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火炮中的王者,超长倍径的火炮——出尽风头的“巴黎大炮”

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之中,炮兵地位都很突出,拿破仑曾经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拿破仑的炮兵曾经横扫整个欧洲,在此之后各国都更加重视火炮的研发。火炮在之后的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人是最注重火炮研发的国家之一,克虏伯大炮享誉全球。二战中800毫米“多拉”巨炮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巨炮传统在德国一直延续下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有一门巨型火炮。它的名字叫“巴黎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1918年3月,苏联退出战争让德国有了喘息之机,德国竭尽全部的突击力量发动了一战中最后一次重要的攻击战,寄希望于以出其不意的袭击战胜协约国。德国总参谋部发动这一次攻击战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尽可能地对该防线的后方造成混乱。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克虏伯兵工厂甚至还专门实施了一个大胆的研制计划,于是,一战中最不寻常的一种武器加入到了德国炮兵的装备序列中。

一种拥有超长炮管的火炮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他就是“巴黎大炮”


1918年3月23日7点30分,位于巴黎东北部的塞纳河码头发生了一次不明原因的爆炸。大约20分钟后,在人群密集的斯特拉斯堡大道上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爆炸。这次爆炸对民众的触动很大,在疏散和清理人群时,发现已经有8人被炸死,另外还有13人受伤。人们随后在现场找到了一些散碎的铁片,它意味着这可能是一枚炸弹,而不是煤气管道的意外爆炸。但使人们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在没有看到有飞机经过,也没有听到任何防空警报的情况下,在兰登堡大街上又发生了第三次爆炸,在这次爆炸中一部分楼房受损。这一次爆炸引起了巴黎官方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引起这一次次爆炸的真正原因,调查人员们开始搜集在这几次爆炸后尚存的各种证据。然而就在此时,又发生了第四次爆炸,这一次爆炸发生在查尔斯五世大街,有一人被炸死。

巴黎大炮扬起的炮管长度有36米,足足12层楼的高度


根据不久前已经搜集到的大量碎片,加上这一次的,足以证明它们全部都是火炮的弹片。但问题是:发射这些炮弹的火炮到底在哪里呢?就在调查人员展开进一步调查的同时,更多的神秘炮弹又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了这座城市的土地上。于是,城市的上空警报声不断,巴黎的民众纷纷躲入到了各家各户的掩蔽室内。当第八次爆炸发生时,调查人员们已经可以确定,发射这些炮弹的是一门208毫米大炮,甚至还指出了这门大炮的可能位置。他们的预报是,这门大炮架设在克雷皮地区的某个地方,但让人们非常吃惊的是:克雷皮距离巴黎有120公里之遥!很显然,德国已经拥有了某种类型的远程火炮,至于这种远程火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当时还只是在做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猜想而已。巴黎是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由于越来越多的神秘炮弹纷纷降落在这座城市以及城市的周围,市民们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地方。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这种炮弹仍然时不时地降落在这里,给巴黎造成了有限的财产损毁和人员伤亡;但是这还不算,更加糟糕的事情接踵而来。就在耶稣受难日那天,也就是3月29日,一发炮弹落到了位于巴黎市中心,作为法兰西王国权利象征的圣热尔韦教堂内。这一次的伤亡情况最为严重,一共有82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68人以上。至此,法国人确认这种神秘的火炮已经造成了当时最为严重的伤亡事件。然而,造成了这几次大屠杀的火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武器呢?


飞向巴黎的炮弹就是有这门大炮发射出的炮弹,因为它打击巴黎也被称为“巴黎大炮”


上述问题的答案似乎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清楚的。德国人在一开始只不过是在进行一些常规的弹道试验,但出人预料的是,在试验过程中他们发现,弹丸的飞行距离远远超出预想的范围。通过研究后他们才明白,试射出的弹丸事实上已经飞离了数层地球周围厚密的大气圈:由于在这样的一种弹道情况下,大多数弹道上的空气摩擦很小,因此,弹丸飞行距离的增大幅度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为了利用这一成果,德国人决定设计一种特殊的火炮。于是,他们为一种380毫米的舰炮炮管更换了衬套,再将它与一种新的、更长的210毫米炮管组装在了一起(总长度大约为40米),并为其研制出了特殊的装药和射弹。这种新型火炮由于炮管奇长(在原先的舰炮炮管内又伸出一个炮管),所以看起来样子非常古怪。这种新型火炮的重量还不足142吨,但射程却可以达到132公里,而且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如一地成功运作。唯一的问题是造价太过昂贵。该火炮每发射一次,其炮弹必然就会沿着长长的炮管过一次,如此一来对炮管产生的磨损是很大的,因此,炮管的内口径实际上是不断递增的。由于有这样的原因存在,所以连续发射的炮弹在直径上也必须是递增的,即一发比一发更粗一点儿。由于这种长炮管的自重很大,这就导致它有可能出现下垂的现象,所以必须为其外装吊拉索。与一贯情况一样,克虏伯兵工厂的设计者们同样是所有这些先进弹道技术的幕后推手,这些人实际上就是负责研制420毫米“贝尔莎”大炮的原班人马。这种长炮管大炮的整个研制过程倾注了克虏伯兵工厂设计者们全部的心血,动用了该兵工厂所有的研究资源。不过,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早在1918年的早些时候,德国总参谋部就打算沿着索姆河安排一系列的进攻性会战,以赢得一战的胜利,而这种新型远程火炮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反复袭击、骚扰巴黎地区,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袭击和骚扰会造成人心恐慌和财产损伤从而达到使法国人心惶惶、军心涣散的目的。这也就是这个流行的名字“巴黎”大炮的来由,而这种火炮正式的名字则是“安装在发射平台内的210毫米长炮管火炮”。有意思的是,这个听起来刻板无趣的名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射到规定数量的炮弹后,这种火炮的编号会变为“安装在发射平台内的232毫米长炮管火炮”。这是因为,尽管人们对原先的身管弹道性能很认可,但它最大的症结是每发射一发炮弹,炮管的口径就会增大一点儿,因此必须按照正确的发射顺序精心制造每一发炮弹,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且炮手们在装弹时也必须特别地小心,如果装错了顺序,后果不堪设想。

炮手在进行装填发射药包作业,由于炮弹体积很大装弹需要用到辅助设施


“巴黎”大炮的发射平台最初是一种舰载式装备,其前端的下部可以旋转,需要移动时,还可以借助于其他牵引机械在轨道上行走。德军将这种大炮及其炮架小心翼翼地部署在克雷皮附近的一个可靠的木材基地上,并将其隐藏在森林的中心位置。整个隐蔽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德军的炮手们甚至还不辞劳苦地栽种了许多树木,如果这些树木枯死了,他们还会重新栽种。

当“巴黎”大炮的炮弹雨点般持续不断地降落到巴黎的时候,法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他们将重型铁路炮移动到靠近克雷皮的地方,并开始进入到计划的射击区域内,因为他们怀疑这种火炮有可能就部署在这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的这门大炮已经磨损得非常厉害了,以至于它的打击精度严重下降,射程也大不如前。德国的炮手们发现,“巴黎”大炮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其炮管的发射寿命仅为60发。于是,他们为这门大炮安装上一个全新的身管,并仍然将它部署在克雷皮的森林里。

克虏伯工厂中的“巴黎大炮”由于需要超远的射程,巴黎大炮达到了瞠目结舌的136倍径,但同时导致炮管寿命较


在这门大炮以北很远的地方,挺进中的德国部队正在势如破竹地成功向前推进。事实上,他们早已清除掉了一支英军部队,3月30日那天已经打到了蒙迪迪耶。这时候,德国做出了新的决定,他们将“巴黎”大炮转移到了科尔比的森林里,这个地方甚至比克雷皮更靠近法国的首都。在这里,这门大炮开始了对巴黎的第二轮炮击,因为在这里发射时,炮手们并不需要启用这种大炮的最大射程,所以炮击的效果比第一轮还要准确得多。炮管的口径频繁地变更,巴黎城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威胁。不过,这一轮的疯狂炮击引起了法国陆军铁路炮和机载测位仪的注意。这个新的发射场地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德国人却浑然不知。其结果是,不但“巴黎”大炮的炮组人员被靠近弹击中造成了重大伤亡、甚至有一发炮弹还在“巴黎”大炮内爆炸!这发炮弹显然是装错了发射顺序,由于炮弹的直径与炮管的口径不一致而没有能够发射出去。

巴黎大炮的炮管很长需要用到加固设施不然炮管弯曲的话是很危险的

而在这个时候,巴黎的市民们,更确切地说是那些曾经逃离了巴黎的人们,已经不得不开始习惯时常被炮弹骚扰的日子。当然,巴黎是一个很大的城市,炮弹不可能落在每一个地方,因此,市民们也就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虽然在一些容易受到攻击的场所,比如地铁站,偶尔也会有炮弹落下,但更多的时候,这些炮弹落在了开阔的道路上,或者空荡荡的建筑区,因此,几乎没有造成多少伤亡。月底,德军挺进到了马恩河,因此,也就对他们的这个宝贝一—“巴黎”大炮更加关注了为了避开法国铁路炮的注意,修复后的巴黎”大炮最后又转移到了博蒙特的一个新的炮位上,并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三轮炮击。这一次,炮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德军将其可旋转炮架装在了一种钢床结构上,并设置了一个供装填弹药用的大比例的轨道人口(早先的所有炮位都拥有专门的轨道入口,但博蒙特炮位的构筑比例不可能拥有单独的轨道入口)。这一次,“巴黎”大炮采用了射击效果非常好的232毫米炮管,但其炮击作用却是越来越差了。因为在其北方正在进行的强势的地面作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生死饮关的重大时刻,在那里,不但德军几支主要的推进力量受到了协约国军队强有力的遏制,且美国人也第一次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加入到了这场战争。

正在通过龙门吊进行组装的巴黎大炮


如果说在美国的部队抵达之前德国还有一点儿获胜的机会,那么美军加入这场战争已经为德国的彻底失败敲响了丧钟。在这种情况下,“巴黎”大炮即使再努力地往巴黎倾泻炮弹,也不会对德国失利的局势有多大的补救,更不可能扭转这一败局了,它所能做的只不过是继续进行一些骚扰性的发射,以尽可能多地为法国制造一些麻烦而已。后来,由于这场战争一直起起伏伏,德军又在布鲁耶的森林内为“巴黎”大炮部署了一个新的炮位。7月5日,“巴黎”大炮在这个新的炮位上重新开始了对巴黎的炮击。但这一切都已是徒劳了。到了8月份,协约国的军队再一次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德国的攻击最终不得不以全面失败而告终。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陆军用尽了其最后一名预备役军人,并耗尽了全部的国家财力。德军放弃了当年前几个月缴获的所有武器。全部沿着原先的进攻路线退回了德国,操控巴黎”大炮的德军撤退时,他们将这些大炮全部转移到了城市的外围、并将其彻底拆卸并销毁掉了。当时,尽管每一轮炮击都只使用一门“巴黎”大炮,但人们猜测这种大炮不会只有一门、或许最多一共有三门。

美军的参战使得德国彻底失去了胜利的希望,同时德国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革命


有关“巴黎”大炮的确切内都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迷。战争结束后、虽然也找到了一些发射平台和一些仔细记录的历史资料、但始终没有一门大炮落到协约国的手里。因此似乎有把握说,为了防止协约国知道他们的秘密、德军不但撤退时将这些大炮的实物销毁了、而且还将积累下来的大量弹道数据仔细地收藏了起来,以备德国的下一代火炮设计者们使用。而之所以做出如此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至少在德国的一种武器(210毫米铁路炮)上可以看到“巴黎”大炮的一些影子,也许其他的德国武器也采用了巴黎大炮的某些技术也未可知。不过,抛开其在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不说,“巴黎”大炮实际上是一个失败者。它的意图是要使巴黎变成一座没有生命的死城,但对于协约国作为工业和通信中心的这座大城市来说,除了在轰炸刚开始时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而造成了一度的恐慌之外,“巴黎”大炮的轰炸几乎是没有用的。巴黎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即使经常有弹雨落下,也只不过是对城市的一些局部地区产生一些影响而已。一旦协约国的进攻重新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这座城市就出了“巴黎”大炮的射程,这种大炮也就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应用价值了。

一战的失败即使这种巨型大炮也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