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治愈新冠?关于未来的三大判断

美国时间4月16日传来了爆炸性消息


“使用瑞德希韦治疗的冠病毒重症患者几乎均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康复出院。”[1][2]


图源:SATA


芝加哥大学传染病专家穆兰恩(Kathleen Mullane)说:


尽管大多数是重症患者,但很多在6天后就能出院... ...也许3天就能治愈... ...最好的消息是我们的大多数患者已经出院了,这真是太好了。 [3]


芝加哥大学医院成立于1927年,作为全美排名前十的芝大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4]


图源: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医院为此次药物试验招募的12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尽管重症比例达到90%,但仅有2名患者死亡——这说明预计治愈率最高可达98%。[5]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目前,美国的全国治愈率仍未突破10%。


此次消息一经发布即引发全球热议,甚至一度低迷的美国股市也开始不断跳涨。[6]


图源:Yahoo Finance


彭博社评论称,


尽管芝加哥出来的结果是少数的小范围结果,但是这些数据看起来非常有希望。[7]


为了保证科学结论的严谨,芝加哥大学医院和吉利德均称希望能等待最终结果发布。但是,想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人类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创新性精英人才,以及知名研究机构雄厚的科研实力。


科技依旧是复杂环境的核心变量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说: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福布斯》曾在2019年预言:


生物科技公司才是制药界的未来。不同于商业化的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是通过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解决某个医学难题[8]


在本次疫情期间,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迎接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挑战


用远程医疗维持医院运转

中国上海徐汇公立医院已经成功问诊了远在西藏甚至法国的病人;西班牙的一个免费远程咨询平台,可以让任何医生或诊所远程确定照顾病人的最佳机制。


利用人工智能寻找治疗方法

加拿大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500多万个免疫细胞,找到了500种COVID-19疗法的候选抗体。


利用大数据来了解病毒的遗传树

开源项目Nextstrain与世界科学界共享里700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科学家们能够通过数据、测序和可视化显示了解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在不同国家的演变情况。


解放资讯热线的应用程序

西班牙 “科罗娜马德里”(Corona Madrid)项目让怀疑自己可能感染病毒的人能够根据自身症状自我评估,获得评估结果以及治疗建议。


不仅在医疗行业,为了维持世界社会运转和护航各国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主导的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迅速崛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


在这一次的全球新冠疫情中,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挑战的核心力量。


医疗健康产业将有极大发展空间


医疗健康产业需求巨大

这次波及全球新冠疫情暴露出世界范围内的医疗产业的巨大缺口。


首先,即使是正常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没有充足的医疗人手。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最新数据显示,在医疗发达的美国,每一千人仅有2.6名执业医师;在中国,每千人只有2名执业医师;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医师数也不到3人,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的每千人3.5名执业医师的水平。[10][11]


图源:OECD


其次,医疗领域专精人才的匮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截止2020年美国仅有179个获得认证授权的医学院,而医学院学生的毕业率也远远低于其他学科,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2018年数据显示,美国医学院的四年毕业率仅在81.6%-84.3%之间。[12]


图源:AAMC


在这种严进严出的政策下,2018-2019年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仅在20000人左右,其中能够在医学各领域做出高精研究的顶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13]


图源:AAMC


除此之外,医疗资源紧缺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疗工作者没有足够的N-95口罩,这个问题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中、美、意等国家都非常显著。


其次,重症监护病床和呼吸机等重要资源也十分短缺:


在美国,共有85,000张ICU床位和62,000个全功能呼吸机,这对于大规模爆发的疫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14]意大利的重症监护床和呼吸机等重要资源仅够用于一部分重症患者,轻症患者和医护人员则无法分配到足够资源;[15]韩国大邱市是韩国疫情重灾区,面临医院病床短缺的情况,许多患者在等待入院时丧生。[16]


彼得森-凯撒(Peterson-Kaiser)卫生系统追踪系统负责人辛西娅·考克斯(Cynthia Cox)说:


冠状病毒的爆发已经使我们的卫生系统暴露出效率低下和不公平的情况,并且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对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17]


科技促进医疗的进步

对于医疗资源的庞大需求是拉动医疗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在为医疗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次疫情中,Covid-19试验药物取得关键性进展或许将会成为疫情转折点,除了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之外,医疗科技在本次疫情中发挥了控制病毒扩散、缓解医疗资源压力、提高医疗效率等重要作用。


技术可以帮助阻止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大数据接触跟踪,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识别可能与病毒接触过的人。


在中国,我们通过追踪手机、扫描健康码等方式来定位每个人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从而计算出每一个出现在人流密集区的人携带病毒的概率,进而有效地阻止了病毒扩散,这一大数据追踪技术已经被许多其他国家应用。[18]


图源:CNN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卫生公共卫生专家安妮·刘(Anne Liu)说:


技术不是万灵药,而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我确实认为其中某些对于以Covid-19的发展速度发展的东西特别有希望。[19]


此外,人工智能也让医疗发挥了更大作用。


据CNBC报道,加拿大健康监测初创公司BlueDot是世界上最早准确识别COVID-19的传播及其风险的国家之一,他们用AI软件在中国武汉发现了一组异常的肺炎病例,并预测了下一步该病毒的传播方向。


据《卫报》报道,华盛顿州的医生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无接触的条件下治疗了首批被诊断出COVID-19的人。


该机器人配备了听诊器,可用来采集病人的生命,医生通过摄像头和显示屏与病人交流,人工智能系统则帮助医生通过CT扫描或X射线快速准确地识别出COVID-19病例。[20]


图源:The Star Online


医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科技的不断发展正在让医疗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的医疗产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化教育依旧是发展趋势


在全球抗击疫情中,在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世界级顶尖人才。


此次疫情中奔走在抗疫一线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毕业于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钟南山院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第一批被送到英国的留学生,曾在英国顶尖的罗素大学集团之一的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并获得爱丁堡大学的荣誉博士。在爱丁堡大学颁发的2020爱丁堡杰出校友奖(2020 Being Edinburgh Award)中,钟南山院士以90%的得票率高票胜出。[21]


图源:爱丁堡大学


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的,也是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月底,哈佛大学官方就发布了合作公告,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同研发预防新感染、治疗现有感染治疗方案的相关内容。哈佛大学的团队中,是由George Daley院长带领的哈佛医学院科学家们,同时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一起参与工作。[22]


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George Daley被称为是国际公认的干细胞科学和癌症生物学的领军人物,此前害曾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总住院医师。[23]


George Q. Daley,图源:哈佛大学


在国外,抗击疫情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也离不开世界顶尖高校和专家学者的努力。


全美排名前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开发出线上数据平台,向世界实时更新最新病例情况。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下属医学院连续20余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医学院榜首,学校的怀挺工程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排名也位居世界前列。


图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应对疫情的挑战,世界名校背后专家学者的努力功不可没。


此次学校的数据平台,就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所领导的团队所开发出来的,数据平台目前全球共享,每天有10亿的用户访问需求。[24]


被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猎手”的哥伦比亚大学W. Ian Lipkin教授,在新冠疫情早期就参与到疫情传播等问题的研究中。他作为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传染病学专家,曾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处理过SARS、西尼罗病毒、MERS等传染疾病。


W. Ian Lipkin,图源:哥伦比亚大学


权威医学期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中发表的“同情使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论文背后,则有超过50位顶级医学院专家学者的心血,他们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日本国家全球健康与医疗中心、是美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学术医疗中心洛杉矶雪松西奈山医疗中心等,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医学博士背景。[25]


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的可以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并没有医学本科学位,成为医学人才需要至少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除了四年本科、四年医学院博士课程,还有规定年限的住院规培。而想要进入顶尖医学院,条件非常严格,以上文提到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医学院每年的录取率仅为3%左右。


在全球疫情挑战的大背景下,具备顶尖医学知识、科技知识的专家学者们站在解决问题的前沿。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背后,是优质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国际化将仍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国际化教育在积极引进海外先进办学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在立足于本土教育,将中华民族千年教育文化底蕴融合其中。探索形成中西方相融合的创新国际化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的中西文化双向流动与融合的人才,为迎接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小结


面对疫情之下全球复杂形势变化,科技将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核心,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出来,应对世界范围内的严峻挑战,培养具备解决问题的人才,教育国际化依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STAT Reports, Early peek at data on Gilead coronavirus drug suggests patients are responding to treatment

[2] CNN, Report: Covid-19 patients recovering quickly after getting experimental drug remdesivir

[3] STAT Plus video chat: What we know about Gilead’s remdesivir data

[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

[5]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OVID-19 United States Cases

[6] JPMorgan Weighs In , Yahoo Finance Coronavirus Drug Results Send Gilead Sciences Stock Flying;

[7] Bloomberg News,Vaccine Breakthrough? Gilead Says Coronavirus Drug Is Working

[8] Forbes: The Future of Pharma: The Role Of Biotech Companies

[9] The Scientist, Life Sc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10]Vox, Dylan Scott, Coronavirus is exposing all of the weaknesses in the US health system High health care costs and low medical capacity made the US uniquely vulnerable to the coronavirus,

[11]OECD,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physicians in the U.S. saw per day from 2012 to 2018

[12] Graduation Rates and Attrition Rates of U.S. Medical Students, Source: AAMC Student Records System (SRS), October 2018

[13] 2019 FACTS: Enrollment, Graduates, and MD-PhD Data New section By Institution, AAMC

[14] Rakesh Lodha, S. K. Kabra. (2020) COVID-19: How to Prepare for the Pandemic?. 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395.

[15] Edward Litton, Tamara Bucci, Shaila Chavan, Yvonne Y Ho, Anthony Holley, Gretta Howard, Sue Huckson, Philomena Kwong, Johnny Millar, Nhi Nguyen, Paul Secombe, Marc Ziegenfuss, David Pilcher. (2020) Surge capacity of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ase of acute increase in demand caused by COVID ‐19 in Australia.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6] Joris van de Haar, Louisa R. Hoes, Charlotte E. Coles, Kenneth Seamon, Stefan Fröhling, Dirk Jäger, Franco Valenza, Filippo de Braud, Luigi De Petris, Jonas Bergh, Ingemar Ernberg, Benjamin Besse, Fabrice Barlesi, Elena Garralda, Alejandro Piris-Giménez, Michael Baumann, Giovanni Apolone, Jean Charles Soria, Josep Tabernero, Carlos Caldas, Emile E. Voest. (2020)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COVID-19 era. Nature Medicine 103.

[17] Alexander M. Tatara. (2020) Role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COVID-19 and Future Viral Outbreaks.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18]Vox,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using phones to track Covid-19

[19]Sciencemag,Cellphone tracking could help stem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Is privacy the price?

[20]Geekwire,How AI is helping scientists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from robots to predicting the future

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using phones to track Covid-19, The US is rolling out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How has it been working in other countries?, By Shirin Ghaffary Apr 18, 2020, 8:00am EDT

[21]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Winner of 2020 Being Edinburgh Award

[22] The Harvard Gazette, Scientists from Harvard, China to unite against coronavirus

[23]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eorge Q. Daley, MD, PhD

[24] Johns Hopkins 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5]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ompassionate Use of Remdesivir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

更多独家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