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时,如果苏联不撤走导弹,美国敢不敢发射核导弹?

1962年平静的下午,一只客船与五艘苏联的货轮静悄悄地滑进了

加勒比海。而这只并不招摇的船队里,密不透风地搭乘了整整一个团的300多名苏联军人,以及最为致命的——R12核导弹

这被后人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古巴导弹危机,因为这只船队拉开了序幕。短短13天里,苏美两方的最高决策者都徘徊在核按钮附近,使整个地球都濒临毁灭的边缘。

整个世界都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所幸,苏联和美国达成了惊人的妥协,化解了这场生死存亡的博弈危机。而也不禁引发后人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如果苏联不停手,美国真的敢发射核导弹吗?

瞒天过海,暗度陈仓

一切的故事都要从美国和古巴的关系恶化开始讲起,古巴新政府本来是与美国交好的,而经过一系列人员变动,政府重要部门逐渐被主张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控,这势必会动摇美国的影响力,导致整个拉美地区的失控。

而最终在1961年1月,美国突然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并实行经济制裁。而后在4月,对其流亡政府进行军事和资金支持,企图暴力入侵古巴,推翻卡斯特罗政府

而在美国的重压之下,古巴的总理卡斯特罗只好向美国的对头苏联寻求援助。此时仍是美苏冷战时期,苏联一直耿耿于怀身边的土耳其、意大利、西德都为美国建立了轰炸机基地,古巴位于拉丁美洲,正好是一个绝佳的立足点。

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便加大了经济和军事双重援助。被逼入绝境的卡斯特罗也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称会开始了解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我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可见小国的命运,终是被大局所左右。古巴面临生死存亡危机,在大国眼里,也只不过是一枚划算的棋子。

苏联的秘密计划很快开始执行,向古巴分批运送了共计几十枚的导弹和飞机,以及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每一枚导弹都携带有威力远胜于

广岛原子弹的核弹头,势必要做到和美国的军事力量抗衡。

而期间,苏联一直在公开场合否认在古巴拥有进攻性武器的行为,这也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美方。可纸终究包不住火,美国在古巴巡逻的飞机照下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经过军事专家谨慎地分析鉴定,专家向约翰·肯尼迪总统汇报了这一情况,可以确认,发射装置上装的就是核武器

肯尼迪感到芒刺在背,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恼怒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苏联突如其来的对古巴参与行动,瞬间扭转了美苏关系的战局,如今苏联轻率和冒险的行为,让古巴转眼间就拥有了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力量。

这是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一种严重的挑衅和威胁。他同时想到,如果这次外交失败,赢来的不仅仅是国内民众的不信任,更是会将美国本土卷入一场热核战争。

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角大楼里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战时准备,肯尼迪召集的高层会议中产生了2种分歧,主战派要一举摧毁苏联位于古巴的导弹基地,以绝后患;而较为稳妥的方案则是采取海上封锁,以要挟的姿态迫使苏联撤出古巴,调回导弹。

肯尼迪再三权衡了利弊,他想到如果空军轰炸哪怕漏掉一枚核弹头,便是隔海相望的美国本土遭受灭顶之灾。他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只能采取后者,海空全面封锁古巴。

约翰·肯尼迪公开表示,认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随公文稿一起发出的,还有美国进入军事戒备的命令,以及调出出兵古巴所需的军事物资。这样强硬的措施,已把赫鲁晓夫

吓了一惊,他并没有想到美国能如此快地做出强硬的对策。他只能下令加快古巴运送导弹的进程,可除此以外,他也同样思索着一个问题,真的要把世界卷入到核战争么?

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这样悬挂在美苏这俩超级大国的头上,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一旦一方决心按下核按钮,那便是地球的灭顶之灾。

广岛的惨象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局势却逐渐地加紧。苏联并没有为美国的要挟而吓退,反而表示要继续按苏古协议提供武器援助古巴,若美国拦截,则要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美国全军则是进入了三级战斗戒备,制定了代号为“出鞘”的入侵计划,计划用1个月时间登陆古巴。美军的海上隔离围绕着古巴海岸线约300公里,像铁桶一样把它团团围住。

苏联的运输船也并不敢妄行,只能在封锁线外等待指令。就这样对峙了整整3天,期间各种刺激事态发展的巧合层出不穷

仿佛上帝像一个小孩上窜小跳地势必要点燃这整只火药桶。这几天的每一分钟,都在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1962年10月26日,一封赫鲁晓夫的个人信件摆在了肯尼迪的办公桌上,白宫将其形容为一封“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

信中只提到要求美国做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撤回自己的封锁,便可以将战局改观。而还未等到肯尼迪提笔回信,第二天,便又收到一封富有火药味的来信。

信中却又和上一封采用截然不同的态度,需要美国将土耳其的武器也撤出来作为条件交换。肯尼迪立即就拒绝了这样的交易,通过白宫声明了土耳其与古巴的危机毫不相干。

而这封信,却并没有减缓世界人民的紧张感,反而,其中透露出的克里姆林宫内部意见的不一致,让美国对苏联的意图变得揣测不透,将双方

剑拔弩张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末日之钟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肯尼迪的急中生智了,尽管美方并不愿意舍弃在土耳其的部署部队,但他们还是不希望让美国本土保持在古巴导弹的威慑之下。

他写了一封信回给赫鲁晓夫,却只字不提第二封信里的请求,只希望停止古巴的危机。赫鲁晓夫并不傻,他看得出好言好语之下,其实是厝火积薪

如果长期打不破这日益加强的封锁,苏联只会为彻底的拖垮。同时,他通过情报机构也获悉第二天如果美国收不到答复,便会大举进攻古巴,捣毁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军事基地。

这样下去无疑自取灭亡。次日,便广播了他将核导弹运回苏联的决定。至此,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终于尘埃落定,加勒比海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而古巴危机留给苏联的,却是奋发图强的决心,经过这次“

懦夫的耻辱”,克里姆林宫下定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和美国军事局面的劣势。

如果当时不是因为核导弹数数倍小于美国,也不会在这场较量中始终不占优。功夫不负有心人,苏联的军备竞赛迅速加强,逐渐掌握了和美国叫板的资本,使后来双方的摩擦、碰撞更为激烈。

至于古巴,自始至终都没有了它言语的地位。在这场双方超级大国扳手腕的战争中,古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棋子,成为了美苏利益交换的工具。

尽管古巴人一再坚持呼喊不同意拆除炸弹,给他们留有自保的武器,只不过,他说的话谁会听呢?国际关系形势一直为大国牢牢地掌控,小国只是角逐中的棋子罢了。

小国的悲哀,同样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如果他自己的军事能力能够强势一点,可能他才能插足与美苏的会议,在里面提出一点针对古巴的利益吧。

不过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如果苏联当初拒绝了“第一封信”的条件,美国敢继续发射核导弹吗?其实答案也是否定的。

美国尽管没有直接答应苏联撤军的条件,但随后出于宣传的目的,保证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盟国的稳定,它还是从土耳其撤走了指向苏联的导弹。

平心而论的来看,除了古巴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丁点好处,美苏双方其实都达成了原设的目标,也保住了国家的脸面,古巴危机的和平解决其实是众望所归的结果。

况且就美国的舆论环境,肯尼迪也很难能做到 “先下手为强”,与苏联独裁政体不同,美国的民主约束了总统的权力,他要真正地按下核按钮是十分困难的。

毕竟对于人民,自然不愿意看到双方互投核弹,两败俱伤

的结果。不过“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也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