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杂谈)康有为和梁启超,谁的书法更好?

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开启了师徒在近代思潮中以“作狮子吼”的大作为。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梁师徒两人思想和行动猛烈地推动着清末民国历史进程。不过,最后因为政见不合,分道扬镳。

今天咱们来看看,他们谁写得好?

康有为

书论与实践先行者

1858年3月-1927年3月


康有为把北碑风貌归纳为《魏碑十美》,力倡魏碑,不过其书法却大量汲取了《石门颂》的意趣,主要以“草绳状”平长弧线为基调,兼以篆镏圆转,善用长锋创造出独特的粗浑、拙雄的线条奇观,在清末书坛独具一格。


▲康有为四字横幅


▲康有为四字横幅

在其大量创作作品中,尤以大字(楹联和题字)最为精彩,气势开张,大开大阖,极具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缺点就是侧重气势,火气太重,宜赏不宜学。


▲康有为大字楹联


▲康有为大字楹联


▲康有为手札《密刺孙中山》

梁启超

以书为乐的大学者

1873年2月-1929年1月

梁启超就太厉害了,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近乎完美的大人物。他不仅思想前卫,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而且作为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在退出政治舞台后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留下大量学术文字。


▲梁启超写字像

梁启超在近代书法史上,不仅进行了包含魏碑、行草书、隶书等大量创作实践,也留下了大量的书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梁启超也是广东人,他的书法初崇唐楷,后又主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北碑理论深受其师康有为影响。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典型的学者书法,法度严谨,端庄清雅,雅俗共赏。


▲梁启超楷书斗方

与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一样,在梁启超眼里,书法是他须臾不离身的“工具”。


▲梁启超楹联


▲梁启超手札

(图片来源于网络,传媒新锐卢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