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当辽军已经攻占河北后,一代名相寇准为何要瞒着宋真宗

在赵光义去世之后,由他的三子赵恒继承了他的皇位,是为宋真宗。在真宗时期,宋辽之间爆发了一次大战,那就是“澶渊之战”。这场战争以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结束,而且这次战争也是宋辽双方之间的最后的一次大规模战争。自此场战争之后,宋辽双方百年无战事。但是在这场战争之中,关于双方形势的奏折却一直被寇准压着不给宋真宗。直到辽军攻占河北、突进河南的时候寇准才给了宋真宗,这是为何呢?


被“进攻”的优势

在战争前期的时候,其实宋朝还是占据了有利的一方。虽然说这个时候宋朝的兵力已经开始衰弱,因为在赵光义时期他组织了两次北伐。但是这两次北伐却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败在了他的手里,导致了宋朝兵力开始衰弱。

但是就算是这样,宋朝的兵力仍旧是不可小觑。而且这次战争中宋朝占据一个的优势,那就是宋朝是“被进攻”的一方。为什么说这样是宋朝的一个优势呢?因为宋朝士兵在个体战斗上虽然比不过契丹的骑兵,但是宋朝的士兵却会结成军阵。


在当时公认的一个事情,那就是宋朝的军阵绝对是无敌的。只要让宋朝的军队结成军阵,那么契丹绝对是打不过的。因为在军阵之中个人的力量会被缩小,而整体的力量却会大幅度提升。这就是军阵的恐怖之处,更何况宋朝的武器要比辽国发达得多。

而且宋军还有占有城池之利,如果说辽国的骑兵像是一只锋利无比的矛,那么宋朝的城池就像是一只坚硬无比的盾。并且宋军固守城池,还不用担心物资的问题。背靠城池,依靠军阵,能够时不时的进攻辽国。所以宋军在前期打出了很大的优势。


辽国的转变

但是辽国并不是傻子,他们也发现了这一个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办法直接解决掉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就选择了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办法。那就是你固守城池,我的确攻不进去。而且你的军阵我也破不掉,但是你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移动不便!

所以辽国想的办法就是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河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耗着,毕竟辽国最不缺的就是马。所以我就四处游走,烧杀抢掠。如果宋军想要阻止,那么军阵就没办法用了。


军阵和城池不在,那么宋军就失去了最大的倚仗。那么等待宋军的结果,就只能被辽国的骑兵逐渐击破。所以河北之地就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失陷了,被辽国占据。但是这些情况,现在的宋真宗赵恒还完全不知情。


寇准为何要压着这些情报

按照常规,这些急报都应该是直接送到宋真宗赵恒的手里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宋真宗赵恒刚坐上皇位的时候,那时候的宰相但是吕端和李沆这二人。这两位一个是他的恩人一个是他的老师,为了表达对他们两个的尊敬,他下令国家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先交给他们二人。

所以寇准才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政令,并且把他们压下。但是寇准为何要这样做呢?毕竟辽国大军已经进攻到了宋朝的腹地,稍有不慎就是亡国的危险。难道说寇准敢拿这样的事情开玩笑么?那么他的胆子也太大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寇准也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逼迫真宗,因为真宗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没有主见!而且关于辽国已经进攻到了宋朝腹地的情况,在开封的官员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但是可笑的是他们都在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逃跑!他们不是想着抵抗,而是在想着如何逃跑。如果寇准不压着这些情报一块交给真宗,直接给真宗一个晴天霹雳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是一封封地交给真宗。那么估计真宗肯定会按照那些大臣们的想法逃跑。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那是有原因的。在真宗答应寇准御驾亲征之后,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和枢密副使陈尧叟在寇准出宫之后悄悄地面见了宋真宗。他们两个的目的都是劝说真宗逃跑,只不过是目的地不同而已。

之后寇准被召进宫,真宗问了寇准一个问题。他竟然问寇准:“朕现在是该去成都,还是该去金陵?”寇准直接明确地表示不能跑,并且说给皇帝提出这些意见的都该杀。之后他详细地给真宗分析现在的情况,之后才让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宋史▪寇准传》


结果

寇准之所以压下这些急报,并不是拿国家大事开玩笑。他只是为了让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因为那个时候的情况只有真宗御驾亲征才能够解决危机的局面。否则宋朝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很可能就想燕云十六州那样沦落为辽国的土地。

我们也能够看出来,如果寇准不压下这些情报,那么真宗真的会选择南逃。毕竟情况都已经危及了宋朝半壁江山岌岌可危这种情况,真宗依旧还有南逃的心思。如果不是寇准一直坚持,那么南宋真的可能会早上几十年出现。

(参考资料:《宋史▪真宗本纪》、《宋史▪寇准传》、《宋朝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