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社会生活和观念的转变中,宋代书法呈现着怎样的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关书法的历史,可以说,书法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和文字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从书法自身存在的角度来看,其必然地要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同时,作为主体的书法家,也必然的要在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书法的创造。

因而,书法家也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自足的心理结构中发展书法。所以,书法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其不仅仅要受到自身的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社会风尚以及生活观念的深远影响。

一、包含诸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社会生活,其所具有的宋代特色的生活风尚,给予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有宋一朝不仅创造了极度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其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中古到近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物质上的保证,所以宋代之人的生活观念也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此时的各种艺术形式也就形成了和其他朝代相去甚远的特色。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书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个典范。

(一)生活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

由于宋朝时期的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精密化,这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还使得城市的数量得到了增多,规模得到了扩大。由于此时的城市居民人数的快速增长,最早的市民阶层也就悄然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些新兴市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看到其观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就直接促成书法这一艺术形式的转变。

在衣着上产生了变化。由于宋朝继续沿袭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制度,所以整个社会对于穿衣有着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服饰直接和阶层相挂钩。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服饰来辨别高低贵贱的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这种方式也就不断地受到冲击。这不仅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也是从侧面体现了全新的生活观念。

此外,在饮食上和居住上也发生了变化。由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更所以这也是认识当时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饮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对奢侈生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从宋代的城市中所出现的诸多关于各种饮食的店铺中可以发现当时市民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此外,在居住方面可以看到,由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奢靡之风的背后,更是新兴的生活观念的出现。

(二)从宋朝建立之初所埋下的享乐观念的种子的发芽

宋朝建立之初,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软化武将,从而鼓励他们“歌儿舞女”。但是这种“歌儿舞女”更是成为了宋朝三百年间的享乐之风的开端。如果说夜市生活提供了具体场所的话,而酒业的发展和美人的大量存在则是极为重要的推力。

夜市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北宋之初便在少数城市中出现了夜市。此时,政府对于夜市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定。但随着商业的繁荣,夜市的时间也就被逐渐地增加,甚至在一些区域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因而,夜市的繁荣,不仅是当时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享受世俗的重要场地。

由于当时的酒楼遍地存在,使得酒楼不仅成为了饮食行业的重要组成,更是代表了嗜酒之风的流行。此外,同样是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刺激了消费观念的变化,促使了狎妓之风的盛行。而弥漫朝野的享乐主义的世风,更助长了宋人耽于情色为主体的狎妓之风。在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促成了物质上的满足后,人们必然的要寻觅精神上的快乐。于是,狎妓之风成为整个社会满足精神需要的主要途径之一。

勾栏瓦舍的存在,满足了市民所要寻求的精神上的世俗化。所谓的勾栏瓦舍,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娱乐演出的场地,在其可根据不同的民间艺人而划分成诸多小的圈子,这些小的圈子就是一个小的演出场地。总之,这种方式的兴起更是对新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反映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思想的、新型的社会观念的兴起。

总之,从当时市民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也是了解宋朝书法的一个突破点。

二、作为一种精神和观念,宋代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变化不仅塑造了文化品质,还影响了宋朝的书法及其特征

一个时代的艺术有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宋朝的艺术形式也会在其社会背景下打上属于宋朝的印记。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在依赖于日常生活和继承前人的同时,也会因为新的因素的出现而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形”上,也会在精神上。

(一)传统“正体”的衰落

在书法领域内,所谓的“正体”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字规范,其要明确书法的典型。更确切地说,“正体”就是包括大篆、小篆等字体的通谓。由于“正体”代表着书法的正统和规范,所以对于“正体”的学习实际上是在文学上进行启蒙。

而其他诸如草体等形式被称为“杂体”,这些“杂体”是“正体”的附属。对于“正体”而言,是要求士人们所必须掌握的。而每一个朝代的相关政策,会极大地影响对于“正体”。由于为了满足实用性和进入仕途的追求,所以唐朝之后,“正体”的地位的得到了迅速地提高与完备,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由于宋朝建朝之初时仍然沿袭唐朝和五代的一些制度,所以在铨选制度中也就实施过“书判拔萃”的标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这种方式也就是昙花一现。之后也就使得宋朝出现了当时的人们不擅长于写楷书的情况的出现。

总之,此时期的“正体”的衰落,不仅是因为这种体式的社会功能的弱化,也是由于宋人对唐人的逆反心和印刷术的登场等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书法上则是转变为对行草书体的喜爱。也正是在这种转变中,宋人则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超越和提升。

(二)此时期书法的世俗化倾向

随着时代的迁变,也必然地会带来世风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的唐宋之际,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由中古转向近世。在从士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的同时,市民阶层也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出现。因而宋人在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上,形成了不同于前朝的、鲜明的个性,而这一个性便是“世俗化”的倾向。

也正是由于当时作为文化主体的士大夫们的“世俗化”,除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之外,在书法这种文学艺术上,更是形成了其独特的书法观。同时,“世俗化”也是指“平民化”,而这更是人生取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对传统的模式的超越和淡漠,其实际上是平民文化与士族文化的替代。

总而言之,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宋代的书法更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其在对前人的蔑视和远离之中,又出现了对于新的发展方向的探寻和践行。而这种探寻和实践不仅是一种超越,更是一种丰富与完善。


参考书目:

《宋代书法史》

《书法史鉴》

《中国市民文学史》

《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