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与“华夏”一词


”中华"一词,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历朝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均统称中华,泛指全国。唐人韩偓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相对应。自此之后"中华"一词常出现于典籍,人们将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称之为"华侨",外国人赴中国叫作"来华"。

"华夏"一词在古代凡称"夏"之所,多在青藏高原之北及东北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塬广大地区。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到了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和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社会发展较快,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