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型75毫米半履带自行火炮,简陋到了极致,却顶起了美军早期的天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紧接着发起了南方作战,该行动旨在占领东南亚各地,利用此地丰富的资源维持自己邪恶的战争。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美军在菲律宾地区接连失利,为了挽回一败再败的战局,美军曾向菲律宾地区输送了一定规模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这其中就包括50辆由M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改造而来的75毫米自行火炮,不过这些紧急驰援的武器来得太晚了,仅在巴丹作战的时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随着菲律宾的全境陷落也就全部损失了,其中还有一部分落到了日军的手中。其实这款简陋到极致的M3型半履带75毫米自行火炮原本是作为临时应急的坦克歼击车来应对德国坦克的,除了东南亚战场,该自行火炮还在北非同德军的作战中也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更是在战争初期的一小段时间内承担起了美军反坦克火力的大梁。

仓促的诞生


▲其实美军为了应对德国人的坦克研制的第一款坦克歼击车是T-24,在M3中型坦克的底盘上加装M3型3英寸坦克炮,只不过研发这种全履带的车辆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就只能用半履带的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来充当应急品

1940年法国的快速陷落让实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大吃一惊,如何在将来走出国门的战斗中击败这些德国人的钢铁巨兽就成为了美军考虑的重点,但是身处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直都处在闭门造车的状态,错过了二战前那个坦克飞速发展的年代,突然面对德国的装甲力量和闪击战时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在新型坦克造出来前必须找到一款合适的替代物。于是美军就将目光放到了坦克歼击车上面,这种反坦克车辆必须拥有强大的火力和高速的机动,至于防护能力则可以往后靠靠。但是美军放眼自己的武器库根本就没有合适的火炮和底盘,迫于无奈设计人员只能将目光放到了储备巨大的M1897A4型75毫米野战炮上面,至于底盘部分,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而选择了M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

▲T12型7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看到驾驶舱前部装甲板的状态是升起来的,可以起到行军锁的作用

随后美军设计人员组装了一辆原型车并将其命名为T12型75毫米自行火炮,首先在M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基础上拆除了驾驶舱前方的挡风玻璃并用装甲板代替,并在装甲板上加装了凹槽以便于行军过程中将固定炮管,该装甲板能够根据作战情况选择放下(平放在前发动机舱盖上)或者是升起,M1897A4型75毫米野战炮被放置在底盘的钢板上,向左射界为19度,向右射界为21度,高低射界为-10到+29度,为了增加反步兵的能力,车体中部安装有一个杆状的机枪旋座和一挺12.7毫米重机枪,M1897A4型75毫米野战炮是在M1897型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装而来的反坦克炮版本(整车备弹59发),在460米的距离上发射M72型大装药穿甲弹时可击穿80毫米厚的装甲,发射M61型被帽穿甲弹时可击穿70毫米厚的装甲,在反步兵时可发射M48高爆弹。威力总体上要优于早期四号坦克装备的短管75炮,但是该炮终究是一款临时改装产品,随着美军威力更大的57毫米、3英寸等口径反坦克炮相继服役,该炮也就被淘汰了。

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诞生


▲一辆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看到驾驶舱前部的装甲板是放下来的,该车相比于T12最大的特点就是炮盾面积变大了,而且乘员也从之前的4人增加到了5人

随后T12原型车被送往了阿拉丁试验场进行测试,后来军方提出了改进火炮防盾的要求,为车组成员提供更加全面的防护。随后设计人员就拿出了能从正、侧、上方抵御攻击的新型护盾并拆除了机枪旋座和重机枪,车组成员自卫靠内置的卡宾枪和步枪,同时还为其换装了更为先进的M33型光学瞄具,改进后的T12在1941年10月被正式命名为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作为一款反坦克车辆来说M3的性能并不算优秀,但难能可贵的是美军在大力发展坦克的时候,始终都没有松懈装甲炮兵和坦克歼击车的建设,而当时美军坦克生产严重滞后,全履带车辆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下线的半履带车辆无疑就成为了首选。

不断地改进


▲一辆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模型内部,可以清楚的看到火炮左侧的M33型光学瞄具,布置在车体左侧内部用于自卫的卡宾枪,此外还有放置在火炮底板下侧的弹药以及车体两侧的弹药箱

在后续的生产中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M2A3型和M1897A4型75炮野战炮都曾出现过短缺而不得不找替代的情况,1942年7月美军设计师用M2A2炮架取代了原先的M2A3炮架,炮架的更换也改变了M3的射界,左右射界变成了各21度,高低射界变成了-7到+29度,随后该改进型就被称之为M3A1型75毫米自行火炮。1943年6月设计师用谢尔曼的M3型75毫米坦克炮更换了M1897A4型75毫米野战炮,后来这款改型被称之为T73自行火炮,但是此时美军性能更为先进的全履带坦克歼击车已经开始大批量服役,再生产性能已经严重落后的M3系列半履带自行火炮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T73项目也就被取消。

▲两辆美军第601坦克歼击营的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残骸,该坦克歼击营的21辆M3在对阵占据数量优势的德军坦克时全军覆没

截止1944年8月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正式退役,该战车以及改进型一共生产了2200多辆,有趣的是随着新型坦克歼击车的相继服役,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重新改成了标准型的装甲运兵车,虽然随着战事的发展,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在德军装甲部队面前早就没有了火力优势,变得不堪一击,但是凭借着威力巨大的75毫米坦克炮,M3在面对德军轻型装甲车辆和步兵时还是能发挥余热的。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