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奇酿酒大师的功成名就之路:酿酒,要懂酒,更要懂人

日本酒也叫清酒,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清酒的产生时间,但大致可以推测清酒是同作为原料的稻谷一道出现的。《你的名字》中千叶喝的口嚼酒,据《大隅国风土记》记载,是用米制成的最早的日本酒。口嚼酒将加热的米放在口中咀嚼,用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糖化,并用野生酵母发酵制成,仅能由神社的女巫酿造,是非常神圣的存在。

到了今天,日本酒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制作方式,但是最初日本酒的内涵一直保留了下来。日本正月里要接过神酒,同神共饮,神话中也常有酒的故事,神与日本酒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人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逢节日必定要喝些酒。

在这样的日本酒文化中,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叫农口尚彦,被誉为清酒之魂,27次荣获日本清酒鉴评会金奖,以一己之力推动吟酿风潮。

《清酒之魂》这本书由职业作家盐野米松采访农口尚彦后整理而成,用最平实的话语,道出一个酿酒大师的成名之路。原来酿酒不光要懂酒,更要懂人。

酿酒三要素:水源、酒米和酵母

农口尚彦说,酿酒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最深的感情,倾注到酿酒所需的所有物质上。

一个不懂酿酒工艺的人是成不了酿酒大师的。那么,酿酒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选米→洗米、浸米→蒸米→制曲→发酵→过滤→灭菌→贮存→装瓶

其中有三个要素——水源、酒米和酵母对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酒米是酿酒时特用的大米,同一般吃饭的大米不一样,米粒要大一些。酒米也有很多种类,如山田锦、五百万石、美山锦、雄町等,其中蛋白质含量最少、吸水率最好的山田锦是酒米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不同的酒米味道不同,在洗米、浸泡工序中有不同的要求,用途也不甚相同。而更为神奇的是,即便是同一种米酿出的酒,产地不同,也会有微妙的差异。

水,虽然最不起眼,却贯穿着整个酿酒过程,洗米、浸泡、蒸米等过程都要用到水。水按照所含钙元素和镁元素的多少分为硬水和软水,水质的不同也会影响酒的口味。

硬水中富含矿物质,酿出的酒辛辣提神,使用“滩之宫水”的硬水酿出的酒便是如此,被称作“男酒”。而与之相对的“女酒”,味道醇厚甘甜,是京都市内产酒之地“伏见”用软水酿出的清酒。

酵母将糖转化为酒精,还会赋予清酒独特的风味。不同于水源和酒米,酵母是可以自行开发的,除了权威的酒类综合研究所和日本酿造协会,全日本各县也会自行培养酵母。农口尚彦曾用野生酵母酿酒,没想到失败了,酿出的酒只有十七八度,也没有香气。出乎意料的是,存放到夏天之后,野生酵母竟发挥作用,酿出了保留大米香气的好酒。

酿酒过程中,水源、酒米和酵母稍有不同,便会酿出独特味道的酒来。而农口尚彦,便是从酿酒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了个懂酒的人。

酒有了人,才有了温度

没有人品尝,酒酿出来毫无意义。而且酒酿得如何,还是要靠品酒人的舌头判断。所以要想酿出好酒,还要注重“人”的感觉。

农口尚彦在菊姬工作时,明明酿出的是东海风格的好酒,却被当地人污蔑,说是掺了水。究其原因,不过是不合当地人的口味。当地人大多是干体力活的工人,干得满头大汗跑来喝酒,更愿意喝口感浓烈的酒。而农口制出的酒口感柔和,味道太淡了,就同喝水一样。顾客不懂酒的品质如何,只是凭味觉判断这酒好不好喝,若是不懂他们的口味,“好酒”也可能变成“坏酒”。

可见酿酒一事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让顾客感到满意的酒,里头一定藏着人文关怀。要让喝酒的人感受到“和谐、莞尔、温暖、放松”这几个状态才能算是好酒。

酿酒要在意顾客的感受,并不是说要忽略自己的感受,强迫自己去迎合顾客的口味。好酒之中,除了对顾客的人文关怀,还要有对酒的敬重和创新。酿酒其实是酒米生命的延续,酿酒人要将自己变成酿酒的所需材料,替它思考生命接下来要活出什么样的味道。

酿酒的过程中,让身体代替头脑去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农口还是一个学徒的时候,师傅没有告诉他具体的软硬度、温度等指标,而是让他用身体去感受,靠着看、闻、摸,判断什么时候达到了最佳状态,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种学习方法同校园里讲课文的方法大相径庭,不是一味地知识输入,而是用实践去感知,获得最可靠的直觉经验。虽然学得慢,却真正地酿出了一颗匠心,不急不躁,静静体会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并和酒融为一体。懂得酒的脾气,尊重酒的脾气,这也是对酒的一种关怀。

一壶好酒的诞生,离不开酿酒人对顾客的关怀,更离不开酿酒人对酒的尊重。顾客是人,酒代表大自然,真正有温度的好酒,一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成果。

守破离,酿酒贵在酿心

匠人是精益求精、勤勉不懈的劳动者,匠人之道在于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农口成为一代清酒大师的经历,正是对“守破离”这三个字的完美诠释。

守,意味着等待坚持和超常吃苦。等待听起来很容易,但要坚持做一件事并非易事。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匠人都是后期职业,早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积累大量的经验,往往赚不到几个钱,生活清苦。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失去了一开始立志做这件事的激情,转而向生活妥协,去做一些赚钱的行当,结果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

而农口一辈子都在做酒,脑子里全都是做酒的事,他学历不高,硬是凭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了酿酒行业的佼佼者。吃苦或许就更难了,农口还是酒庄学徒的时候,干的都是体力活,每天要搬运很多的大米和酒曲,可他没有叫嚷,而是默默吞下了所有的劳苦。可现在,年轻人不愿吃苦,还经常跳槽,不愿意在一个领域深耕,磨砺自己的技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俗语绝不是空穴来风,会吃苦的人总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的。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管是画画,还是酿酒都需要创新。再好喝的酒,喝多了也会觉得腻味,绘画作品千篇一律,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农口尚彦在他三十年的酿酒生涯中,没做过一模一样的酒。也只有这类超越原有清酒的新酒,能让顾客不由自主地感慨: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酒、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喝的酒。

离,意味着在打破常规中寻求新突破。破也是创新,不同之处在于破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是原有观念的延续,而离则是打破原有观念,用一种颠覆思维的方式呈现一种新的状态。颠覆一直是宫崎骏对自己创作的设定,他说一旦观众对吉卜力的作品怀有某种期待,我们就必须在一次的企划中努力想办法背叛他们。而农口尚彦明明在65岁就隐退了,却在85岁高龄时再出江湖,创立了眼下的农口尚彦研究所,致力于发展出新的酿酒工艺。

守是一项技艺得以传承下去的基石,守之上的破和离,给了农口尚彦极大的自由,让酒产出不一样的味道。

《清酒之魂》这本书讲述的虽然是农口尚彦同清酒相知相伴的一生,但也是以农口尚彦为代表的日本匠人的一生。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的事业,用最踏实的努力和永不停步的创新,向我们展示一个个从未见过的匠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