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已收回小香玉这名号,孙女仍以小香玉自称,律师:不是侵权

"常思冥想慕木兰,香气袭人在梨园。"

梨园名家常香玉在台上演绎众多经典剧目,赢得众多戏迷的追捧。她一生对艺术执着追求,并将戏曲发扬光大传承后人。

常香玉与梅兰芳同样在我国戏剧界有很高的名望。可惜仅梅葆玖先生一人继承梅兰芳的衣钵。

而常香玉有二女一子,其中长女常小玉和次女陈小香都继承她的衣钵。常香玉还有一个孙女是大家所熟知的戏曲艺术家小香玉。

出身戏曲名家,成就不凡

小香玉原名叫陈百玲,1965年出生在河南郑州。自幼生长在梨园世家的小香玉对戏曲尤为热爱,她自小就格外崇拜常香玉,时常跟随在常香玉身后学习豫剧,久而久之的耳濡目染,小香玉将豫剧表演得模有样。

小香玉常借常香玉的名号在校园中享有特权,当时住宿时学生们都轮流洗袜子,每回轮到小香玉洗时她就耍赖不洗,大家见她是常香玉的孙女也不敢有半点怨言。

小香玉上学时喜欢调皮捣蛋,可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有时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她身体柔韧性极好,

常香玉对她寄予厚望,期望有朝一日能继承她的衣钵。

果然,小香玉聪明伶俐又刻苦耐劳,在圈中名气越来越大。后来她凭借优秀的戏曲作品名声斐然,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

作为常香玉后人,小香玉能得到常香玉的真传可谓非常幸运。实则小香玉并非常香玉的亲孙女。

一生为戏曲献身,亲授技艺给后人

常香玉原名叫张妙玲,1923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9岁随父学艺,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随后改名为常香玉,随义父姓。

10岁登台,她把一生都献给艺术,更希望自己后继有人。她嫁给丈夫陈宪章时,陈宪章已有一子陈金榜,常香玉对继子陈金榜视如己出。

陈金榜长大后娶常香玉的徒弟为妻,婚后生下一女,此女正是小香玉。出乎意料的是,常香玉格外疼爱孙女小香玉。

虽小香玉不是自己的亲孙女,可小香玉与自己的秉性如出一辙。在常香玉眼中,小香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尤其在豫剧表演上非常有天赋。

她决定收小香玉为徒。小小年纪的小香玉欣然答应,便跟随常香玉专心学习豫剧。在常香玉的精心教导下,小香玉在1980年出演《花木兰》一炮走红。

常香玉给她改名为"小香玉",意在希望小香玉能如自己那样将常派豫剧发扬光大,并强烈要求小香玉日后能将《拷红》《白蛇传》《花木兰》三个曲目频繁呈现给广大戏迷。

小香玉许下重诺表示愿遵守与常香玉的约定,常香玉遂把小香玉接到家中亲自传授,可小香玉童心未泯受不了管制半夜逃离常香玉的家。

常香玉不肯就此作罢,她对小香玉更是严格要求,小香玉每部戏都会得到常香玉的细心点拨。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香玉在若干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此时的她不忘初心仍积极为豫剧的传播四处奔波。1994年,小香玉拿出数十万元的积蓄创办中国首所希望艺术学校。

起初小香玉确实怀有感恩之心,谨遵常香玉的教诲,专心艺术,积极发展常派豫剧。毕竟在众多艺术家中她的唱功不是最优秀,开始确实有借助常香玉扶摇直上,一是她是常香玉的亲传弟子;

二是她的艺名与常香玉的艺名仅一字之差,并由常香玉亲自赐名,听到她的艺名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常香玉。

祖孙两人的观念发生分歧

起初常香玉大力支持孙女,她甚至带病奔赴山西为孙女的办学行动四处奔波。常香玉身体力行足以可见她对小香玉甚是满意。

可仅数年时间,常香玉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小香玉已不同往日,小香玉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1997年,常香玉发现小香玉上台表演的豫剧不再纯正,中间加入舞蹈和武术等新鲜元素。小香玉的表演虽赢来众人的喝彩,可其中多少有凭借常香玉博人眼球的成分。

常香玉对小香玉颇有微词,她认为小香玉表演的豫剧与"纯粹常派豫剧"差距越来越大,完全是有背自己的初衷。

常香玉思索再三,她不想小香玉任性妄为下去。于是她忍无可忍当面质问小香玉。面对继奶奶的追问,小香玉解释道:"时代变了,您那一套不吃香了,豫剧也得与时俱进。"

原来转眼多年,祖孙俩人的代沟如此之深,常香玉坚持"常派豫剧"绝对纯粹,而小香玉却认为豫剧与时俱进方可长远。

两人坚持己见互不退让。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一直都保持纯粹,这与常香玉这类艺术家的苦苦坚持分不开的。

常香玉试图想把"误入歧途"的小香玉拉到正道。可多年后,小香玉未出演一部传统的豫剧,这让常香玉大为震怒。

她请来律师,拟定《关于撤销小香玉称号的决定》,她不希望孙女利用小香玉这个艺名来争名夺利。

在极度失望下,常香玉才迫不得已通过法律手段收回小香玉这一艺名。常香玉仔细阅读完该决定后掂量再三才慎重地签下自己的大名。

直到临终前,常香玉都对小香玉不能释怀。可小香玉仍在公共场合使用小香玉这一名号,律师称这不是侵权。

不得不说小香玉确实有负继奶奶的期望。虽时代不同,两代人存在着观念的不同,长辈想收回名号,作为晚辈的小香玉应遵从她的心愿。

除开小香玉这一艺名,还可用其它艺名代替,至少常香玉生前所愿可了,前去吊唁时也有所交代。戏曲终是艺术精髓,再改变就不伦不类。常香玉的此举也有自己的道理。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