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落,坎坷多磨,唯有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人与词相合,又怎么能不是佳作呢?

这首词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正好描写出了虽然雨骤风狂,苏轼不以外物萦怀之意。下一句的“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将这种无论风雨我行我素的人格色彩写到了极致。为下一句词情的变化做出了很好的衔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就算只有竹杖草鞋我依然身轻似马,顶着风雨,笑傲前行,什么都不怕。这不正是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加有力的强化了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整个上片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渡到下片之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正好与上片的风雨相对应,纵使风雨再大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既然自然界的雨晴属寻常之事,毫无差别,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这首词整体的意境不正是现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职场的压力所需要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吗?纵使做不到苏轼这样超然的情怀,哪怕读一读这些诗句自己安慰安慰自己也是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