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情结"的衍生,是骨子里的自惭,还是后天伊始?

稍微做一下想象:当下你正面临着一场严肃而刺激的夺冠大赛,你的实力和对手是相持不下的,在你准备向前再走一步时,突然的某一瞬间,心中闪过一个微弱的念头:

我觉得我做不到,别人都比我强,我不敢。这就是所谓的自卑感。无端而出,却可以瞬间占山为王。

自卑像一种精神瘟疫,一旦"染病",便会长久的僵持在人的内心深处。而如今的大多数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被自卑所压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卑的孩子在面对一些新事物、新挑战时,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我不如他,我比不上他们",从而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时常回响着许多声音:"你真没用,你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会喜欢你",既而将内心与外界的嘲视一并放大。

这是榆中县文成小学对一位自卑孩子的案例分析。小强(化名)是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他经常因为自己心中扎根的自卑情结而不敢参与一些竞争性质的比赛与活动。他对自己没有太多自信,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想当然的给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即便比赛的项目是自己较为擅长的一项,他也会油然而生出无厘头的谦卑和畏缩的情绪。

通过对其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教师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老师发现,小强自卑的"原谋"是家庭境况的窘迫。他的原生家庭十分悲惨,父亲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妈妈则双目失明,全家人的开支消费全依靠年事已高的爷爷做一些闲杂工以及患有糖尿病的奶奶来维持。卑微的出身已让自卑情结成了小强心里不能消磨而去的诟病。外加爷爷奶奶老一辈对教育的"望子成龙式"施压,更让一个本应享受童年乐趣的小男孩拥有了超越年龄的沉默寡言和孤独。

由于寡言少语、羞口羞脚的性格,自然成了老师容易忽视的阴影区域,孩子的自卑又层层叠加,无尽循环。不过后续通过老师与同学对小强的帮助和引导,他逐渐的打开了心扉,努力的清除着眼下的阴霾。

通过上述案例,大抵可以得知的是:孩子自卑的原因并非拘泥于一种。那么,孩子自卑感的来源能具体到哪几个方面?自卑情结又具体如何解释?

在心理学的概念中,自卑情结即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重要概念,表示当一个个体在面对一个他认为无能为力的难题时,他会决绝的断定,自己必定是没有办法"解决掉它"。而自卑情结的表现则是我们熟知的:愤怒、道歉及眼泪等。自卑感与优越感会同时出现在本体身上,那么这几种表现就是自卑感造成紧张的同时而引起的焦虑补偿。

一、原生性、深邃性

即原生家庭伊始给孩子带来的自卑感,并且,这种自卑心理会很难完全的摆脱。恰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主人公小强,家庭经济的低迷、家庭教育的缺失,足以让一个十岁男童"心处困境"。再举一个更有信服力的例子: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一直到成年都在为自己儿时是孤儿、流落街头而深感自卑。而伟大的法国第一帝王拿破仑,即使功成名就,即便受万众瞩目,也一直曾因自己矮小不出众的身材以及家境的贫寒而自惭。事实证明,无论你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多么辉煌的成就,隐藏在心中的不为人知的阴霾就是几乎永远无法摆脱的自卑感——骨子里的垂首。

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自卑虽然是一种自我评价,是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但是看似置身事外的父母实际上则成了孩子自卑的助力军。这几类父母是孩子自卑形成的"功臣"。有些父母总喜欢当着孩子的面,拿别家孩子与自家孩子相比,而最终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贬多扬少,如果当下还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那么家长就真的"不懂事"了!

其次便是那些给予孩子过度保护的家长,从而培养出一批令社会鄙夷的"妈宝男"。乖巧这个词在这里已不局限于"听妈妈的话"了,事情的严重性已经上升到了对孩子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影响。"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不让孩子遭受一丁点苦头,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导致最后孩子成了一个"废人",只会像雏鸟一般张嘴讨饭吃,而永远不愿自己伸开快要结痂的翅膀,勇敢的在外界闯荡尝试一番。毕竟他们心中已经被糊涂的家长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一事不会,事事无能,最终一无所成

二、后天的促使,环境的缔造

往往后天产生的自卑情结引以生存的基础便是先天的缺陷,先天性自卑可以隐匿到很深的层次,而那些表现在脸上的自卑则无法掩饰。

一些孩子确实有着活泼开朗的性格或者调皮撒欢的个性,但是当身处"绝境"时,却表现得手足无措,茫然而无助。譬如课堂上被叫住回答问题,要么磕磕巴巴的不知所云,要么吃闭门羹似的惜字如金,脸红到了耳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在接触一件新事物时的窘迫与畏头畏脑,虽不能一棍棒子打死这类孩子一定深感自卑,但是必定对自己的某个方面不是很满意,换言之,即不是很自信。一项社工调查报告展示,一个名为小辉的六年级学生因为周遭同学对其肥胖外表的嘲笑,以及老师因其成绩不理想而冷漠相对,慢慢的产生了苦闷、自卑的心理,对自己失去了原有的信心。环境的使然,即使小辉生而自信,这种优势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增生一种甩脱不开的自卑。

从此,小辉的性格趋于内向与孤僻,如果没有较好的思想引导,事情将会朝着无法言喻的方向发展而去。

结语

至此,给家长几点忠告:(一)若物质上给不了孩子完全的自信,那就不要再让精神建设缺砖少瓦。(二)正面肯定、积极鼓励,"对比激将法"终将会完败。(三)多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不要让他人的闲嘴拉低孩子的自信值。

良好、充分的家教不会让"自卑"趁虚而入,明智、悉心的引导,不会让孩子为此担忧烦恼,虽然后天的自卑父母无法处处帮助孩子消化与抵挡,但原生家庭带来的卑微感必定要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