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家

张居正是明朝中晚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也正是由于他的改革,万历才有能力打赢“万历三大征”,解决明朝的内忧外患,使得明朝在种种弊病下还能延续近五十年。

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救世宰相”。

明思想家李贽称赞他“宰相之杰”。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说“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家”。

陈泽敏曾说:张居正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张居正在当上内阁首辅后,明王朝的状况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天不如一天。全国大半的土地都被地主劣绅吞并了,他们仗着自己在社会上特殊的身份地位,想尽办法逃避国家的税收和徭役,这些赋税就要相应的转嫁到那些土地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土地的农民身上去。因此闹的国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张居正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在增加国家税收的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就推行了一种新的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大大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使得中间环节大幅减少。

本来我国古代国家的赋役制度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赋,包括土地税、人头税等等,大多数都是用实物缴纳,有时也交银钱。还有一部分就是劳役,国家的法律规定,百姓有义务无偿为国家服劳役,可是很多时候这种劳役又没有规定出确定的服劳役时间和内容。在这种赋役制度下,很多时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还要交纳些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有时还要放下赖以为生的田地去为官府无偿服务。一些地方上的土豪劣绅也用各种办法巧立名目,往老百姓头上转嫁负担。

张居正的这种改革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而创造出来的。他下令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规定出豪富之家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多出的部分就要分给同族的无地农民耕种。再把各种税收和劳役全都折合成银子,百姓只要按时上缴这份相对比较固定的税银,就不用另外交纳别的税项,也不用在为官府服役,改由官府用收上来的银子去雇人干活顶替原来需要农民服的劳役。

这个办法使税额相对固定下来,地方官员不太容易在税收上做手脚,百姓只要缴纳一次税,就能得到比较长时间的安定生活,地主大量霸占土地的情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种做法损害了地主们的利益,遭到了全国贵族地主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但是由于张居正有太后和皇帝的大力支持,丈量土地重新制定税额的措施还是被强行贯彻了下去。

通过重新丈量土地,全国的需要缴纳赋税的土地比以前多出了三百多万顷,比以前的数字多了一倍,相应的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了一倍。当时全国的府库都因此装满了充足的储备粮食,足以支撑国家数年之用。据说当时放在国家金库里的一贯贯铜钱都因为长久不用而生锈了。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张居正还命人在全国各地修筑水利工程,尤其是当时黄河泛滥严重,他下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减轻了沿河百姓颠沛流离的痛苦,也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大运河能够得以正常完成运输任务。明朝最有名的治河水利专家潘季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治河成功的原因中少不了首辅张居正的大力支持。

当时沿海倭寇的骚扰刚刚稍有平息,北方蒙古势力又频频进犯。张居正就把当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训练士兵,修建堡垒,极大的加强了边境的守卫力量。戚继光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张居正在他背后鼎力支持,他把与戚继光有矛盾的当地将领都调离驻地,好让戚继光能够大展手脚。等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这一位代名将也因为在朝中缺少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很快就被罢官回乡了。

大明王朝在张居正主政的这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还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军事力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明王朝似乎有了上升的趋势。但是一个国家的衰亡并不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起死回生的。尽管张居正为了挽救时局做出了巨大的尝试和努力,但是他一死,他的改革措施也随之被废除,不仅他的一生心血都付之东流,明王朝也很快地走上了最终灭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