坚持说是伤寒,因此用伤寒法治疗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表示这里是由他负责。

他一再的说明《伤寒论》是老方子,“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并贬斥吴又可,让吴又可不能再进入军营给士兵治病。

面对着新型病状,旧办法已经无法应对了,即使在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就是赵川自己也染上瘟疫……

古时儒家学说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在影响着中医。人们被“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错误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中医学术的保守思想,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深。这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原因之一。

著名医家王肯堂批评指出:“知尊仲景书,而遗后贤续法者,好古之过也”。

可是,面对传统和权威的墙壁,吴又可并没有退缩。

他提出了“疠气致病”他认为疠气就像是空气中的灰尘,并非没有只是我们看不见,你吸进去感染后,又呼出来别人又吸进去被感染,如此往复。在明朝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些东西,不的不承认他的厉害。

在他之前人们认为所有的病都是因为六淫所致,先给大家说下这个何为六淫,它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而吴又可不仅提出了“疫疠之气之说”,还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并与伤寒病加以区分。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而这些,已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也是他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在吴又可的潜心钻研之下,写出了《瘟疫论》在此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

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我看来不管是中医还是其他的东西,我们不能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好,但是还要考虑当时的环境和现在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因为不管是环境还是动物,病毒,还是我们自身都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