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一统国家立国统一战争

#文史那些年# 中华大一统国家立国统一战争

迄今所知,不算三皇时代,从黄帝帝国五帝时代至今,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大一统国家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存在方式,而立国统一之战(包括改旗易帜和改姓易主的革命政变和治水、抗疫等特殊战争)是缔造大一统中华文明的主要见证。

中华大一统国家主要有:黄帝帝国、夏帝国、商帝国、周帝国(西周到东周前50年左右共约330年或到齐桓公在公元前679年称霸共约370年)、春秋诸霸帝国、秦帝国、西汉帝国、东汉帝国、魏晋帝国、隋帝国、唐帝国、蒙元帝国、明帝国、满清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一统时长共约4000年(包括太康失国等大一统时期的短暂内乱时间)。或许有人认为两宋帝国、辽帝国、金帝国、中华民国等中国政权也是大一统国家,见仁见智,暂且不论。不认为它们是大一统中华帝国或国家的理由之一,是这些政权都没有完成大一统立国战争,没有对前朝政权成功发动具有军事颠覆意义的著名战役。

中华大一统国家完成立国统一战争的著名战例(战役或战争)主要有:

阪泉大战和涿鹿战役:黄帝帝国通过阪泉大战推翻末代神农皇——炎帝、通过涿鹿战役征服蚩尤霸王,随后收服四裔,建立了空前的大一统黄帝帝国。黄帝帝国内部五帝(概数)之间的政权轮替,以原始民主推举制为主,也包含了不可避免的部族领袖和地域王者的竞争与杀伐,但是都没有破坏黄帝帝国的联邦民主制大一统政治格局。

大禹治水之“战”、启灭有扈国之战和少康复国政变:夏帝国不是在前黄帝帝国虞舜帝朝分裂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战争实现重新统一,而是通过大禹帝治水,强力整合中华天下诸国(部落联盟古国)立功,舜帝禅让南巡,大禹帝取代了舜帝;大禹的儿子姒启帝通过谋杀理应轮替大禹帝位的东夷人伯益帝,而进一步确立了家天下奴隶主制夏帝国(史书也称王国,地位同帝国),又经过领兵消灭反对家族专制的族兄有扈氏之国而稳定了夏帝国,再经后羿、寒浞代夏称帝,少康复国政变,稳定了奴隶制家天下中华一统大局。

鸣条决战:商帝国子汤(太乙)帝通过商夏鸣条决战(在河南省封丘县)推翻了中华夏帝国,建立了新的大一统奴隶主制家天下中华商帝国。

牧野战役:西周帝国姬发(史称周武王)通过周商牧野战役推翻了商帝国末代帝——子辛帝(史称帝辛,后被矮化为商纣王),公元前1046年,实现了姬周奴隶主制家天下帝国新的大一统。

春秋诸霸称霸战争:从齐桓公开始,春秋诸霸统一中华天下的著名战争更加频繁,如齐桓公平宋战役、征戎助燕援卫复国战役、八国联军征蔡伐楚战役,晋秦山肴之战、晋楚邲之战、鄢陵之战、吴越之战、吴楚之战、越吴之战等等,霸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时断时续,大一统政局一直难以长期稳定,并最终导致战国七雄割据分裂。

秦灭六国战争:秦帝国秦始皇帝嬴政通过一系列灭亡六国的地主阶级革命与解放战争,消灭了战国末期中华各分裂国家奴隶主阶级武装割据政权,公元前221年,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领先人类文明约两千年(后期是某些方面的领先)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专制家天下大一统中华秦皇帝国。


楚汉战争和垓下战役:秦末西楚霸王项羽通过一系列中原大战消灭了秦皇帝国主力,推翻了中华秦皇帝国;楚汉内战中,西汉帝国汉高祖刘邦皇帝通过大将军韩信指挥的垓下战役(在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完成了立国和统一之战,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中华西汉刘氏家天下地主阶级封建专制统治大一统帝国。

成昌、昆阳战役和统一赤眉绿林军战役:中华东汉(后汉)帝国开国皇帝刘秀通过参与领导赤眉军、绿林军起义取得成昌战役、昆阳战役的胜利,消灭了继承西汉帝国的王莽新朝帝国军队主力,为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又依靠河北军阀豪强势力,在赤眉军、绿林军分裂之际,消灭了这两支农民起义军及其它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公元36年,在他即皇帝位11年之后,再次实现了中华帝国的统一。

汉高祖刘邦

魏晋成都灭蜀战役、建业灭吴战役:中华魏晋帝国曹氏家族、司马氏家族先后主导下,通过成都战役灭蜀(263年)和建业战役灭吴(280年),奠定了西晋帝国的短暂大一统格局。不同于前、后汉帝国立国统一战争后的反分裂战争的胜利,稳固了新帝国的政治统治,西晋帝国在内部宫廷政变和八王之乱中很快又陷入四分五裂,造成中华天下大乱和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

后周禅让(杨坚政变)和隋文帝灭陈战役:从汉末董卓之乱(189年)经魏晋南北朝到隋文帝灭陈(589年)共400年,除了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真正新的大一统格局是中华大隋帝国建立的。经过589年灭陈立国统一战役,大隋帝国建立,又经过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两代对柔然、回鹘、突厥、高丽等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及各地豪强地主的打击与统一,隋帝国地主阶级专制统治逐步成熟。

隋文帝杨坚


李渊政变称帝和李世民洛阳虎牢关战役:中华唐帝国的立国统一之战可以看作是隋末征东战争失败引起山东王薄章丘起义、贵族杨玄感反叛和翟让与李密瓦岗起义等农民革命战争与军阀混战的同时,李渊父子趁机继承大隋帝国衣钵重新统一中国的地主阶级继续革命战争。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弑,从太原起兵进占长安的李渊废自己拥立的隋代王杨侑帝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完成了政变与“禅让”;621年,唐秦王李世民在围攻弑隋越王杨侗而自立为郑帝,与李渊唐帝国分庭抗礼的王世充时,在虎牢关战役中一举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联军,完成了大唐帝国立国统一战争。随后又经过一系列反分裂统一战争,进一步确立了大一统中华大唐帝国的鼎盛局面。

隋末对外战争、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和唐初立国统一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汉以来长期存在的、主要是脱胎于奴隶主贵族和权贵阶级的豪强地主阶级分离自立势力,是秦始皇帝开创的、地主阶级权贵主导的、农民阶级广泛参与的、地主阶级继续革命,为中华文明大一统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战役、灭西辽战役、第一次西征和灭夏、灭金战役:中华蒙元帝国的立国统一战争也比较复杂而激烈,蒙元帝国大厦是在成吉思汗父子孙三代手中接续建成的。

1206年,铁木真领兵打赢了阿尔泰等战役(灭乃蛮等北南蒙古部落联盟国家),随后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与大分裂中的中华西辽帝国、西夏帝国、代辽而起的女真金帝国和南宋帝国分庭抗礼;1218年,成吉思汗取得灭西辽战役胜利,1219年到1224年,成吉思汗取得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战争胜利,1227年灭夏战役胜利,蒙古帝国已经取得了对金、宋华夏分裂帝国政权的军事优势,蒙元帝国实际上已经成型;1234年太宗窝阔台帝完成灭金战役之后,定宗贵由帝、宪宗蒙哥帝、世祖忽必烈帝所领导的灭南宋小朝廷战役,本质上都是反分裂继续统一战争。1276年南宋灭亡,中华蒙元帝国完成了包含四大汗国和元帝国的空前大一统。

开封战役、济南战役、通州战役:元末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等领导的白莲教等农民起义,虽然在华北和华东重创了元帝国军队主力,但是,如果没有朱元璋对江淮张士诚等分化势力的平定和元帝国帝后两党及权臣军阀之间的内部争斗,推翻中华蒙元帝国的统治还很难实现。1368年,朱元璋率军连续取得开封战役、济南战役和通州战役,逼迫元顺帝放弃大都北京北逃和林,朱元璋完成了立国统一战役,同年在南京即中华大明帝国皇帝位。

锦州松山战役、李自成攻占北京灭明战役、清军攻占北京推翻大顺政权战役:中华大明帝国是在内部深度儒化、高度腐朽和西南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与东北满蒙少数民族反叛联合打击下灭亡的。中华大清帝国通过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顺治皇帝,母亲孝庄太后主政,叔父多尔衮摄政)祖孙三代发动了对明帝国的一系列战争,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明皇朝的军力。

大清帝国的立国战役主要是:第一,1641年皇太极领导的锦州松山战役,俘获招降洪承畴,消灭了明军东北主力,整个东北、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战略空间都被清帝国掌控,明军只保守山海关一线。第二,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和农民起义军在连克洛阳、西安后,又于1644年春攻占大明帝都北京,明毅宗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帝国正式灭亡。第三,1644年春,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大清,联兵击溃李自成大顺政权,多尔衮进占北京,十月,孝庄太后携顺治皇帝移居北京,大一统中华满清帝国建立。大清帝国随后又进行了多年反分裂、反侵略和统一战争。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1948年冬到1949年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及渡江战役,消灭了中华民国军队主力,占领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成为大一统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统一之战。

从五千年来中华大一统帝国或国家立国统一战役和战争来看,一旦新兴国家在军事上取得了对前政权的颠覆性优势时,帝都或首都被攻占或取代,帝位易主或首脑更换,都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一个大一统文明中国的新时代就是不可抗拒的了。


淮海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