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出家当和尚,15年彻悟真理后还俗探望妻儿,自在即自得

看破红尘事,常伴青灯旁。

红尘纷纷扰扰,许多人厌倦了红尘俗世,想要在佛法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出家人,他们背后的故事总是让我们好奇,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和尚,是什么让他们甘心抛下一切,出家为僧呢?

一、天才画家,声名卓著

释慧禅,便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在那张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在俗世生活过的痕迹,然而在成为僧人之前,他做了39年的俗人。

在成为僧人之前,释慧禅名叫史国良,1956年生在北京,从小,史国良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画笔就是他的全世界,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年仅16岁,天资卓越的史国良就经由名师指点,考入了北京第三师范,开始学习更专业的绘画技能,毕业之后,史国良觉得自己学的本事还远远不够,于是在几位画界大师的鼓励下,他又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此时的史国良已经凭着几幅画在美术界小有名气,但他并不满足,在日复一日努力钻研之下,

毕业之后的史国良以一副《高蠡暴动》彻底打响了名气,这幅画色彩之美,技法之巧,立意之高,无不令人赞叹,史国良顿时成为了青年画家之中的佼佼者。

1985年,已经声名卓著的史国良决定在北京画院工作,同时他也决定和相爱多年的女朋友结成夫妻,从此安定下来。

婚后,史国良依旧热爱创作,和妻子的感情也如胶似漆,画展也办得十分成功,此时的史国良站在了人生巅峰。

二、灵感枯竭,削发为僧

但是人生处处充满波折,在这样幸福的氛围里,史国良却惊慌的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瓶颈。

对于艺术家来说,灵感是一切的来源,可现在的史国良却发现,自己好像失去了新的创作灵感,永远在以前的风格里打转,却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这对于视艺术为生命的史国良来说,比立刻死去还要难受,可是,去哪里寻找新的灵感呢?

茫然无措的史国良开始了漫长的旅途,他希望在路上找到灵感

,最远的一次,他甚至跑到了加拿大,可是,路走的越长,史国良的内心就越脆弱,他对自己的艺术和人生都产生了怀疑,未来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在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史国良遇见了他最尊重的人生导师——星云大师。

这是一个佛学爱好者都听说过的名字,星云大师对佛法和人生的参悟,都是超然的。星云大师对这位苦闷的艺术家说了一句话:“佛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佛法”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史国良的心,人生碌碌,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1995年,抱着参悟人生的念头,史国良不顾一切,决定出家为僧,可此刻史国良已经39岁,有妻有子,难道要抛下这些吗?可是无论妻儿如何挽留,史国良去意已决,就这样,39岁的史国良在西来寺出家,改名释慧禅。

在安静的寺庙中,释慧禅终于舍去了内心的杂念,灵感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心中,他终于能够继续自己的艺术之路了。在佛寺中,释慧禅的画功日益精进,他在画坛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不同往日。

三、尘缘未了,毅然还俗

这样的生活,释慧禅一过就是十五年,十五年里,释慧禅醉心艺术,而他的妻子却痛苦不堪。

对妻子儿子的生活,释慧禅一无所知,直到十五年后,一个年轻人来到了寺庙中,指名要见他。

一见这个年轻男孩,释慧禅便感觉莫名熟悉,年轻男孩看向他的眼神令他不安,询问之下,释慧禅察觉,这个年轻人,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儿子!

父子相见,让释慧禅心里大为震动,这些年来他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决然出家,可是十五年里,他曾经深爱着的妻子和儿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释慧禅当即决定,他要还俗,回到妻子的身边,好好补偿他。

不顾一切的出家,又不顾一切的还俗,释慧禅的任性举动让他受到了不少争议。但还俗之后的释慧禅反而更加明白了星云法师当初的话,

人生啊,处处都是修行,只是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

如今,释慧禅依旧坚持绘画,还俗之后,他的画作反而更有灵气,最贵的一次,释慧禅的一幅画卖出了1173万的天价,说起出家的经历,释慧禅坦言自己并未后悔,如果不曾出家,自己达不到现在的艺术水准,唯一感到愧疚的,就是辜负了家中妻儿,未来,自己想要好好的补偿他们。

活法就是佛法,人生的活法很多,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是世界上最大的幸运,我们往往被心中杂念所困,不得解脱,所以庸庸碌碌,有时放下杂念,自然会看见新的天地。

像释慧禅这样一直能够明白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且也能够拥有选择权利的人,是很让人羡慕的那种人,可是羡慕之余,看着十五年来没有丈夫的妻子,没有父亲的孩子,我们又不免觉得此人太过于自我为中心。

人生在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虽然艺术是释慧禅的追求,但娶妻生子也同样是他自己当初的选择,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虽然释慧禅艺术造诣极高,但这种抛妻弃子的行为,我们还是要批评。只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释慧禅好好补偿自己的家人。

世界上道路很多,我们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做正确的选择,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也不要伤害他人的心,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这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同时,不能忘记的原则,活着是种修行,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