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真宗继位的前几年,辽国认为真宗皇帝占位未稳,是进攻宋国的好时机,先后发动了三次南侵,对北宋的土地进行了大肆劫掠,但最终都由于无法形成长期固守而撤退。但是辽人的入侵对宋代君臣形成了巨大的精神震慑,甚至产生了谈辽色变的气氛。有的大臣甚至建议,首都汴梁和河北都无法待了,最好还是撤退得远远的,避开辽军的势头。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古都汴梁

宋景德元年,辽军的骑兵部队再次在北宋境内骚扰,但这些部队却有意不和宋军接触,宋军一进攻,他们就撤退。当边将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帝时,宰相寇准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辽军在搜集军事情报。寇准立刻建议皇帝开展战备。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寇准京剧剧照

辽军的进攻一般选择在秋冬季节。半年后,辽军果然开始进攻。当其他大臣如坐针毡时,寇准似乎胸有成竹,边关的求救文书一天来了五封,全被他扣押下来不交给皇帝,他饮食自如、谈笑自若。第二天上朝时,寇准的同僚们终于有机会见到宋真宗,将辽国入侵的消息上报给了皇帝。皇帝也立刻陷入了恐慌之中,问寇准该怎么办。寇准徐徐回答,如果要对付入侵,其实只需要五天时间就足够了。他请皇帝御驾亲征,坐镇澶州抵抗辽军。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辽国皇帝雕像

他的同僚们一听说寇准让皇帝亲征,立刻想托词离开,避免与皇帝一起送死。他们的托词被寇准挡了回去。皇帝也想溜进后宫,寇准对皇帝说,陛下一旦回到后宫,就肯定躲着不见我了,到时候就大事去矣,请陛下留步,把亲征的事定了再说。在寇准的软磨硬泡之下,皇帝和群臣极不情愿地答应出征,但具体的措施仍然没有决定。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北宋的群臣都恐慌到了什么程度。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契丹战争

事实也证明,这次辽国的军事行动规模比以往都要大。在以往,辽军往往只能推进到幽州以南数州,就会被宋军阻拦,很难到达黄河沿岸(黄河是北宋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多能够派出一支偏军打破封锁,到山东、河北南部掳掠一番,就回北方。而这一次,辽军却成功地突破了河北诸州,直捣黄河北岸,如果突破了黄河防线,北宋江山就可能易主。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北宋将士被俘

澶州城在黄河岸边,由于防御的需要,这里设置了两座城市分居黄河两岸,中间有吊桥相连接,是从宋都汴梁到北方的最主要通道。按照以往的作战经验,宋军总是兵败如山倒,敌人还没有到达北岸,南岸的士兵就都逃光。寇准把皇帝放在澶州,就是想避免出现这样的崩盘,借助皇帝的权威来稳定军心。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宋军

当敌人向澶州进发时,首都汴梁的君臣仍然在争吵具体的行动。这时,又有人跳出来宣称皇帝不应该向北进攻,而是应该向南撤退。比如,作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他就主张宋真宗应该总结晋朝的经验去金陵避难并准备反攻,把首都留给辽国去掠夺。而另一位四川大臣陈尧叟则主张皇帝应该总结唐玄宗的经验,跑到四川成都去。皇帝犹豫不决,询问寇准这两个人的看法,寇准佯装不知是谁提的,大声说:出这些馊主意的人都应该直接砍了!

皇帝终于怏怏不乐地上路了。等他们到达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后,宋真宗再次不想走了。大臣们心领神会,劝说皇帝停在这里,查看军势。寇准连哄带骗请求皇帝继续上路,表示如果皇帝不过黄河,就是对胜利没有信心,士兵们看见了会心寒。再说,黄河以北还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对付辽军,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士气。皇帝仍然不肯前行,寇准只好私下里找到太尉高琼,请他帮忙劝说。高琼在皇帝面前也赞同寇准的言论。皇帝这才心怀忐忑地过了河。过河后,皇帝登上北城的门楼,让远近的士兵都能望见御盖。士兵们踊跃欢呼,让契丹人感到惊愕害怕。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太尉

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辽国的统军元帅萧挞览被宋军射死。当辽国皇帝发现进攻无望时,决定派遣使者,商谈议和条件。宋真宗立刻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决定与辽国议和。按照寇准的观点,希望一次性从辽国手中夺回幽州,哪怕和谈也要以幽州为条件。只有把辽军推回到燕山之后,才能保证河北不受到骚扰,进而保证首都的安全。

但宋真宗已经吓破了胆,他派遣曹利用与辽人和谈。谈判策略则是以金钱换土地。宋方的要求是不割地,但可以赔钱。在私下里皇帝告诫曹利用,只要是每年一百万以内的赔偿都可以接受。而寇准则偷偷告诫曹利用,赔偿必须控制在三十万以内,否则回来等着被斩首。曹利用最终达成条件:每年给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当他回到宋营向皇帝汇报时,伸出了三个手指头。宋真宗大惊失色,惊叹说:怎么会三百万!过了一会儿,又转口说如果三百万能够息兵,也值了。

以金钱换和平,北宋与辽的协议——檀渊之盟

檀渊之盟

宋太宗时期,北宋的财政收入大约是两千万。宋真宗后期,则涨到了一亿五千万以上。三十万在整个财政盘子中,即便按宋太宗时期的标准,也只有百分之一多一点儿。以这样的代价换取两国的和平,对于北方防线孱弱的北宋来说,的确是值得的。

总结

这场以金钱换和平的协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到了三十多年后的庆历年间,由于北宋和西夏的开战,辽国威胁重开战争,要求增加上供,于是北宋的上供又增加了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绢。不过,辽国与北宋的确实现了相对和平,为北宋河北和长江地区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辽国之所以愿意拿钱不愿意打仗,还是与它本身并不算强大的军事实力有关。拿钱息兵,对于辽人来讲,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因此,澶渊之盟并不公平,却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双方的受益,也维持了北宋核心地带一百年的和平,打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