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297天,聚会50次,我还不知道朋友的名字》

朋友一毕业就去了一线城市。渐渐的,会看到她每次晒的朋友圈照片都是在各种场所参加聚会和聚餐。照片上的她和朋友们开心地脸贴脸,或者一起干杯一起祝福,满屏都是充满活力又有品质的生活。

可是有天她突然找我说:哎,真没意思。

我不解,在大城市有精彩的生活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怎么就没意思了?

朋友这才娓娓道来。原来有天她受邀去一个认识快1年的朋友家里,进小区的时候被保安拦住问她找谁,她突然发现这一年来竟然不知道对方姓名。

“你说,我们起码聚会有50次了吧!玩了这么久居然连名字都不知道,当时保安问我的时候你知道我有多尴尬吗?!”

我在微信那边笑出了声,她紧接着又抱怨道:“不光不知道名字,保安让我打电话联系业主,我用的还是微信通话,因为我压根没有她的电话!”

“你们怎么认识的啊”笑过之后我问。

“现在认识一个人多容易啊,就什么社交app啊,各种微信群啊,一抓一大把。”

对于闺蜜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环境下已经是司空寻常了。

一、我们现在究竟活在多么隐蔽的环境下

这几天,“社交气球化”的概念火了。

所谓“气球式”社交,是说我们现在的社交感情像气球一样,易胀易缩,也脆弱地一戳就破 。

现在的社交关系已经变得无比迅速且简单。我们可以相识在一场party中,因为某些同样喜欢的事情而聊得投机,于是加了好友,却在聚会结束后便再无联系。这个人终日躺在微信通讯录里逐渐被遗忘,以至于后来看到朋友圈都久久无法回忆起AT是谁。

又或者,因为不同目的加了很多群。在这里我们的社交可以是吃喝玩乐,也可以在群里讲述今天发生的故事。你可以是年薪几十万的Andy,也可以是段子手Tony,这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没有人在意你到底是谁。

群里组织出去聚会,一起吃吃喝喝开开心心的就挺好的,这些朋友是干嘛的不太重要。有时候在群里因为某些观点与自己产生纠纷,一言不合就退群离场,却发现你的离开没有给这个群拨开一点涟漪。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气球式”社交,迅速熟络也可以迅速冷淡。交流时不用太走心,不需花心思对这段关系进行维护,一不小心关系破裂也没关系,毕竟若太过认真——你就输了。

图片来源网络


二、我们真的喜欢匿名的社交吗?

在大城市里每天孤单的工作生活,我们渴望被了解,却又没什么时间去了解别人。这些匿名的社交给我们制造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需付出;我们彼此连接,又可以相互隐身。沟通似乎变得轻松了,我们也拥有了很多“朋友”。

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如此简单,一个朋友对我说了一次她的经历。

她有一个微信群,大家每次出来聚会都热热闹闹,但对于对方的私事却知之甚少。有一天夜里,群里一个在外地出差的朋友突然求助大家,他女朋友单位应酬到现在还没有联系上,不知道回家没有,他很担心。

一时间大家各种出主意,有的说让小区物业敲门,有的说让物业看看车库里有没有他女朋友的车。

良久,他焦虑又虚弱地问大家。麻烦谁能不能去一趟他家帮忙看看......

群里顿时安静了。

最后,我朋友半夜去了他家,原来他女朋友到家之后手机没电所以没联系上,已经洗漱好准备睡觉了。告诉他后这才放下心来。

回来的路上,朋友说她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东西,回去就退群了。


三、感情的积累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真诚

在我们漫长的生活里,会充斥着各种事情,有着不同阶段的情绪,经历着不一样的经历。而聊天、吐槽、聚会这些只是占据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朋友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知心。

想起前段时间又重温一遍的《玛丽和马克思》。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也是以马克思为原型的电影。

8岁的玛丽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她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以及巧克力,她的妈妈是个酒鬼,而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从来没有朋友。

某一天心血来潮,玛丽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殊不知,这个44岁的马克思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于是两个年纪相差悬殊的人成为了笔友。

二人的笔友关系维持了18年,孤独的玛丽和患有自闭症的马克思不可思议地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阶段,他们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却一直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直到成年后的玛丽终于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当她推开无人应答的门的时候,看到了坐在椅子的早上刚去世的马克思。

她牵起了马克思的手,和马克思一样仰起了头,天花板上整整齐齐地贴着满满的一墙的信。她脑海里是马克思说的那句: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r are my only friend.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都是不完美的人,但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彼此是他们唯一的朋友。

四、找到自己的玛丽和马克思

有时候,我们对朋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都知道,

最好的友情是能带给我们安全感的物质。

你可以不完美,但我也不完美,没关系,就像玛丽和马克思。虽然我们不是每天都联系,但我把你放在心上。

快节奏的人生,气球社交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有很多朋友。却在夜深人静感慨没有一个倾听内心真正声音的人。偌大的城市,每个人都是困兽。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玛丽和马克思。遇到他,告诉他,好幸运,认识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