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杰:全国到处都在发消费券!为啥就不能直接给现金?

一直都在说刺激经济,刺激消费,那么怎么刺激呢?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发放消费券,很多地方的居民,只要打开支付宝就可以领取,这些消费券分为很多种,有的是定向的,比如文旅消费券,只能在旅游产品上消费,还有体育消费券,可以在健身房使用,当然最受欢迎的就是通用消费券,告诉你线下商家通用,满40就能减10块。

有人说,消费券在哪?我怎么没领到,别着急,现在基本都是各城各区各自为战,没有全国上下统一行动,有的地方消费券发放比较早,比如3月13日, 南京就发了3.18亿消费券,而3月底就杭州发放了16.8亿消费券,而北京西城区前天刚投入了1.5亿消费券,是的你没听错,北京目前还只有西城区的能领,其他的人还得再等一等。如果你那里还没有看到消费券,可以关注一下本地新闻问问发没发过消费券。

另外,消费券这个东西你得抢,并不是无限发放,你要下手晚了就没了,通常消费券都有明显的金额,折合成单张价格后面也就有一个明显的数字,基本可以说是手慢无。

第三,消费券是有期限的,并不是你可以一直留着,通常7天之内必须花掉,否则就过期失效了。所以如果没有需求的朋友,最好还是让给其他人。当然你也不用为消费券的效果担心。由于都是电子的,所以7天之内消费了多少,非常容易统计,如果大家都没有使用的话,还可以再发一轮,当地政府已经把这个预算列出来了, 就肯定会发放到位,只是发几轮的问题。

那么又有人问了,为什么美国直接发钱,每个成年人直接给1200美金,而我们非得发消费券,就不能直接给钱吗?答案是,还真不能。

首先,我们跟美国的居民习惯不同,美国人习惯透支消费,他们是真没存款,绝大多数美国人存款都在1000美元以下,所以你给他们发钱,他也肯定会拿出去花掉,而咱们不一样,咱们习惯储蓄,你要直接给大家发钱,那么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储蓄,这就起不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其次,防疫阶段不同,目的不同,美国人发钱,是为了让他们别到处乱跑,尽快居家隔离,而咱们已经度过了居家隔离的阶段,现在要的是复工复产,就是让大家走出去消费,特别是要救治线下服务业。所以消费券比现金有针对的多。否则你拿了现金,还是躺在家里自己做饭,那么服务业就死绝了。

第三,消费券可以拉动杠杆,满40才能减10块,基本都是1:4的撬动消费,这样则更加精准,利用大家的损失厌恶心里,消费券不用你就好像丢了10块钱,从而逼着你走出去花钱,花更多的钱,让经济正常的运转起来。如果直接发钱,是不会有损失厌恶心里的,所以消费也没那么急迫,更不会有放大效应。

第四,房地产资产泡沫横在这里,如果投放太多基础货币的话,很可能会让当地房价先涨,按照我们老百姓的尿性,拿到钱第一想到的绝对是买房,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消费券基本都是定向使用,所以不会对楼市泡沫再火上浇油。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说,我也揭不开锅了,我也没存款,我已经身无分文,你给我发消费券也没卵用了,所以我就希望直接发钱,可以理解这个心情,这样的朋友可能也有不少,但站在全国这个群体来说,毕竟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家庭绝没有到这种一穷二白的程度,如果全国人民都揭不开锅了,那也就不用刺激消费了。现在之所以要去刺激消费,就是看到大家还有的是钱。一季度经济这么差,全国居民存款却增加了6.47万亿元。相当于每个人都存了4000块钱,而居民存款总额达到80万亿,按照人口来算,相当于人均存款高达5.8万元。所以,个案不能放在这里面比较,还是需要考虑大局的。

消费券能带来什么作用呢?他肯定有拉动消费的效果,已经被事实所验证过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放消费券时,当时的社零增速从23.3%急速回落到11.6%,杭州市开始大批发放消费券后,第二个月就出现明显反弹,并且增速超过了全国水平。所以现在全国各地都搞消费券,估计消费会在下半年有明显恢复,只要服务业能恢复,中游制造业,和上游原材料也就能够快速的复工复产,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不足,只要需求被激活,生产制造那都不是事。

那么会不会引发通胀,其实这就更是多虑了,消费券都是定向使用,多用于服务业,零售业,比如奶茶店,咖啡店,你得有多少人去买,才能把奶茶买涨价啊?像超市的米面粮油,肉蛋奶,这东西大多是不能用消费券的,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造成通胀,反过来说,如果服务业真的供不应求而涨价了,那么反而说明需求爆棚了。经济一下就起来了,但就目前这点消费券的量,恐怕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

所以综合来看,发放消费券的效果,要远好于直接发钱,拉动消费,撬动杠杆也更加明显,那么有人又糊涂了,你让我们省钱,存钱,留足现金,国家却让我们花钱,到底听谁的,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勤俭悖论,个人来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美德,但在宏观上却是灾难,个人铺张浪费是败家,但对于国家看来,你就是小可爱。所以宏观微观本身就是对手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结果就完全不同。如果老齐站在宏观角度上,肯定鼓励大家多消费,只有消费活了经济才能恢复,但是站在你个人的角度上,还是劝大家为国家,为经济做贡献,也要量力而行。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