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篇-陰陽在中醫學中的科學理論解釋(2)

中醫學中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用陰陽學說來解釋。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都是陰陽對立統一平衡的結果。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協調關係的結果。對人體來說所有的功能活動就是身體裡的各種運行方式和新陳代謝都屬於陽,所有固態不動的臟器組織屬於陰。但是對單獨每個也要分陰陽。所以我更加細化一下我得定義。就是對整體來說,一切流動的包括氣態和液態的變化屬於陽,靜止的臟腑組織也就是固態屬於陰。咱們身體的大部分情況都是氣液的流動變化情況,所以單對功能運動來說氣態和吸熱又屬於陽,液態和放熱又屬於陰。臟腑組織也分陰陽,固態中表現上升的又屬於陽,固態中表現下降的又屬於陰。

陰陽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一旦分離單獨存在,就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生命活動也就要終止了。下面用我的理論講一下人體的陰陽病理變化。

陰陽

書上講:“陽邪致病,可使陽偏盛而陰傷,因而出現熱證;陰邪致病,則使陰偏盛而陽傷,因而出現寒證。陽氣虛不能制陰,則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液虧耗不能制陽,則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這可以用運動裡面的陰陽就可以解釋,氣(這裡氣指的是含有一定元素的空氣)多了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氣變水(這個水是含有一定元素的水)的量少,因為水變氣是吸熱,氣變水是放熱,所以氣的熱量大,就容易出現熱證,反之水多了,熱量小,容易出現寒症。前一個講過量,後一個講不足,其實道理差不多。只是治療方法不一樣而已,一般都是哪個過量則先洩哪個,哪個不足則先補哪個。

太極

我把普通人的正常陰陽值定義在40-60,陽盛的人可能就是陰氣在這個範圍而陽氣達到60以上了,所欲需要洩陽或者補陰,這種多見於練武的人,站樁和打坐等靜功練得不紮實,動功練得過度了,所以只有就把全身的氣發洩出去或者用陰氣來調和或者練習靜功來補陰,才可變得正常,否則很容易脾氣暴躁,睡不好覺,渾身不爽。陰盛的人多見靜功練得很久或者常年腹式呼吸的人,身體素質都還不錯。這種人久靜需要用動功來輔助,只需要增加運動量就很容易改變。這兩種人只要進行合適的調整就可以讓陰陽的值共同提高,我感覺經常鍛鍊的人陰陽值就會提高這個範圍比如50-70,而且咱們的氣功和養生功法實際上也是在教大家提高這個整體值,這個值越高,人的身體就會越好了。

陰陽

陽虛和陰虛就是單方面一個值低於40,陽虛可以解釋為剛開始氣不足水來補充,當達到一定程度水補不及的時候氣就虛了,就比如你長期不運動就會氣越來越少,氣慢了就會先四肢變得相對無力,偶爾幾次還是沒問題的而且只要鍛鍊就可以很快調整過來,但是久了四肢就會越來越無力,越來越難鍛鍊恢復,再久了就會導致水也越來越少,五臟也會變差了,也就是陽虛久了會導致陰虛,就會導致整體的陰陽值下降,身體的代謝速度也就越來越慢。最容易的表現過程就是先四肢無力,身心疲憊,再後來五臟六腑都開始生病了。 陽虛就要補陽,多運動,陰虛就要多休息,多靜養,當陽虛轉為陰陽雙虛就要以陰為主,以陽為輔。多休息,白天練八段錦或者太極拳等養生功法,不要急於練容易出大汗的健身方法。我研究的呼吸加微笑加八段錦就是基於這一點創造出來的。

陰陽

另外還有特殊的一種陰陽轉化,就是特定的條件下突然轉變,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特高熱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屬於由陽證轉化為陰證。這個在我研究看來就是溫度太高,氣從體內揮發出來,而要變為氣的水都快要燒乾了,身體就自我發動了急救機制,把體內的固體變成氣體,正常情況是固體變為液體吸熱,液體變為氣體再吸熱,突然由固體變成為氣體的話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熱,所以就瞬間降低了全身的溫度,變得發涼了。再如寒飲中阻之患者,本為陰證,但由於某種原因寒飲可以化熱,也就是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這個在我研究看來就是溫度太低了,導致直接氣體變成了固體,放出了大量的熱,正常情況下氣體放熱變成液體,液體放熱變成固體,突然由氣體變成為固體的話就需要放出大量的熱,所以就瞬間提高了全身的溫度,變得熱的狀態了。

我一直研究最省事省力的結合現代科學理論的上醫養生之道和最實際的中醫基礎理論,歡迎發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